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识读教材中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时局图》,制作表格等,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相关历史视频,揭露日本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马关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内容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多媒体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左右,超过了北洋海军。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和清王朝的社会状况。生:清王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由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师: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中国是日本的老师。现在,日本“脱亚入欧”,实力增强,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后,侵略目标竟是自己曾经的老师。师:请同学们分析材料,思考日本侵华的原因。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认定“强兵为富国之本”,穷兵黩武,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师: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什么?生:最终目标是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核心是征服中国。[过渡]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而侵略中国则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必然战略步骤。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不断积蓄力量的同时,一直在寻找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时机。材料二 根据今日之形势,日清冲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开战对我有利。开战的口实,除朝鲜自主问题外,别无其他借口。自主问题光明正大,亦可对列国充分显示我国之义举。清国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实则极不完备,不足为惧。师: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思考: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为何断定此时是发动战争的有利时机?生:(1)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原因:清朝陆海军备不足为惧。师:中日之间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生: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师: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生: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并完成表格)生:战争时间英雄人物结果丰岛海战1894年7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平壤战役1894年9月左宝贵平壤陷落黄海海战1894年9月邓世昌李鸿章避战保船,日军夺取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1894年10月—1895年3月徐邦道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师: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主要代表。生: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师:用表格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生:条款主要内容危害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严重削弱了中国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商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师:《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实质上体现了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多媒体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示意图》]师:“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多媒体展示:《时局图》和《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师: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生:当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师: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生:“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师总结:“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课堂小结】顺口溜总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