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第二框“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本课时在前一框“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基础上,提出在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培养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等要求,旨在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用创新思维、超前思维改造世界,以科学精神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教学目标?通过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情境,设置一个总议题,四个子议题,进行活动探究。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江苏省的相关规划、举措和成就,以“江苏如何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总议题,引导学生思考推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伟大意义,让学生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设置对比辨析,让学生深度理解户籍制度改革和破除行政壁垒对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意义,进而理解创新思维、超前思维的方法在经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培养科学精神;议题设计和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高瞻远瞩的超前思维、顶层设计带给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题情景、自主探究、议题式、活动型四、教学重点及难点?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五、教学过程总议题:江苏如何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活动1:材料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江苏实际,2020年4月1日,《江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方案》)正式发布。《江苏方案》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子议题1:结合所学,分析江苏省融入长三角有哪些先天优势?《江苏方案》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学生讨论(略)要点提示:江苏发展优势明显,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开放程度极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江苏省在长三角版图中,承东接西、呼应南北,人口占了长三角区域的三分之一,后劲比较足。《江苏方案》站位高、目标明、措施实,提出了江苏参与并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以及人文优势,江苏未来会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具有战略性的“硬核”区域。材料二《江苏方案》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突出文化为魂和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生态效益,成为展示“吴韵汉风”“水韵书香”江苏文化和旅游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强化城乡品质建设。突出江苏大运河灿烂多元的地域特色,支持打造以淮安、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高地,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中心的江南文化高地、以徐州、宿迁为中心的楚汉文化高地和以南京为核心的金陵文化高地。推动沿线城市构建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和城市形态,助推城市生态修复,扮靓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品位。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加快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依托运河沿线丰富的资源要素,打造一批运河特色小镇和田园乡村,培育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创意农园等新经济新业态,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子议题2:依据材料,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说明江苏省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如何体现超前思维的相关要求的?学生讨论(略)要点提示:①立足本地资源,发挥特色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发展布局,打造极具江苏特色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带不仅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也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系统,是富含江苏文化特质的传统文化大宝库、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走廊、文化创新转化发展的大空间。②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考虑到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作用。③政府部门的相关举措高瞻远瞩,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本地优势,根据运河文化深度弘扬的可能性进行论证,以挖掘文化内在价值和经济辐射价值,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对运河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预测,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设计意图]子议题1需要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跨学科知识整合的特点,立体式理解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主要作用是通过背景介绍和讨论将学生带入主题情景,也为后面议题谈“江苏具体作为和担当”做一个现实情况铺垫。子议题2顺接子议题1的结论,以一体化微观视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题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这一长远规划出台的依据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深化学生对超前思维方法中“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把握内在矛盾,“要以事物发展状况为依据”,“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哲学与逻辑思维的相融相通。活动2:材料一: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出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等户籍改革内容。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建议,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推动落户便利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同城化范围,并应超前研究与城市群有关的法律与制度问题。材料二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于2020年底收官,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开启。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318项任务,其中196项已完成,122项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项目破除区域壁垒,加速区域一体化,释放大量民生红利。子议题3: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和破除区域壁垒,以及尝试区域立法等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会导致人口的无序流动,破坏市场的有序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人认为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是顺势而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思维,你如何看待?学生讨论环节(略)要点提示:①改革是针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作出的,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做出的,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实施措施。现在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上升,不像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减小城市发展压力,而采取限制过度的城乡人口流动的政策。②纵观长三角地区的“十三五规划”中,各地在聚焦产业引进和重大基础设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交集,而且全部把装备制造和信息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存在诸多重复性投入现象。在“行政区经济”下,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还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各地均有意识限制本地财政投入到行政边界地区,以至于行政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发陷入边缘化的境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凸显,某一个行政区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其所在区域整体的竞争力,“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越发显现,破解“行政区经济”的难题十分急迫。③如今的户籍制度改革和破除区域行政壁垒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激发城市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创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良好有序的协同发展又相互竞争的氛围,同时也解决就业相关问题。打通跨行政区划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市场推动资源合理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助于形成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同时根据现实变化新特点,积极探索“一体化”背景下相关法律保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树立好率先发展、不断创新的典型和标杆。[设计意图]思辨教学是涵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抓手,以“长三角户籍制度改革”和“破除行政壁垒”这一时代化、生活化情境,精研思辨问题,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和新时代户籍制度的变化,结合“十三五”期间各省的规划安排,揭示地区行政壁垒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的矛盾,分析原因,加以对照,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会思维,更高级别的超前思维会在注重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创造美好生活,开辟更辉煌的发展蓝图。活动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你get到了么?】学生举例+图例展示:苏州S1线将接轨上海11号线!苏州到上海只要一张地铁票;示范区5路公交直达上海、浙江;太浦河三省联合治理;通苏嘉甬高速铁路;长三角中学生数据应用创新研究活动……子议题4:了解高质量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超前思维的角度分析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学生活动(略)要点提示:(1)统筹规划,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克服局部意识,高瞻远瞩。(有助于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四个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企业开发供给侧产品和市场、社会更好绘制服务蓝图、国家和民族科学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活动4社会实践作业:太浦河,流经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三地,以“太浦河上那些事”为题,写一篇“联合河长制”下三省联合治理成果的新闻稿。?[设计意图]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你get到了么?”发问,让学生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的切身感受,体会学习、出行、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积极影响,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多层次、多主体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实践证明这一英明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深处一体化发展最前沿,也给学生更大的现实感触,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建议献策,通过社会实践作业的要求,让学生感受社会治理的积极成果,为自己以后树立科学的人生规划积累了现实的经验和素材。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