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人教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人教版必修4)

资源简介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人教版必修4)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时间 学校及班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决定认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 实践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阅读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三杯溶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同学们想一想人们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学生发表的见解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教学
讲授新课 一 实践的含义问题:我们的认识来自实践,什么是实践?教师讲解: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问题:下面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医生给病人治病。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 “多利”问世。引导过渡并提问: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二 实践的特征探究活动1:工人建筑楼房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 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目的性、意识性、能动性)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社会性)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历史性)教师补充并概括实践的三个特征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引导过渡过:IPHONE4和IPHONE5深化了人类对通信工具的认识,这种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实践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探究活动2:请同学们区分三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问题:三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你是怎样认识的?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讨论: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教师补充并总结引导过渡: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究活动3: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的具体表现方面?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出示幻灯片)引导过渡: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出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材料问题: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教师讲解引导过渡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出示:《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袁隆平的技术得到应用。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道理?教师讲解小结 学生回答并分析实践的概念学生依据对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总结合作、讨论分析并举例说明(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学生探究学生讨论派代表总结学生回答学生探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学生分析并回答 明确概念,深化学习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自主学习,探讨深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两则材料对比意在深化学生的认识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 并强调重难点 学生总结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练习 略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实践的概念二 实践的特点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