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课案: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课案: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必修3)

资源简介

2013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课案
文化生活专题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网络:
古代辉煌的历程
薪火相传,一脉相传
创造新辉煌
独特性
地域性
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个重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必要性
重要性
___________ ___ ____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感悟高考:
【2011·福建卷】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结合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三、热点链接: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国家统一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两岸人民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1年6月22日,“第三届两岸媒体海南行”活动举行座谈会,来自台湾10多家媒体的20余位记者与大陆同行进行交流。台湾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长陈万好说,海峡两岸同文同种,血脉相连,台湾与海南特性相近,从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到人才交流,形成一股锐不可当的潮流,通过这些活动让两岸双方能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说明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文化依据。
【参考答案】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2)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等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
(4)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持久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联系两岸的最牢固纽带。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A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汉字,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汉字,高攀着中华民族的火炬,像璀璨的繁星在宇宙间辉映。由此可见( B )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C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
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
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祛邪降福等等。这表明( B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A )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国国家形象片》从2011年1月17日起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美国
有线电视新闻网也分时段陆续播放该片。之后,有关片段陆续在欧洲、拉美、中东等地区播放,
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形象”的主动出击( A )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软实力提升的表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11年11月18日,第五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在武夷山举行。博览会上举办“缘结武夷,
茶和天下”为主题的第五届武夷山大红袍国际禅茶文化节,这将有力地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有利于( D )
①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加强中华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④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
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不少
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 C )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自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发出《关于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
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唱红歌”的热潮。“红歌”被广泛传唱( C )
①说明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②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
③改变了各种文化间相互碰撞交织的局面
④表明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 A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传颂出古老中国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沛县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闻名遐迩的古筝之乡,生产的古筝曾远销海内外,远远超过了文化色彩的影响。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也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加以弘扬和发展创新。该地文化资源的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www.
汉字
史书典籍
动态(历史)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特点
静态(内容)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关 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
为什么弘扬
如何弘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