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心脏和血液》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本课内容直接给出了心脏、血管、血液具有运输营养和氧气的作用,所以本课探索部分包括三个活动内容:1、认识我们的心脏,该活动包括认识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2、模拟心脏工作,该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心脏工作原理;3、数一数心跳次数,该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心跳,并且了解心跳随着运动的变化规律。本课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基于对心跳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对心脏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学生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身体是由各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心跳作为切入点,以心跳为主线,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心脏及其功能,同时也通过计算一分钟心跳次数的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同时也需要多多锻炼,才能有一颗更加强劲的心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科学态度目标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难点: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能够应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水槽、洗耳球、秒表、橡胶管、笔、纸、心脏模型(图片或者实物)。教师准备:心脏模型(图片或者实物)、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同学们大家对中医和西医熟悉吗?我们来看看这两张图片,左边的图片是中医,大夫正在给以为病患号脉,右边是一位西医,正在用听诊器听病患的心跳。同学们对这两个场景应该很熟悉,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中医和西医都在根据什么诊断呢?(听一段心跳声)这个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声音是哪来的呢?其实,这是由心脏跳动发出的声音。那心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探索(一)活动1:认识我们的心脏。1.了解心脏的样子2.观看科普视频,了解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3.复习心脏大小,形状,位置等基础知识(二)活动2:模拟心脏工作1.引导学生观察心脏跳动的动图,注意到心脏通过不断的舒张和收缩,挤压将血液通过血管进行输送。2.展示实验组装方式,简单介绍实验内容:通过挤压洗耳球,能够控制水在橡胶管中的流动。单独再展示洗耳球工作原理。3.学生填写实验材料模拟的对象,计时一分钟。4.一分钟后公布答案。5.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跟着模拟实验进行实验。6.记录实验挤压洗耳球次数,理解模拟的心脏跳动方式以及血液流动方式。(三)活动3:数一数心跳次数。1.由模拟实验中一分钟心脏挤压的次数引出真实的心脏一分钟跳动次数。让学生们进行活动。2.讲解游戏规则。第一关:计算一分钟心跳次数,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第二关:跟着动图跳起150次,计算一分钟心跳次数,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开始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第三关:休息两分钟,计算一分钟心跳次数,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第四关:再休息两分钟,计算一分钟心跳次数,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第五关:记录一下心脏恢复跳动之前需要的时间,并记录其他经常运动的同学心跳的次数。3、同学们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观察经常运动的同学和不常运动的同学数据有什么区别吗?(发现经常运动的同学,能够更快的恢复正常心跳次数,并且经常运动的同学平时的心率也更低)三、研讨(一)心脑血管疾病。科普心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提到据统计,2016年,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和43.16%,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心脏。(二)我们怎样可以强壮自己的心脏呢?讲授:谈谈心跳与心脏的关系。说说强壮心脏的主要方法:1.保证营养均衡、睡眠充足;2.适度锻炼,强健心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