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2.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3.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青铜器人人笑我慢吞吞,谁知看我背腹知古今。——甲骨文因为刻骨,所以铭心!有了甲骨文,中华文化就有了传承与记录的工具。经过发展演变,从祖先的心里,流淌在我们的指尖。此刻,我们书写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的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唯有汉字,雄赳赳,气昂昂!经夏彝(yí)周鼎,踏秦砖汉瓦,穿唐山宋水,乘明月清风,带着岁月的厚重,生机勃勃的从远古走来,风雨兼程,不曾间断!二、新课讲解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夏朝原始社会后期①出现: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②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3.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时间)商朝后期商王用来祭祀母亲“戊”的器具,高1.33米,重832.84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视频:司母戊鼎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尊”是一种盛酒的用于祭祀的礼器,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bei)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工艺体现在:①种类丰富。各类器形用途不同、一应俱全,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种类之多,是无法超越的。②数量众多。在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数量之大也是无法超越的。③制作工艺高超。根据测定,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含铜、锡、铅三种金属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说明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模块二、甲骨文记事1.甲骨文概况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文。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2.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视频:商人的一天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指事)、象意(会意)、象声(形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汉书》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字是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进步)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叫铭文。小组合作探究建议将此活动设计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三、课堂小结四、结语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