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法律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3知识目标: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教学重点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教学难点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节课将化身为包警长与小伙伴多多和小爱陪伴同学们一起学习。同学们,我们这一生,除了亲人的相伴,还有什么会相伴在我们身边,而且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小爱:是法律吧)使用导入语言直接导入讲授新课【法律是什么】引出法律的定义(规范行为保护权利)思考: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学习小伙伴作答多多:当然有关系,我们从出生起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小爱:爸爸妈妈带我们打疫苗、教育我们这些活动背后都有法律的规定。多多:我们走在马路上,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保护,也要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小爱:我们还会受到婚姻法、消费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3、过渡语:从我们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到少年初长成,再到成家立业,法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守护着我们成长。法律保护着我们的权利。5、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1)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财产权、受教育权。(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生1:我有财产权生2:我有受教育权补充: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6、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1)我们要履行哪些义务?生1:我要遵守交通法规生2:保护野生动物补充:劳动义务、爱护公物的义务、借了别人东西要及时归还的义务等。7、总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从我们出生直到我们老去,离开这个世界,法律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它既赋予了我们权利,又规定了我们义务,我们无论何时,身处何处,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做,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和谐。[法律与纪律]1、探究与分享:判断下列情景属于道德、法律还是纪律?违反的后果是什么?在楼道里追跑打闹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占用应急车道在自习课上打扰他人学习2、真知灼见:你认为违法法律的后果和违法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学习小伙伴作答多多: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是一样的。小爱:不对,它们可不是一回事。小爱:学校的纪律针对的是在校的学生,而法律针对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多多:违反学校的纪律,老师会对我们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避免我们犯大的错。而违反法律是会被追究刑事、民事责任的。很多人在法庭上后悔自己的行为,以至于失声痛哭,但也是于事无补的。3、分享:《成都法院公开审判毒品大案:三名主犯被判死刑》4、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与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违反法律要被追究法律责任!5、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比一比:从产生方式、适用对象范围、违反后果对比三者的不同。[法律与道德]1、为什么说道德与法律就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学习小伙伴作答小爱:因为社会没有了道德或者没有了法律都无法正常运转。多多:只靠道德的自我约束而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作恶没有惩治,最后就会社会道德沦丧。2、小拓展:某些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孝敬老年人)。3、师小结: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语: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思考。说说自己对法律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作为小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情景做出判断。思考、讨论比较、归纳思考、讨论辩论、思考谈谈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便于学生从具体生活中进行思考的感悟。以具体的情景作为材料,让学生正确区分道德、法律和纪律,并从具体事例中去思考、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从辩论中认识到道德的作用,并形成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的正确观念。课堂小结同学们法律保护着我们的权利,规定着我们的义务,是由国家制定与颁布的,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总结提升课后作业填写小问卷:采访一下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一些法律。如果有兴趣,可以记录下来!《生活与法律》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本课由三课时组成: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本课时为第二课时《生活与法律》。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及其他法律,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本课旨在通过多样的教学资源、生动的教学活动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使学生对法律的权威、强制力有一定了解,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强法律意识。学情分析本课面向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开始出现法律。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少,对法律的理解大多只是在表面的层次上,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在此年龄阶段,大多数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情境展开法律法规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情境、典型的事例、形象的漫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身边的人、网络等开展课外的拓展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拓展延伸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刑法、民法和其他法律,知道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能力目标:能够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增强法律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了解刑法、民法和其他法律,知道不同的法律发挥不同的功能;2、能够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学难点:感受生活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增强法律意识。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回忆法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生活与法律》。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法律是什么”。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规定我们的义务,同时也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发现生活中的法律。创设情境,感受法律播放视频《身边的法律》,拉近学生与法律的距离。过渡语:这,就是法律。它保护着我们。凡是我们在的地方,它就在。小结:是的,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我们无论在哪里,在怎样的场景当中,都有相关的法律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也在保护着我们。引入故事,学习刑法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法律制度,而经过历史的长河,法律在不断地完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阅读角和资料袋的小故事。同学们已经读完了。故事中刘邦规定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这个规定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有效的,属于刑法。谢伦伯格因走私毒品而判死刑,也属于刑法。而我国现在的《刑法》更全面,规定了400多种犯罪,包括盗窃罪、抢劫罪、绑架罪、贪污罪、交通肇事罪等等,全方位的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刘邦和谢伦伯格的故事,大家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刑法?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小结: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惩罚。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权,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遨游漫画,知晓民法除此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也收到法律的维护。课本中的奶粉公司与养殖场签订合同,小丽妈妈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小强爸爸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等行为都属于民法内容。在今年,有一部法典的颁布,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它就是——《民法典》。这部姓“民”的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漫画来了解这部民法典。“未成年人打赏主播案”民法典第19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侵害英雄人物名誉怎么处理?”民法典第185条告诉我们: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那么“见义勇为而受伤,谁来承担民事责任呢?”根据民法典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现在很多人都爱带着狗狗出去遛狗,我们都知道,在公共场所遛狗时应拴绳,那么如果激怒未拴绳的狗狗被咬伤的话,谁来负责呢?民法典也给了我们依据。根据民法典第1246条: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减轻责任。同样,对于屡见不鲜的高空抛物,民法典也有相应的条文:民法典第1254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法律规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民法典》找来读一读。小结:通过对刚刚的了解,我们发现,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民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民法指导人们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边学边思,感悟法律1、除了刑法和民法,与我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还有行政法等法律。行政法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管理公共事务,为公众提供服务。2、在我们的一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法律在保护着我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一生相伴,哪些法律在保护你?》)3、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学习了许多生活中的法律,法律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同学们,我们想一想,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来听听这两位同学的想法。拓展延伸,学法守法课堂总结。是的,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生产生活的秩序。布置作业:?初级玩家:根据今天所学,完成课本中的“活动园”。?高级玩家:采访你的同学、老师、家长等,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涉及了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作用?教学总结本节微课主题为法律,且意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法律的紧密联系,因此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资源整合,拉进法律与学生的距离。首先用短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接着通过古今案例让学生了解刑法,再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让学生读懂民法典,最后再呈现与我们生活中相关的许许多多的法律。同时,通过思考题“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法律的重要意义。在课后延伸的作业中采用实践小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法律,达到“知行合一”,以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docx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生活与法律》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