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海拔最高的牧区 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4.1 海拔最高的牧区 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四课
青藏地区
第一框
海拔最高的牧区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西藏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B.河湖稀少
C.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D.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2.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A.光照更充足
B.降水量更大
C.热量更充足
D.土壤更肥沃
【答案】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西藏地区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故A不正确;西藏河湖众多,故B不正确;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C不正确;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故D正确;根据题意选D。
2.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高寒是主要特征。在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更充足,水源充足,比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C正确,AB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C。
【点睛】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高寒是该地区的自然特征。青藏地区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人口和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最近“甜野男孩”﹣﹣丁真身穿藏袍面带笑容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爆红,他的家乡甘孜理塘也跟着上了热搜。因为丁真,全国人民知道了甘孜理塘,这个一直被忽视的人间天堂,也盘活了当地多项曾经不被重视的资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理塘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A.美丽雪山,牦牛成群
B.喀斯特溶洞景观
C.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D.河湖密布,鱼米之乡
4.成都的小米到理塘旅游,下列感受不可信的是(

A.小米到理塘县城后有点高原反应,猜测当地海拔可能有4000米左右
B.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比较多,人口最多的是藏族
C.理塘县民间的传统节日是赛马节
D.感受到理塘县工业比较发达
5.图示区域的主要农业类型是(

A.林业
B.畜牧业
C.种植业
D.绿洲农业
【答案】3.A
4.D
5.B
【解析】3.图示理塘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地区;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其特有动物为牦牛,因此在理塘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美丽雪山,牦牛成群”,A正确;喀斯特溶洞景观位于云贵高原,B错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C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密布,被称为“鱼米之乡”,D错误。故选A。
4.甘孜理塘位于青藏地区,该地海拔高度可能有4000米左右,由于海拔高,去该地区会有高原反应,A正确;甘孜理塘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B正确;甘孜理塘民间的传统节日是赛马节,C正确;甘孜理塘海拔高,空气稀薄,该地区工业比较落后,D错误。故选D。
5.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我国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B正确。故选B。
【点睛】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对象;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农业中畜牧业地位重要,东部地区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它是唯一有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6.青藏高原被蒼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A.高寒
B.湿热
C.干燥
D.炎热
7.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A.北高南低,山河相间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8.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状况,改善最明显的是(

A.酸雨减少
B.沙尘减少
C.水土流失减少
D.泥石流减少
【答案】6.A
7.D
8.A
【解析】6.青藏高原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海拔高气温低,青藏高原的特征是高寒。A正确。
7.北高南低,山河相间,指中南半岛,A错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指东北,B错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指黄土高原,C错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指青藏高原的特点因为青藏高原海拔太高,所以远看青藏高原有很多山,但是当置身于高原时,因为海拔的相对高度很小所以成川,D正确。
8.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明显。西气东输工程是能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明显的是酸雨的减少,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于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十分有利,A正确。
【点睛】“西气东输”工程是将塔里木盆地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运输到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缓解东部能源缺乏的现状。
下图所示的省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西北部荒漠广布。青稞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省区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西北部
B.西南部
C.东北部
D.东南部
10.与该省区其它地区相比,对青稞主要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更高
B.湖泊更多
C.河流较多
D.降水较少
11.对该省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源头
B.畜牧业分布面积广
C.少数民族类型众多
D.能源开发和利用中污染严重
【答案】9.D
10.C
11.B
【解析】9.根据所学可知,该省为西藏自治区。“其西北部荒漠广布”,据材料可知,该省区的西北部不适宜人口居住生活,A错误。据图可知,该省的城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河谷地区,D正确,BC错误。故选D。
10.据图可知,与该省区其它地区相比,青稞主要分布区河流较多,C正确。青稞分布在河谷地区,地势较低,A错误。据图可知,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之上,河谷地区湖泊较少,B错误。青稞主要分布在该省的东南,该地距海较近,水汽可以顺着河谷进入,因此降水较多,D错误。故选C。
11.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源头在青海省,A错误。西藏畜牧业分布面积广,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B正确。西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少数民族类型较少,C错误。该省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能源开发和利用较少,因此污染不严重,D错误。故选B。
【点睛】西藏的人口、城镇、农业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河谷地区。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可以顺着河谷深入,因此西藏地区东南部降水较多,西北部降水少。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青海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020年9月,中国各地农民丰收节如期举行。地理老师收集了下图中四地农民丰收节的资料。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依据图片及信息,找到图中对应的拍摄地,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①丁地
B.②丙地
C.③乙地
D.④甲地
13.下列对四地农业生产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发展绿洲农业,农作物主要是青稞
②乙所在的地区有“鱼米之乡”之称
③丙地农牧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丁地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2.D
13.B
【解析】12.由四大分区图可以看出,甲是北方地区,乙是南方地区,丙是西北地区,丁是青藏地区。下面四幅照片依次是①位于丙地区;②位于乙地区;③位于丁地区;④位于甲地区,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3.甲地是北方地区,主要发展旱地农业,农作物以小麦为主,故①错;乙是南方地区,气候暖热多雨,盛产水稻和淡水鱼,故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故②正确;丙是西北地区,盛产长绒棉,发展绿洲农业,天山山脉上分布着高山牧场,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故③正确;丁地区是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故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故④正确。依题意,②③④正确,故选B。
【点睛】我国四大地理分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都很大,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种植业发达,南方地区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降水少,以旱地为主;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干旱是其主要的环境特征,农业以畜牧业和绿洲农业为主,在有水源的绿洲地区发展了绿洲农业;青藏地区海拔高,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寒”是其主要环境特征,其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四大分区地理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差异造成。
下图示意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所示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鄂伦春族
15.该民族传统服饰具有“究大肥肩,祖露右臂”的特点,是为了(

A.便于行走奔跑
B.防止紫外线灼伤
C.美观大方,方便脱、穿衣服
D.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答案】14.C
15.D
【解析】14.由图中可得,图中传统服饰是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袍一件长袖衬衣。男子束腰带时,一般将袍子下摆提至膝盖。女子束腰时一般将袍子上提少许,使下摆遮住踝关节。故选C。
15.藏袍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具有“究大肥肩,祖露右臂”的特点,是为适应青藏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白天气温高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夜晚气温低,穿上或当做被褥,可以防寒。故选D。
【点睛】藏族的传统服饰是藏袍。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白天气温高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夜晚气温低,穿上或当做被褥,可以防寒。适应青藏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二、非选择题
16.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人民,鼻骨高、鼻孔大、黝黑的脸颊带着特有的高原红。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藏民骑马图,完成下列问题。
(1)藏族人多鼻骨高、鼻孔大,这是当地____的自然特征决定的。
(2)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可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从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情况来看,四川盆地位于____。分析藏族人民皮肤黝黑,脸颊带有高原红的原因____。
(3)藏袍是藏区人民的平常衣着,特点是宽大、保暖、实用,藏民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夜宿在外时,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造成藏民一衣多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
(4)西藏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是____,其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被称为“高原之舟”的____是当地人民驼送物品的主要工具。
(5)青藏地区有醉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下列做法有利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用自带食物投喂野生动物
B.购买珍稀野生动植物药材
C.进入自然保护区追摄动物
D.不能乱扔垃圾
【答案】(1)高寒
(2)
青藏地区
贫困区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
(3)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
(4)
畜牧业
河谷地带
牦牛
(5)D
【解析】本大题以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藏民骑马图为材料,涉及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青藏地区的民俗、青藏地区等工业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
(1)读图可知,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上,这里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该地区的自然特征,藏族人多鼻骨高、鼻孔大,这是当地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的。
(2)读图可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地区,四川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盆地内的水汽难以飘散,多阴雨天气多云雾,对于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很少,光照条件较差,所以太阳辐射量少。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烈,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藏族人民皮肤黝黑,脸颊带有高原红。
(3)藏族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上,这里地势高,气温低,去日较差大,宽大、保暖适应力气温低的特点,藏民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夜宿在外时,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适应了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4)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被以草地为主,所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河谷地带,牦牛是青藏地区的代表动物,耐寒,能负重,有“高原之舟“的称号。
(5)青藏地区人口稀少,自然环境优美,所以保护好自然环境非常重要,用自带食物投喂野生动物、购买珍稀野生动植物药材、进入自然保护区追摄动物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ABC不正确。不能乱扔垃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是正确的。故根据题意选D。
17.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区域环境的重要途径,2017年8月19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1)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文信息,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青藏铁路沿途经过的格尔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其自然特征以高寒为主。
②青藏地区主要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三河马。
③青藏地区主要清洁能源以太阳能、水能、地热能为主。
④青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适应当地年温差大的特点,其传统民族节日是雪顿节。
(2)在考察过程中,科考员发现该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区,分析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完成下列框架。
海拔①______(高/低)→
高原山地气候→
多雪山和冰川→
为长江、黄河、③______江等提供了最初水源↓
②______和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水量大→
被称为④“______”


;②______;③
澜沧江
;④“中华水塔”。
(4)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不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休牧育草
B.毁怵开荒种田
C.退耕还草(林)
D.全痈禁猎、禁釆砂金
【答案】(1)③
(2)
海拔较低或河谷
海拔较低,气温相对高或土质较肥沃
(3)湖泊
(4)B
【解析】本大题以青藏地区为材料,设置自然环境、种植业的分布、三江源保护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1)读图结合材料,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青藏铁路没有经过,①错误;青藏地区主要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三河马,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特产,②错误;青藏地区主要清洁能源以太阳能、水能、地热能为主,③正确;是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适应当地年温差大的特点,其传统民族节日是雪顿节,④错误。故选③正确。
(2)根据图文,该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或河谷,因为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相对高或土质较肥沃,适应农作物的生长。
(3)根据图文资料,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是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多雪山和冰川。湖泊和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雨季蓄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提供了最初的水源,湖泊、沼泽的注入使得水量增大,被誉为中华水塔。
(4)保护三江源的生态可以休牧育草,A正确;毁怵开荒种田,会破坏环境,导致土地沙漠化,B错误;退耕还草(林)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止耕种,改为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C正确;全痈禁猎、禁釆砂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四课
青藏地区
第一框
海拔最高的牧区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西藏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B.河湖稀少
C.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D.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2.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A.光照更充足
B.降水量更大
C.热量更充足
D.土壤更肥沃
最近“甜野男孩”﹣﹣丁真身穿藏袍面带笑容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爆红,他的家乡甘孜理塘也跟着上了热搜。因为丁真,全国人民知道了甘孜理塘,这个一直被忽视的人间天堂,也盘活了当地多项曾经不被重视的资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理塘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A.美丽雪山,牦牛成群
B.喀斯特溶洞景观
C.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D.河湖密布,鱼米之乡
4.成都的小米到理塘旅游,下列感受不可信的是(

A.小米到理塘县城后有点高原反应,猜测当地海拔可能有4000米左右
B.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比较多,人口最多的是藏族
C.理塘县民间的传统节日是赛马节
D.感受到理塘县工业比较发达
5.图示区域的主要农业类型是(

A.林业
B.畜牧业
C.种植业
D.绿洲农业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它是唯一有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6.青藏高原被蒼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A.高寒
B.湿热
C.干燥
D.炎热
7.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A.北高南低,山河相间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8.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状况,改善最明显的是(

A.酸雨减少
B.沙尘减少
C.水土流失减少
D.泥石流减少
下图所示的省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西北部荒漠广布。青稞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省区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西北部
B.西南部
C.东北部
D.东南部
10.与该省区其它地区相比,对青稞主要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更高
B.湖泊更多
C.河流较多
D.降水较少
11.对该省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源头
B.畜牧业分布面积广
C.少数民族类型众多
D.能源开发和利用中污染严重
2020年9月,中国各地农民丰收节如期举行。地理老师收集了下图中四地农民丰收节的资料。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依据图片及信息,找到图中对应的拍摄地,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①丁地
B.②丙地
C.③乙地
D.④甲地
13.下列对四地农业生产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发展绿洲农业,农作物主要是青稞
②乙所在的地区有“鱼米之乡”之称
③丙地农牧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丁地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所示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鄂伦春族
15.该民族传统服饰具有“究大肥肩,祖露右臂”的特点,是为了(

A.便于行走奔跑
B.防止紫外线灼伤
C.美观大方,方便脱、穿衣服
D.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二、非选择题
16.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人民,鼻骨高、鼻孔大、黝黑的脸颊带着特有的高原红。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藏民骑马图,完成下列问题。
(1)藏族人多鼻骨高、鼻孔大,这是当地____的自然特征决定的。
(2)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可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从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情况来看,四川盆地位于____。分析藏族人民皮肤黝黑,脸颊带有高原红的原因____。
(3)藏袍是藏区人民的平常衣着,特点是宽大、保暖、实用,藏民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夜宿在外时,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造成藏民一衣多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
(4)西藏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是____,其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被称为“高原之舟”的____是当地人民驼送物品的主要工具。
(5)青藏地区有醉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下列做法有利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用自带食物投喂野生动物
B.购买珍稀野生动植物药材
C.进入自然保护区追摄动物
D.不能乱扔垃圾
17.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区域环境的重要途径,2017年8月19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1)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文信息,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青藏铁路沿途经过的格尔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其自然特征以高寒为主。
②青藏地区主要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三河马。
③青藏地区主要清洁能源以太阳能、水能、地热能为主。
④青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适应当地年温差大的特点,其传统民族节日是雪顿节。
(2)在考察过程中,科考员发现该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区,分析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完成下列框架。
海拔①______(高/低)→
高原山地气候→
多雪山和冰川→
为长江、黄河、③______江等提供了最初水源↓
②______和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水量大→
被称为④“______”


;②______;③
澜沧江
;④“中华水塔”。
(4)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不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休牧育草
B.毁怵开荒种田
C.退耕还草(林)
D.全痈禁猎、禁釆砂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