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检测系列)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优化检测系列)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优化检测系列)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B
第I卷
客观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一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组合正确的是(???
)
A.?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B.?三国协约:德国法国俄国
C.?三国同盟:英国日本俄国
D.?三国协约:德国法国美国
2.巴尔干半岛某城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个事件是(?
??)
A.?来克星顿的枪声????????????B.?萨拉热窝事件????????????C.?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D.?波士顿倾茶事件
3.20世纪初,大国结盟让整个欧洲笼罩着战争的阴霾。按当时的形势推测.如果德国去进攻俄国,那么下列哪个国家有义务全力去帮助俄国(???
)
A.?英国????????????????????????????????????B.?意大利????????????????????????????????????C.?美国????????????????????????????????????D.?中国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其中三国协约的核心是(?
??)
A.?英国????????????????????????????????????B.?德国????????????????????????????????????C.?法国????????????????????????????????????D.?意大利
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
持续时间
参加国
死伤人数
经济损失
4年多
30多个国家
3000多万人
3400亿美元
A.?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B.?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6.“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战役
7.法国将军回忆一战时的一场战役时说“德国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散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场战役(??

A.?宣告德军闪电战术的破产????????????????????????????????????B.?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是一战东线战场的战役???????????????????????????????????????D.?揭开了协约国反攻的序幕
8.在学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有位同学奇思妙想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国人却垂头丧气。与此漫画反映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B.?慕尼黑会议????????????????????????C.?雅尔塔会议????????????????????????D.?巴黎和会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为安排战后世界,在谈判桌上展开r较量。关于下表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有(?
??)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①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②是《九国公约》的内容③只能暂时缓和矛盾④是对德国的和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凡尔赛和约》即将签署之时,当时的德国总理谢尔曼说过这样的话:“谁签署这个条约,谁的手就会烂掉!”该言论反映了(
???)
①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
③德国已经弥漫复仇主义情绪
④德国欣然接受《凡尔赛和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在《革命军》中宣传“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的是(???
)
A.?孙中山????????????????????????????????????B.?张謇????????????????????????????????????C.?邹容????????????????????????????????????D.?黄兴
12.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该对联洋价的历史人物是(?
)
A.?康有为????????????????????????????????B.?孙中山????????????????????????????????C.?陈独秀????????????????????????????????D.?蒋介石
13.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右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领导者是孙中山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14.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士兵回答:“吾人食皇帝俸,只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
15.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根除了社会陋习
C.废除封建制度
D.推动了思想解放
16.2021
年是辛亥革命
110
周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毛泽东这样评价是因为该条约的颁布(??
)
A.?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B.?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C.?标志着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
17.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护国运动的真正结果是(???
)
A.?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B.?维护了民主共和?????????C.?消灭了封建帝制?????????D.?推翻了封建统治
18.下面关于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社会面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军阀割据混战不断
B.?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
D.?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19.1912
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历史事件(
???)
A.??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0.通常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但在民主革命时期,确有过政权并立的短暂局面。下列政权曾并立的是(???

①清政府和湖北军政府????????????
???
②清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③湖北军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1.“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有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中国近代文化生活追随西方文明,出现的新变化表现在(???
)
①看戏
???②照相术的传入
???③电影的传入
???④电脑的使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是(???
)
A.?B.??C.?D.?
23.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
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近代社会的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哪种社会风尚慢慢消失不见了(???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大脚姑娘长统袜,走出家庭谋自强
C.?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D.?先生女士西式装,读报听戏看电影
25.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第II卷
主观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共50分)
(本大题满分1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级小亮同学在历史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绘制了如下的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数据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30多个
15亿人口
3000余万
3400多亿美元
材料三:战后,德法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英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寻机打压法国;意大利身为战胜国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但因战争损失惨重,为强权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志在远东、急于扩张的日本与在这一地区有重大利益的美国矛盾加剧等。这种种现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播下“火种”。
——选自《图说欧洲史》
材料四: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面积和工业产值世界排名情况
项目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913年工业产值世界排名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世界排名
1
4
2
5
(1)将材料一中示意图的①②③补充完整。(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此次世界性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3分)
结合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和性质。
(4分)
(本大题满分10分)2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却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比较项目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世界工业产量
1
2
3
4
1910年世界工业产量
3
4
1
2
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
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曾说过:“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图中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
(2分)
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哪一历史事件?
(2分)
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请从一战的性质和目的角度谈谈为什么?
(4分)
(本大题满分9分)28.
英雄城市、英雄人物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雄城市】
材料一:
汉阳铁厂??
起义路线图
【英雄人物】
材料二:1917年的张勋复辟当天,北京十几家报纸一律“停刊抗议”,其他各大城市报纸也都“口诛笔伐,痛斥叛国”,社会各界“上自官长,下至舆夫,无不痛心疾首”,反对复辟的电报“高可盈尺”……复辟丑剧仅12天就破产了。——安静波《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2020年武汉因新冠病毒疫情主战场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作为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必将赢得这场攻坚战的胜利!结合材料一图片,说一说对“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的理解。
(3分)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图片中的人物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2年之前做了哪些努力?
(2分)
分析材料二,概述图片中人物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本大题满分11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
材料二: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武昌起义后的两个月,孙中山才从美国归来。记者问他带回多少钱支持革命时,孙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图2、图3的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哪一思想的实现?
(4分)
试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4分)
为什么既没有亲自参与武昌起义,又没钱支持革命的孙中山却依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3分)
(本大题满分10分)30.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
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材料二: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
——费正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
(2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列举两例)(2分)
(4)综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A项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合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组合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
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突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A项来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不符合题意;B项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符合题意;C项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发生在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不符合题意;D项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
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A项英国有义务全力去帮助俄国,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俄国的盟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4.
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A项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符合题意;BD两项不是三国协约的成员国,都是三国同盟的成员国,不符合题意;C项法国是三国协约的成员国,但不是三国协约的核心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5.
B
解析:题干表格给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时时间与参加国家数量、死伤人数和经济损失,这些数据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战场从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历时四年多,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参战各国共伤亡三千多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ACD三项和题干表格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6.
C
解析:1916年在西线爆发的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
B
解析:由材料“德国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散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可知,这是对凡尔登战役的措施。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8.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世界的企图参加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由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以及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这是漫画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国人却垂头丧气的原因。ABC三项与题干漫画反映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巴黎和会与题干漫画反映内容相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9.
B
解析:题干表格反映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同战败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它只能暂时缓和矛盾,由于对德国处分国语严厉,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①③④表述正确。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②是《九国公约》的内容错误。B项①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0.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的一系列规定。材料“谁签署这个条约,谁的手就会烂掉!”可以看出德国以及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④理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1.
C
解析:邹容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在代表作《革命军》中宣传“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2.
B
解析:依据材料“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结合所已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项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不符合题意;B项孙中山是题干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民主与科学,不符合题意;D项蒋介石建立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
C
解析:据题干漫画可知,此事件与孙中山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D三项与题干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都相符,不符合题意;C项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4.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汝等可好、吾人食皇帝俸,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等可知,当时的民众仍然满口之乎者也、皇权思想浓厚,这些均足以证明革命思想的确尚未深入民众。ABC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5.
D
解析:依据“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问用于思考和走路。”可知,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A项改变了社会性质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B项根除了社会陋习,“根除”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废除封建制度错误,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治制度,而不是废除封建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推动了思想解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
A
解析: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A项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题干毛泽东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毛泽东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7.
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护国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主共和,也不能彻底推翻中国的封建统治,无法消除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A项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护国运动的真正结果,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护国运动的真正结果,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8.
D
解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在东北。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是帝国主义对华分而治之的产物。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C不是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BC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人民生活相对稳定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9.
B
解析:由题干“1912年”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可知,“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评价的是中华民国成立。A项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和题干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C项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符合题意;D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0.
A
解析: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以后,成立湖北军政府;1912年4月,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而撤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1912年——1928年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A项①②在民主革命时期并立,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1.
A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因此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照相术的传入和电影的传入,故②③是中国近代文化生活追随西方文明,出现的新变化表现。①看戏这种文化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现,④中国近代还没有电脑,排除①④。A项②③是中国近代文化生活追随西方文明,出现的新变化表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2.
D
解析: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中国第一份商业报纸。因创办地在上海,上海别称“申”,故报纸名为《申报》。《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这利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申报》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3.
C
解析: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指的是辛亥革命后,人们在服饰、女子缠足、民间称谓的变化,符合题意。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指是辛亥革命前男人留长辫,说文言的情况,不符合题意。C项①③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4.
C
解析: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作揖跪拜大人前是民国前的社会风尚。ABD三项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新风尚,不符合题意;C项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慢慢消失不见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5.
D
解析: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ABC三项都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不符合题意;D项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二、材料分析题
26.
(1)①同盟国;②协约国;③俄国。
(2)影响:①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战争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解析:(1)根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在1917年进行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想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故答案为:(1)①同盟国;②协约国;③俄国。
(2)影响:①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战争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27.
(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外圆代表三国协约。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萨拉热窝事件。
(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1)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不断扩军备战,最后引发了一战。故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或同盟国);外圆代表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国,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故第一次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斗争激烈。
(3)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萨拉热窝事件。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象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成为“一粒火星”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4)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
故答案为:(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外圆代表三国协约。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萨拉热窝事件。
(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28.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武汉敢为人先,(张之洞)兴办民用工业或实业,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2)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06年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发动浙皖起义、1907年发动广西起义、1911年发动“黄花岗起义”。(起义列举一例即可)
(3)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解析:(1)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湖北兴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使得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因此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2)图片中的人物是孙中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创建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孙中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后,他又发动了反对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时,孙中山号召全国保卫民主共和,发动了护国运动。在段祺瑞执政时期,他又发动了保卫《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故答案为:(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武汉敢为人先,(张之洞)兴办民用工业或实业,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2)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06年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发动浙皖起义、1907年发动广西起义、1911年发动“黄花岗起义”。(起义列举一例即可)
(3)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9.
(1)图1: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图2、图3: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联系:正是因为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才得以建立。??
民权主义。
(2)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革命运动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创办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任总理,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解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依据材料一图1:“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依据图2:“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之临时管治机构,也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又称南京临时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依据图3:“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營词”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职,担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实现。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功绩,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他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民报》上,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纲领。此后,他领导了多次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回国领导了辛亥革命。
故答案为:(1)图1: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图2、图3: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联系:正是因为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才得以建立。民权主义。
(2)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②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革命运动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创办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任总理,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0.
(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
(2)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如称呼变化,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发型变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
(2)本题考查分析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说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本题考查分析近代化过程中新知识分子的作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五四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4)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一次尝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建立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这推动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
故答案为:(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
(2)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如称呼变化,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发型变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