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五课第一讲:法不可违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课: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1.小勤不懂法,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情,实施了违法行为。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教师提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青少年要自觉守法。问题一:法律是什么样的行为规范?1阅读P46正文2.归纳: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问题二:什么是违法行为?它有哪些种类?1.阅读P48正文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提示: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2.阅读P48相关链接:一般违法行为的责任提示: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3.阅读P47探究与分享: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行政违法行为;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问题三:一般违法行为的特点和危害有哪些?我们要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1.P49探究与分享与相关链接:你自己或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提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其危害性体现在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2.阅读P50探究与分享与P51相关链接: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理由是违法行为。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智力成果权)。提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其危害是侵犯公民合法权利,损害公民合法利益。3.阅读P51正文归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提示:(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课堂小结违法行为及种类一般违法行为及危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作业1.将问题导学部分的3个问题整理到课外作业本上。2.完成优化设计“知能演练提升”部分。板书设计违法行为及种类一般违法行为及危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