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学习伴成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学习,了解和掌握学习的概念、学习的表现以及学习的意义。2.能力目标:认识和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辩证地看待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关系,增强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热爱学习的情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重点】学习新观念。【教学难点】学习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内容,导入新课]河南安阳滑县五次参加高考的71岁老人柳玉春,接到了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丁翠玲亲手送来的录取通知书。1978年,柳玉春第一次参加高考,没有被录取。2017年后,柳玉春再次拾起书本,进入高考考场。老人在1978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五次参加高考,分别考了320分、180分、249分、222分和245分。由于准备充分,2020年柳玉春老人获得的高考成绩超过河南省专科线65分,老人终于圆了大学梦。连续五次参考的柳玉春老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习是否有终点?教师:学无止境,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进入中学,一片新的学习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学习伴成长》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一)打开学习之窗活动一:奇妙的汉字——学习第一步:同学们,你会写“学习”两个字吗?你会几种写法?(可提问2~3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展示)第二步:教师幻灯片展示“学习”的不同写法,学生欣赏,领略汉字之美。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4中的材料,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下列问题,达成共识后在全班展示分享,最后教师总结。问题:(1)这两个字表达了什么意思?(2)我们共同认可的解释是什么?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学习”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小孩子在室内摆弄熟悉算筹的活动。从大家刚才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发言中,老师看到了同学们那种探求新知的热情,这是我们中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永远保持这种探索未知世界奥妙的钻研精神。刚才,我们是从学习的字面写法上来认识“什么是学习”,下面我们就从“学习”一词的出处来再次认识“什么是学习”。活动二:听一听 想一想 说一说第一步: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词典,了解“学习”一词的出处及意思,写在课本上,在课堂上小组内分享交流。第二步:学生阅读教材P15探究与分享材料,完成对四则材料的分析判断并在全班交流展示。第三步:说一说自己经历的学习有哪些?比一比谁想得最多。第四步:分组交流达成共识:学习是 。?上述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与人交往、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各种经验和技能以及如何做人等。教师总结:“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中,本意是“反复练习”的意思。现在一般指的是跟随老师的安排、指导,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学习是在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习是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也就是说除了动物本能性的自然行为,其他所有后天的习得都可以理解为学习。多媒体展示内容:(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2)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做人。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正确认识学习[多媒体呈现以下内容] 材料一材料二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黄侃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直到将自己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看到他后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材料三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86岁开始使用电脑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文、安度晚年。《北京晚报》报道,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周扬和我》《我的编年故事》等。问题:(1)联系材料一思考,学习只能在学校完成吗?(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1)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2)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3)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没有终点。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同学们明确认识到,学习活动是不受环境、地域和年龄限制的。在学校里,同学们能有组织地、系统地学习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发现、探究、感悟和体验来学习。总之,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学习的任务也不相同。只要有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学习之中。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学习没有终点,学习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二)学习点亮生命活动四:互问互答——为何而学[多媒体呈现内容]一亿年前,蜘蛛一生下来便会吐丝织网……一亿年后,蜘蛛还是只会吐丝织网。人类的小孩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但通过不同的学习,农夫的孩子便可能成为电脑博士、太空人或爱因斯坦、牛顿。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学习使我们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过去如此,现在更是绝对如此。——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 学生朗诵蔡志忠先生的这首小诗,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1)农夫的孩子一定是农夫吗?为什么?(2)学习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3)你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吗?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2)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3)学习也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人和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就是学习。从小学跨入中学,意味着我们从儿童时代进入到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心的精神需要也越来越多,我们迫切渴望探索世界的奥妙。这一切愿望的满足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人生犹如在暗夜里穿行,而学习就是点亮我们生命明灯的神奇之手。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活动五:拓展空间——“鹦鹉学舌”是学习吗?第一步: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9材料“学习是什么”,明确材料意图,思考问题“鹦鹉学舌这种模仿性行为是不是学习”。第二步:以二人小组相互复述的方式,回顾本课第一小节“打开学习之窗”中对“学习”的解释。第三步: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模仿是不是学习”问题,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分享,最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狭义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学习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因此,材料中的鹦鹉学舌,还有我们常说的老马识途等一些动物特殊行为,也是一种学习。三、本课小结中学时代的少年拥有梦想,中学时代的少年更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去追逐自己的少年梦想,通过学习争取把少年梦想变为将来的现实。同学们,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用学习追逐梦想,用学习点亮生命。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