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第二框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一、选择题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村村皆如此,家家一个样”,这样的民居景观指的是地坑院。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这种民居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两个省份中(

A.云南、贵州
B.河南、山西
C.吉林、四川
D.浙江、安徽
2.这种传统民居﹣﹣地坑院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形区(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山脉是(

A.祁连山
B.太行山
C.秦岭
D.大兴安岭
4.图示地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草原退化
C.土地盐碱化
D.水土流失
5.下列有关该区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B.该地区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②山脉
D.图示区域应大力开垦耕地发展农业,保证当地居民粮食供给
读某地区范围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形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7.下列关于该地区的形成的说法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成说”
D.“水成说”
8.图中的地形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形成原因是(

A.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盐碱化
D.水污染
9.治理图中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有效措施有(

①植树造林②修梯田、修挡工坝③退耕还林还草④合理放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下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0.“桥上桥”最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河套平原
11.“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12.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传统生活方式落后
B.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C.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
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1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说明该地区治理的根本是(

A.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B.在沟里打坝淤地
C.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D.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头市),南至咸阳,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有关秦直道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黄土高原
B.九原郡位于黄河“地上河”河段
C.经过地区荒漠广布
D.是连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15.目前图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地震频发
B.洪涝灾害严重
C.水土流失
D.无节制采煤
二、非选择题
16.读下列黄土高原区域及相关资料图,完成下列题目。
(1)图1阴影区域为我国的黄上高原,其地表形态特点为______。
(2)图1中,河流在A河段的流向为______,由于______。所以,该河段河流含沙量猛增。
(3)根据图3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4)图4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黄土高原的是______;①和②对比,冬季更温暖的是______,请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17.读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图、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
(2)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增加,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____。
(3)丙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____。
(4)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减少,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____,含沙量的大量减少得益于丙所在地形区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请写出具体措施。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第二框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一、选择题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村村皆如此,家家一个样”,这样的民居景观指的是地坑院。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这种民居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两个省份中(

A.云南、贵州
B.河南、山西
C.吉林、四川
D.浙江、安徽
2.这种传统民居﹣﹣地坑院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形区(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1.B
2.A
【解析】1.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区域,有许多“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特殊民居一地坑院。“地坑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降水少,但由于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人民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故选:B。
2.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种下沉式窑洞。地坑院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民居的分布及其景观特色,通过景观图识别出窑洞进而解题。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山脉是(

A.祁连山
B.太行山
C.秦岭
D.大兴安岭
4.图示地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草原退化
C.土地盐碱化
D.水土流失
5.下列有关该区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B.该地区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②山脉
D.图示区域应大力开垦耕地发展农业,保证当地居民粮食供给
【答案】3.B
4.D
5.A
【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山脉①是太行山,②是秦岭,祁连山脉位于西北地区,大兴安岭位于东北地区。所以根据题意选B。
4.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北到长城,该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问题,土地盐碱化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环境问题,故根据题意选D。
5.读图可知,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故A正确;该地区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是窑洞,故B不正确;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②山脉,故C不正确;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因该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保持水土。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A。
【点睛】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是我国第三大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为的乱砍乱伐,过度垦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重中之重。
读某地区范围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形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7.下列关于该地区的形成的说法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成说”
D.“水成说”
8.图中的地形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形成原因是(

A.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盐碱化
D.水污染
9.治理图中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有效措施有(

①植树造林②修梯田、修挡工坝③退耕还林还草④合理放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6.B
7.C
8.B
9.D
【解析】6.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阴影部分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是我国四大高原中的黄土高原,故选B。
7.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比较受支持的说法是“风成说”,即是由西北风从西北内陆吹来,受到太行山和秦岭的阻挡慢慢沉下来逐渐堆积而成,故选C。
8.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破坏十分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形成了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故选B。
9.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治理措施包括:坡脚建挡土坝、护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缓坡建梯田、合理放牧等。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是: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植被遭到破坏;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下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0.“桥上桥”最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河套平原
11.“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12.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传统生活方式落后
B.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C.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
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1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说明该地区治理的根本是(

A.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B.在沟里打坝淤地
C.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D.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答案】10.B
11.C
12.B
13.D
【解析】10.读材料可知: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所以著名的“桥上桥”最有可能出现在黄土高原,B对,ACD错。故选B。
11.由题意可知,著名的“桥上桥”位于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河流,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桥上桥”流域,由于泥沙淤积,堵塞桥洞,从而形成“桥上桥”,C对,ABD错。故选C。
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而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B对,ACD错。故选B。
13.由题意可知,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D对,ABC错。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区。
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头市),南至咸阳,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有关秦直道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黄土高原
B.九原郡位于黄河“地上河”河段
C.经过地区荒漠广布
D.是连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15.目前图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地震频发
B.洪涝灾害严重
C.水土流失
D.无节制采煤
【答案】14.A
15.C
【解析】14.据图可知,秦直道位于黄士高原上,故A正确;地上河位于黄河下游,而秦直道位于中游段,故B错误;秦直道经过地区黄土广布,并不是荒漠,故C错误;位于中国的北方和中部位置,故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
15.该区域不在地震带上,故A错误;该区域位于我国干旱地带,降水少,主要为旱灾,故B错误;由于该地形区为黄士高原,水土流失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故C正确;过度采煤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不是最突出的,故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C。
【点睛】秦直道主要穿过我国的陕西省,主要位于我国四大高原中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天长日久,使得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由于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每遇暴雨,泥沙俱下,再加上人多地少,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原因,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非选择题
16.读下列黄土高原区域及相关资料图,完成下列题目。
(1)图1阴影区域为我国的黄上高原,其地表形态特点为______。
(2)图1中,河流在A河段的流向为______,由于______。所以,该河段河流含沙量猛增。
(3)根据图3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4)图4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黄土高原的是______;①和②对比,冬季更温暖的是______,请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1)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
(2)
自北向南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3)
东南多,西北少(或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南距海近,西北距海远(或自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或自西北向东南距海越来越近)
(4)


②地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气温高(只答②地纬度低,气温高)
②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寒冷的冬季风(答②地位于盆地,周围环山,山脉阻挡了寒冷的冬季风)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区域图、降水分布图、106°E切面图和部分城市1月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黄土高原的位置、气候以及河流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认知。
(1)读图1可知,图1中的阴影区域为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披稀少,导降水中,多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2)读图1
可知,图中的河流为黄河,黄河在A河段的流向是自北向南流,该河段为黄河中游,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河流的含沙量增多。
(3)读图3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部降水在450mm至600mm之间,而西北部的降水逐渐降低至300mm以下。其主要原因是东南部距离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而西北地区距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4)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读图可知,①地为秦岭北部的黄土高原,②为秦岭南部的四川盆地,③为地势较高的云贵高原。读图可知,①地位于秦岭以北,②地位于秦岭以南,冬季风自北向南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秦岭的阻挡,势力会被削弱,因此冬季②地要比①地更暖和。同时②地相较于①地,纬度更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气温高。
17.读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图、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
(2)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增加,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____。
(3)丙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____。
(4)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减少,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____,含沙量的大量减少得益于丙所在地形区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请写出具体措施。____。
【答案】(1)甲
(2)有支流汇入
(3)
水土流失严重
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
(4)
龙门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修梯田,建挡土坝
【解析】本大题以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图、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图为材料,涉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黄河的概况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发展观。
(1)读图可知,甲位于青藏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2)读图可知,乙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有黄河的支流洮河和湟水注入,所以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增加。
(3)读图可知,丙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该地区千沟万壑,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因为该地区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降水集中多暴雨,过垦过牧,修路采矿活动等。
(4)读右图可知,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减少,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龙门站,近年来黄土高原由于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建挡土坝等措施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所以河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