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材与学情分析】《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8)《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7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斜面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板块:聚焦板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出斜面的作用是什么。探索板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斜面的作用是省力。通过研讨并再次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斜面都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大省力越少,坡度越小越省力。拓展板块,应用实验所得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给桥梁造“引桥”问题。六年级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学生对于斜面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倾斜的模板上,对于斜面的变形如楼梯、螺丝钉的螺纹、菜刀的刀刃等还有很多学生不认为是斜面。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学习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方便,但是对斜面的作用,学生还不是很确定,有些学生认为起到方便作用,而有些学生认为是省力的作用。笔者对本校375名学生的前概念调查如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计实验方案并能通过来收集斜面的作用的证据,通过研讨、对比并再次论证发现斜面的作用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斜面作用的证据。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解释“斜面的作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发现斜面能省力,并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力越少。难点:如何将斜面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学准备】1套斜面、1个钩码、1辆小车、1个铁圈、1块木块、1盒钩码、1个测力计、1份记录表。【教学改进】教学难点:改进方案:1、内容枯燥,调动学生兴趣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学生熟悉的警察查扣电动车为情境,并以录制的有趣视频为抓手,突破调动学生兴趣难。2、数据单一,理解大坡度斜面省力难。探索环节采用钩码、小车、铁圈、木块四样材料研究斜面的省力情况,通过组间对比,发现不同小组同一物体省力情况不同,继而提出坡度对省力情况的影响。通过将各小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与直接提升物体的力进行对比,突破理解大坡度斜面省力难。3、生活脱节,所学知识应用难。利用为桥梁设计“引桥”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工程思维,突破所学知识应用难。【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了解学生前概念1、播放交警调查电动车违规加装遮阳伞视频,提问:①交警叔叔在干什么呀?预设:查扣违规电动车②短短一个小时,很多电动车都被查扣,这可难住了交警叔叔,电动车很重,怎么把电动车搬上车呢?预设:架一块木板、叫工人搬等。2、出示架木板图片,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3、提问:和直接把电动车搬上车厢相比,斜面起什么作用呢?预设:轻松、方便、省力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斜面的作用》。(设计意图:用学生们较为熟知的电动自行车被交警查扣事件创设情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思考和研究价值,该情境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把大量的自行车搬到卡车上,并将问题聚焦在斜面能否省力上。)二、探索实验研讨斜面的作用1、质疑:斜面能省力吗?你的理由是?预设:沿着斜面推上去会轻一点,好推一点。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验证斜面能否省力。3、交流学生的实验设计,请一个小组变演示边讲解。其他小组补充,完善实验设计。4、为了让我们的实验更严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4种物体进行实验。5、出示温馨提示,老师还有点注意事项要提醒大家。温馨提醒:①只能改变物体的重量,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②拉弹簧测力计时要与斜面平行,速度要匀速,边拉测力计边读数。③注重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在记录表一中。实验完成后,材料放入抽屉,准备汇报。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7、交流汇报,分析数据。请三组学生将记录单放置到展台上。三组数据进行组内横向对比。问题一: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你的依据是什么?——得出结论:利用斜面能省力。三组数据进行组间纵向对比。问题二:还有其它发现吗?比较不同小组同一物体提升的力,为什么不同小组,同一物体沿斜面提升的力不同?预设:斜面坡度不同(设计意图:本活动用四种不同物体进行测试,提升了样本数量,避免了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并且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的斜面坡度大小,在交流环节进行组内横向对比研讨和组间纵向对比研讨,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并引导提出新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对省力有影响吗?)三、探索实验研讨不同坡度的斜面1、提出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对省力情况有影响吗?出示实验计划表,全班交流完善实验计划。2、出示温馨提示:1)只能改变斜面坡度,不能改变物体。2)边实验边记录在记录表二中。实验完成后,材料放入抽屉,将数据汇总到讲台电子表格中。3)坡度1、2、3、4表示坡度由小到大。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交流汇报:①问题一:观察我们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②问题二:和直接提升相比,坡度最大的坡度4省力吗?坡度1呢?6、小结:斜面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少。(设计意图:利用折线统计图汇总全班学生的数据,学生容易从统计图中发现数据变化趋势,发现数据变化规律。再将坡度最大的坡度4与直接提升相比,发现坡度大但还是省力,只是省力较少,突破本课难点。)四、我是引桥设计师土地资源有限,如果你是桥梁工程师,请你为这座桥设计一条引桥(斜面),让车容易上桥。(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设计引桥问题,检测学生本课掌握情况。)【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课学生通过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并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数据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认识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省力规律。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对斜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我利用视频创设生活情境,问学生:“如何电动车搬到卡车上?”他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一块木板搭成一个斜面,从而将电动车推到卡车上。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了对斜面的初步认识。但是,人们利用斜面搬运重物究竟省不省力呢?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省力又方便,有的学生认为方便但不省力,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斜面是否省力。二、设计对比实验,分析数据本课采用讨论的形式,围绕如何证明“斜面能不能省力”展开,重点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在这过程中,针对实验的难点和细节,教师适时的进行侧面引导,并在学生讨论之后通过提问的形式逐渐补充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同时,给出“温馨提示”——指出实验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实验探究。一定要强调本实验为对比实验,需要把“利用斜面提升的力”和“直接提升的力”两者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斜面是否省力的结论。在分组实验后,我将各小组把自己的数据统一展台呈现。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数据后,能够很快发现斜面能够省力,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三、全班分组合作,高效实验在汇总分析各组的数据时,细心的同学也能发现不同的小组,斜面的省力情况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立马发现各组的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通过再次深入分析数据,学生能够找出斜面的省力规律——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全班的分组合作,大大提高了本课的实验效率。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需要过多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本课的最后,我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为前提,要求学生为桥梁设计一条引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明白科学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学生要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记录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