通用版五年级综合实践 家乡小吃 课件(共1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五年级综合实践 家乡小吃 课件(共13张PPT)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了解家乡泉州的特色小吃和知名的小吃店。
尝试用各种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认识的泉州小吃。
能认真、耐心地完成一件事,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分工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主题目标
蚝仔煎物美价廉,口感甚佳。受到不少闽南人的热爱。相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蚝仔,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
正是在面临饥饿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极具聪明才智的闽南人把番薯和蚝仔等结合烹制来解决了灾区的温饱问题。这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具有过人聪明才智,同时也让闽南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彰显得淋漓尽致。
  
润饼菜,也称煎饼,类似春卷。为晋江、南安等地名点。它用面粉制成圆形薄皮,包上菜肴,卷成圆筒状而食。馅用豆腐干、猪肉、红萝卜、花菜或切成丝的包菜、豆芽、粉丝、蚵煎等,分别炒熟,混装于盘内,食时在饼皮上涂上辣酱,撒上炒过的浒苔(一种海菜)、花生末等,包上各种菜肴即可食用。此饼来由有不同说法:一说为郑成功夫人所创;一说是当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扫墓时为寄托哀思做成此饼,以手捧食。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明代金门人蔡复一夫人所创,蔡为官清廉,任云贵、湖广总督时,常忙得废寝忘食,蔡夫人遂以面饼裹菜,让丈夫一手执笔批阅公文,一手拿煎饼进食,工作、进食两不误。
入口嫩甜鲜爽,富有弹性,质美味香。“吉红”即大吉大利之意,婚庆喜宴和送礼不可或缺。男方到女方定婚时,麻枣加饼干作为定婚佳品,女方则用吉红糕、冬瓜糖送
给男方以致谢礼;蜜月期间,新娘房中特备热茶、吉红糕,以敬贺客。因之吉红糕亦称“新娘糖”。
制作原料包括糯米、白糖、金桔。糯米放在温水里洗净,然后入锅炒酥,再磨成粉,用白纱绢置
于竹篩篩之;取白糖入另锅煮,煮至有“寸丝”状为准;待糖稍冷,加入糯米粉,以0、5公斤糖配0、35公斤糯米粉,搅拌,用双手揉之,撒下少量金桔,双手再反复揉匀,即成。次日,用利刀将之切成小方块,加撒些清
粉。有云:“眼看手摸韧又嫩,斧劈不会深五寸。”
传说
“相传泉州牛肉羹的问世与800多年前的南宋名臣陆秀夫有关。”许作晓介绍,据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并与元兵一同追杀文天祥等人。
 四月宋瑞宗死后,陆秀夫等人拥立年仅八岁的赵昺为帝。为逃避元兵追杀,他们时而居住在船上,时而上岸觅食,处境十分狼狈。一天,陆秀夫带着幼帝潜入法石山讨食,荒野里只住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家中唯一一条老耕牛几日前被元兵宰杀,只剩下一张牛皮和四个牛蹄。无奈,陆秀夫只得与那父女一齐用刀将牛皮上残留的肉屑一点点地刮下来,将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汤中煮熟,并随手加入一些海盐和姜末,不料竟香气四溢,令幼帝饱餐一顿。
第二年,宋元两军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幼帝投海,南宋灭亡。但由陆秀夫和那农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经农家父女改进后,在闽南一带流传了下来。到了明代,随着番薯从吕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绿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并延续至今。
菜粿也称菜头粿、萝卜糕等,是福建闽南一带盛行的汉族传统小吃。每逢过年过节,各家各户都会油炸一些东西,菜粿便是其中一种。而在闽南地区的街头,即使不是过年过节,也能看到卖菜粿的小摊子。菜粿以米浆和白萝卜为主要原料,蒸制成糕,再经油炸而成。油熟过后的菜粿外酥内嫩,表皮呈金黄微焦;一口咬下,内馅洁白,质地柔软鲜美、软滑甘香。咀嚼咽下之后,清甜的萝卜还在嘴里回甘。这种独特的口感,使得菜粿至今依然是闽南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
  
菜粿



土笋冻是一种由“黑土蚯”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土笋冻,是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攻打台湾时,粮草紧缺,但又不愿意接受老百姓的接济,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
,但又经常忘记喝,为了不让手下为他温热,他就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
,发现味道更鲜美。
郑成功的这种无私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和他那种站在手下立场思考问题的优秀品质也是土笋冻的内在表现,黑土蚯牺牲自己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起到降火的功效。郑成功的个人魅力正与土笋冻相媲美。
自古以来,闽南地区便有了过年“蒸糕做粿”的习俗。闽南俗语有言:“煎粿蒸糕‘发’新年。”而在糕点中,因碗糕的制作过程需经过发酵,人们取其“发”的寓意,象征发达、发财、发家致富,以此寄托心中美好的祝愿。此外,碗糕发得适当,旺火蒸,顶部就会有四五个胀开的口子,像一张“笑脸”,象征全家欢欢喜喜笑呵呵。由此,逢年过节吃碗糕的习俗延续至今。
美丽传说
相传,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泉州一个小村庄,不巧这个村正闹饥荒,村民们穷得没饭吃。当时,乾隆走进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没饭招待乾隆,于是急中生智,将家里之前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然后用吃剩的面线碎和番薯粉,做出一碗面线糊。
  乾隆皇帝吃后,觉得十分鲜美,问这“龙须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称是家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乾隆皇帝一高兴,就重金赏赐了这个巧媳妇,面线糊也随着流传开来。
  这富有传奇色彩的面线糊来历故事,在泉州虽被人津津乐道,但故事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
肉粽是福建泉州传统的汉族风味小吃,端午节食俗。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节吃肉粽、赛龙舟是泉州传统的风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或鸡肉)、糯米
等为原料。制作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栗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肉粽
一场家宴渐入尾声,若要选一道菜收尾,花生糖粿便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这道从古传至今日的甜食的做法,不如其他手工菜那般费工。用事先浸泡的糯米磨成的米浆,先滤掉多余的水分,再用手反复搓压,直至米团有了一定黏性,再将其搓成一个粒粒等大的小糯米团,随后将水、花生油、红糖、金橘、陈皮、香蕉油等调制成浓稠的酱汁,待酱汁煮沸后再加入小糯米团滚煮,装盘后撒上磨成颗粒的花生粉及葱花便可。
待稍稍冷却后,表面点缀有花生粒的一颗颗小糯米团,浸在橙黄色的酱汁中散出愈加迷人的光泽。舀一颗糯米团,就着花生米和汤汁一起放入口中,软滑糯米团搭上香脆的花生碎粒,呈现的口感也分外特别,而伴着酱汁的甜味弥漫口腔,润滑爽口、香甜生津,亦不腻口。

粿


制作步骤:
????
1.把五花肉、葱头剁碎,加入番薯粉、豆干等调料,捣匀。
?
?2.将捣匀后的团子搓成圆状丸子,蘸上去壳打散的鸡蛋。
3.花生油下锅烧至六成油温,放进丸子,用中火炸六七分钟,待丸子表皮微坚、外观呈金黄色时捞出,撒上蒜蓉即可。一粒粒装盘,美其名曰“家乡大团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