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综合探究六区域的变化一、选择题1.产业融合再造嘉善。嘉连有个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上海影响而进入。这现象促进了我县A.区域位置的重塑B.自然条件的改变C.人文要素的优化D.行政区划的调整【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产业融合再造嘉善。嘉连有个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上海影响而进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独特的“13579”现象,促进了人文要素的优化,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区域位置的重塑,所以A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提及自然条件的改变,主要是产业融合,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产业融合,并未提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所以D不符合题意。2.从区域交流角度上看,龙游县教育局选派两位教师到叙永支教属于()A.技术交流B.信息交流C.经济交流D.人才交流【答案】D【解析】教师属于人才,龙游县教育局选派两位教师到叙永支教属于人才交流,D说法正确,A、B、C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D。3.我们生活的区域都在不断的变化,下列属于区域变化积极的是( )A.人口越来越多B.交通越来越发达C.环境越来越差D.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答案】B【解析】我们生活的区域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在发生变化,既有积极的,也有不积极的,如人口越来越多和环境越来越差属于不积极的一面,交通越来越发达属于积极的一面,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积极的一面,故选B。4.小明针对桃园村的变化进行了调查,以下调查中,属于获取第二手资料的是( )A.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村庄进行调查B.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搜集资料C.通过跟随新闻记者走进村庄,与村民交流D.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资料,了解该村的情况【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资料指的是指自己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二手资料是指在某处已经存在并已经为某种目的或发生过的事情编辑起来的资料。ABC选项均属于一手资料范围,排除;D选项属于二手资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探寻区域变化的步骤一般是( )①搜集资料 ②分析资料 ③分类整理资料 ④用适当的形式展示成果A.③④①②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究区域变化的步骤主要分为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展示成果四步,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③②④,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6.诸暨市每年都有大批袜子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体现了区域间的()A.文化交流B.信息交流C.物产交流D.技术交流【答案】C【解析】袜子属于物产,袜子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属于物产交流。故选C。7.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信息交流的是()A.教师通过网络下载教学资源B.小南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C.温州茶山的杨梅销售到上海D.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开发【答案】A【解析】题中教师通过网络下载教学资源,属于信息交流;小南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属于学习交流;温州茶山的杨梅销售到上海,属于产品交流;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开发,属于人员交流;A符合题意。8.以下能让我们感受到区域的历史变化的有()①人口的迁移??②历史的变化??③交通的发展??④人们的方言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以从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交通的发展等方面感受到区域的变化;人们的方言是长期传承和演化的结果,一般不变;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排除。故本题选D。9.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金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的人对此发表了不同的言论。下列言论中不是事实的是( )A.小蓝:“金华的通济桥是越修越宽了,南北通车很方便。”B.小红:“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楼层越来越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很舒适。”C.小青:“金华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D.小绿:“解放东路上开了一家银泰·天地共享,购物更方便了。”【答案】C【解析】事实是指客观世界所直面的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ABD选项属于事实,排除;C选项属于对事实的评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某村位于深山区,自然风光优美。但是,该村曾经为了发展经济,毁林开荒、乱占耕地,结果,美丽的自然风光受到破坏。好在该村认识到了这种做法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断加强对林区树木的管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现在,风景秀美的景色重新出现。该村建设的生态度假区,游人如织。旅游经济带动了该村的发展。以下对该村变化的看法错误的是( )A.说明了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B.该村应该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区,不用保护周围的环境C.该区域如果不顾后果,继续毁林开荒的话,后果不堪设想D.该区域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答案】B【解析】旅游经济的开发需要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保护周边环境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不持续的,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选项做法正确,排除。11.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浙江省水质环境的调查,资料的来源可以是( )①对水域周边居民的调查访谈 ②档案馆中有关浙江水质的文献档案 ③对浙江水域的实地考察数据 ④根据自己的想象撰写的调查报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调查报告的特点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调查研究的结果,经过调查所亲自了解到的情况,决不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东西,也要绝对真实,不能有半点浮夸和虚假,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有针对性,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12.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优美迷人的风光。但是,很多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被现代科技粉刷过了。这些变化属于( )A.自然界的变迁B.人口的迁移C.交通的发展D.历史的变迁【答案】D【解析】材料“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优美迷人的风光。但是,很多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被现代科技粉刷过了”体现的是历史的变迁,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记者小魏听说今天上午西南山区某地遭遇暴雨,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毁了道路和房屋,还造成村民伤亡。于是,他查找了相关的报道资料和照片。然后,驾车到该山区实地考察,采访受灾群众,获得受灾的资料。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3.记者小魏在调查该区受灾情况的过程中,属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 )①到灾区拍摄照片 ②查找相关的报道资料和照片 ③采访受灾群众 ④到灾区实地考察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4.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相比较,第一手资料具有的特点是( )A.更直接、不可靠B.更直接、更可靠C.间接、不可靠D.间接、更可靠15.下面是小魏撰写的报道中的内容摘要,其中属于灾后情况描述的是( )①洪水冲毁民房70多间,冲毁桥梁3座,造成20人受伤②灾区村民现在情绪稳定,各方面的救援已经有序展开③正是各方面的及时救援,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正是社会各界的救助,让受灾群众的心灵不再感到孤单④现在医务人员、救护队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工作,村民还互帮互助,积极地进行着自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13.B14.B15.D【解析】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来自自己实践、经历或者直接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是一手资料,因此①②④是一手资料,B选项符合题意;二手资料指的是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③是二手资料,因此ACD选项排除。14.与二手资料相比,第一手资料是实地考察获取的,更加直接、更加可靠,时效性强,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15.①②④属于灾后情况描述,D选项符合题意;③属于灾后救助的意义,ABC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16.下列事例分别体现了区域联系的哪方面的内容?(1)家电下乡:________;(2)通过网络查询外地信息:________;(3)浙江的教师到新疆去支教:________;(4)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学:________;(5)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________。【答案】(1)物产交流(2)信息交流(3)人才交流(4)文化交流(5)经济交流【解析】本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家电下乡体现了区域联系的物产交流;(2)通过网络查询外地信息体现了区域联系的信息交流;(3)浙江的教师到新疆去支教体现了区域联系的人才交流;(4)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学体现了区域联系的文化交流;(5)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体现了区域联系的经济交流。学生据此回答即可17.观察下图乡村道路的变化,回答问题。(1)以上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请你列举你所在的农村或城市发生的一些显著的变化。(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答案】(1)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符合题意即可)(2)农村:村子里的道路大多都已变成水泥路、柏油路;厕所已大多变成标准的公厕;秸秆统一规划,用来发电,发展新能源等。城市:立交桥多了;私家车多了;高楼多了等。(符合题意即可)(3)示例: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党的惠民政策好等。(符合题意即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区域变化的认识。第一小题较为简单,可从两幅图片的对比中清晰得出结论。第二小题列举城市霍农村还有那些显著变化,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所以学生深有体会,得出答案也较为容易。第三小题通过认识这些变化得出社会进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综合探究六区域的变化一、选择题1.产业融合再造嘉善。嘉连有个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上海影响而进入。这现象促进了我县A.区域位置的重塑B.自然条件的改变C.人文要素的优化D.行政区划的调整2.从区域交流角度上看,龙游县教育局选派两位教师到叙永支教属于()A.技术交流B.信息交流C.经济交流D.人才交流3.我们生活的区域都在不断的变化,下列属于区域变化积极的是( )A.人口越来越多B.交通越来越发达C.环境越来越差D.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4.小明针对桃园村的变化进行了调查,以下调查中,属于获取第二手资料的是( )A.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村庄进行调查B.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搜集资料C.通过跟随新闻记者走进村庄,与村民交流D.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资料,了解该村的情况5.探寻区域变化的步骤一般是( )①搜集资料 ②分析资料 ③分类整理资料 ④用适当的形式展示成果A.③④①②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6.诸暨市每年都有大批袜子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体现了区域间的()A.文化交流B.信息交流C.物产交流D.技术交流7.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信息交流的是()A.教师通过网络下载教学资源B.小南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C.温州茶山的杨梅销售到上海D.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开发8.以下能让我们感受到区域的历史变化的有()①人口的迁移??②历史的变化??③交通的发展??④人们的方言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金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的人对此发表了不同的言论。下列言论中不是事实的是( )A.小蓝:“金华的通济桥是越修越宽了,南北通车很方便。”B.小红:“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楼层越来越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很舒适。”C.小青:“金华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D.小绿:“解放东路上开了一家银泰·天地共享,购物更方便了。”10.某村位于深山区,自然风光优美。但是,该村曾经为了发展经济,毁林开荒、乱占耕地,结果,美丽的自然风光受到破坏。好在该村认识到了这种做法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断加强对林区树木的管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现在,风景秀美的景色重新出现。该村建设的生态度假区,游人如织。旅游经济带动了该村的发展。以下对该村变化的看法错误的是( )A.说明了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B.该村应该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区,不用保护周围的环境C.该区域如果不顾后果,继续毁林开荒的话,后果不堪设想D.该区域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11.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浙江省水质环境的调查,资料的来源可以是( )①对水域周边居民的调查访谈 ②档案馆中有关浙江水质的文献档案 ③对浙江水域的实地考察数据 ④根据自己的想象撰写的调查报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优美迷人的风光。但是,很多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被现代科技粉刷过了。这些变化属于( )A.自然界的变迁B.人口的迁移C.交通的发展D.历史的变迁记者小魏听说今天上午西南山区某地遭遇暴雨,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毁了道路和房屋,还造成村民伤亡。于是,他查找了相关的报道资料和照片。然后,驾车到该山区实地考察,采访受灾群众,获得受灾的资料。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3.记者小魏在调查该区受灾情况的过程中,属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 )①到灾区拍摄照片 ②查找相关的报道资料和照片 ③采访受灾群众 ④到灾区实地考察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4.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相比较,第一手资料具有的特点是( )A.更直接、不可靠B.更直接、更可靠C.间接、不可靠D.间接、更可靠15.下面是小魏撰写的报道中的内容摘要,其中属于灾后情况描述的是( )①洪水冲毁民房70多间,冲毁桥梁3座,造成20人受伤②灾区村民现在情绪稳定,各方面的救援已经有序展开③正是各方面的及时救援,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正是社会各界的救助,让受灾群众的心灵不再感到孤单④现在医务人员、救护队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工作,村民还互帮互助,积极地进行着自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16.下列事例分别体现了区域联系的哪方面的内容?(1)家电下乡:________;(2)通过网络查询外地信息:________;(3)浙江的教师到新疆去支教:________;(4)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学:________;(5)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________。17.观察下图乡村道路的变化,回答问题。(1)以上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请你列举你所在的农村或城市发生的一些显著的变化。(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综合探究六 区域的变化 同步训练(人文地理下册)(学生版).doc 综合探究六 区域的变化 同步训练(人文地理下册)(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