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学目标: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教学重难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阅读与思考】(第57—58页)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物质前提。人及其社会从自然界产生,却不是自然界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结果。人类的起源既是生物进化过程,又是社会进化过程。单纯用生物进化的现律是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现实性的。生命乃至类人猿的出现,只是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没有社会进化的规律发生作用,类人猿就永远也不会发展成为人,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
达尔文的巨大历史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用生物进化的规律揭示了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达尔文系统考察了人类形成的自然史,论证了人类并非从来就有,也非上帝所造,而是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从高级灵长类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现代考古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理论,并为深入理解人类形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根据。
但是,从根本上说,人类的产生是社会进化过程,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仅仅依据生物进化理论和科学提供的材料,还不能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类社会的形成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产生问题上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提出并确立劳动实践的观点,从而揭示了由猿向人、由自然向社会转变的基础和机制。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生产是人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就是在劳动生产的实践中产生的。在劳动中产生的通语言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伴随着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最终产生了人类。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创造了
,劳动推动了
的产生和发展;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起点,整个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史,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态即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①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②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③劳动是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
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
的运动规律。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及其实践活动构成的,没有人,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展现社会持续演进过程的人类历史。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2)形式: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实践活动史、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史。
①人类进行
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人类调整、改革
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③人类创造
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④
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阅读与思考】(第59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面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
和
两部分构成。
与
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派别: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
和
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
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
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只是看到人们的目的、动机的作用,而没有发现目的、动机的物质根源。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把社会意识当作历史发展一的最终原因,而社会存在则实际上被看成了社会意识的派生物。正是由于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这种颠倒,旧的历史理论就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干脆否定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就必然要抹杀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客观事实,或者用人的心理、政治等非经济的因素来解释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现象;就必然要否定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等。可见,如何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决定了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方向。
【阅读与思考】(第60页)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
种“频倒的世界观”,是一种以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的思想行为的意识形式。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人们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它,这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其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所以,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反映,表达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期望和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们的各种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的变化、发展决定
的变化、发展。
【阅读与思考】(第61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仍然还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某种实体,它不过是活动着的意识主体
对运动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或同一性。在这个前提下,又必须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系统结构的自身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功能的必然表现。因此,它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懂得这种相对独立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杜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类历史。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来自人类意识的本性及其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人的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意识一经产生,就要通过一定的客观物质形式,例如语言、文字、手势、图画、形象、符号等,把它的内容表现出来,能为人们所感知。话出口,文成章,这本身就表示了个人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脱离思维着的个人而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前进。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中,都有保守的和进步的两个方面、两种成分。保守的一面代表旧的传统势力和习惯力量,它不仅使旧的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生变化了的时候能够暂时继续保存,而且会阻碍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还存在着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的现实土壤,这种状况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仍然还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5、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它有时会
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较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
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
作用。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构建知识体系】
【巩固知识】
(一)辨析并说明理由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佐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即便是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城,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这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
B.社会领域的客观性弱于自然领域
C.他们没有看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D.没能认识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如“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之所以重视劳动是因为
①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财富的源泉
②劳动创造了人,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劳动能够让理想摆脱条件制约而变成现实
④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下列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是
①新冠疫苗研发工作
②工匠对故宫古建筑进行修缮
③亚里上多德关于法治的思想
④政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5、2020年最新规定:沈阳全市禁放鞭炮!违者将要付出代价。近年来,在从“放”则“少放“成“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借”。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面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居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星出标田夜馈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山仿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古人为防止欢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荟香草。这种草有清香之气,夹有芸香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已经没有了在书中央芸香草的习俗但是“书香”一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据统计,中职、高职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这表明
①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不受社会存在变化的影响
③有的社会意识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④社会意识并不总是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填空
人、人类社会、劳动发展史、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文化、实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辨析
1、错误;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错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3、错误;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不是不可分割的。
4、正确;“仓廪实”与“衣食足”反映的是社会存在,“知礼节”与“知荣辱”反映的是社会意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从合理性上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佐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选择题答案:
CB
DA
DB
B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