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1.运用合适材料制作“二十四节气位置模型”,说出每一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所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状况,理解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并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利用日历中二十四节气的标注,计算每一节气的天数,学会根据日期推测节气。充分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3.设计“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的调查方案,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充分体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学习目标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课时对点练内容索引NEIRONGSUOYIN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1.形成产生于流域,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____、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2.划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对应一个节气。以______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天,对应一个节气。3.意义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传统节日和祭祀等活动,是古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黄河气候变化24春分点15风俗习惯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1.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1)西周时期:四季的划分。(2)春秋战国时期:确定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3)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夏、、立冬四个节气。(4)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春、夏、秋、冬春分秋分立春立秋西汉2.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的形态与多少。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一些节气名称就由农事活动而来。4.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民俗等密不可分。气候降水节庆返回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素养培优探究点 二十四节气1.[综合思维]据图分析两个相邻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是多少天?答案 15天。2.[人地协调观]把下列节气与其反映的人类活动连线。3.[区域认知]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答案 热量。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图核心归纳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我国传统春季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春分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我国传统夏季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国传统秋季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我国传统冬季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天津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A.谷雨与立夏B.立冬与立秋C.雨水与处暑D.小满与大暑√跟踪训练解析 读图可知,小满与大暑两个节气关于夏至日对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较接近,天津昼长时间最接近。2.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A.珠江流域B.青藏高原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解析 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暖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选项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暖温带。(2021·山东济宁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农业耕种。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据此完成3~4题。3.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降水B.地形C.光照D.热量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华中种棉时间比华北早,华中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种棉时间更早,故选D。√解析 立春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正午太阳高度变大,A错、C对;1月初为近日点,立春节气期间日地距离渐远,地球公转速度变慢,B、D错。4.2021年2月3日是立春节气,立春的三候包括“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下列现象中,与立春三候现象有关的是A.太阳直射点南移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C.正午太阳高度变大D.日地距离渐近√返回课时对点练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物候存在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二十四节气诞生于A.西北地区B.黄河流域C.东北地区D.江南丘陵解析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12345678910111213141516基础过关2.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上述地区,因为这里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黄河流域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人口稠密,农业技术先进;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大。16(2020·山西朔州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相差约15天)。据此完成3~5题。3.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地球在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选项中离7月初最近的节气为夏至到小暑。123456789101112131415164.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或移动方向是A.位于南半球B.向南移动C.位于北半球D.向北移动√解析 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经过春分,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立春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春分到立夏,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C错误;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5.从立秋到立冬,西安A.白昼时间不断变短B.日出时刻越来越早C.正午日影逐渐变短D.正午日影朝向正南解析 从立秋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南移,西安白昼时间不断变短,日出时刻越来越晚,A对、B错。西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从立秋到立冬,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日影逐渐变长,且朝向正北,C、D错。√小雪(11月22日或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据此回答6~7题。6.小雪到大雪期间,我国气温继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A.降雪致使气温降低B.大气的保温作用降低C.正午太阳高度减小D.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解析 小雪到大雪期间,是11月下旬到12月初期间,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减小,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是气温继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小雪、大雪是节气名,不一定降雪;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都与云层量有关,与节气无关。选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7.与小雪节气昼夜长短大致相同的日期大约是A.10月21日或22日B.2月21日或22日C.7月21日或22日D.1月21日或22日√解析 小雪节气是11月22日或23日,与冬至日相差约1个月;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昼最短的日期,过了冬至日昼渐长,所以冬至日后1个月,即1月21日或22日的昼夜长短与小雪节气昼夜长短大致相同。(2020·山东青岛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读“二十四节气表”,完成8~9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立春2月3日~5日立夏5月5日~7日立秋8月7日~9日立冬11月7日~8日雨水2月18日~20日小满5月20日~22日处暑8月22日~24日小雪11月22日~23日惊蛰3月5日~7日芒种6月5日~7日白露9月7日~9日大雪12月6日~8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春分3月20日~21日夏至6月21日~22日秋分9月22日~24日冬至12月21日~23日清明4月4日~6日小暑7月6日~8日寒露10月8日~9日小寒1月5日~7日谷雨4月19日~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日~24日大寒1月20日~21日8.下列时段中,北京正午日影逐日增长的是A.惊蛰至清明B.小满至小暑C.大暑至处暑D.大雪至小寒√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正午日影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北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大暑至处暑,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正午日影逐日增长。123456789101112131415169.与表中节气时间相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物候的实际表现为A.“惊蛰”提前、“霜降”提前B.“惊蛰”提前、“霜降”错后C.“惊蛰”错后、“霜降”提前D.“惊蛰”错后、“霜降”错后√解析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我国黄河流域,更加符合黄河流域的物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平原位置靠南,比黄河流域升温早,降温晚,故“惊蛰”提前、“霜降”错后。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0·安徽合肥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用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结合“二十四节气图”,完成10~12题。10.元旦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的节气是A.清明B.小暑C.寒露D.小寒√能力提升解析 根据图中各个节气的相对位置,元旦日期为1月1日,小寒的日期为1月5日~7日,最符合题意。11.“惊蛰”节气古解为“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从惊蛰到夏至期间济南市A.昼渐长,正午杆影渐长B.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日地距离渐远C.昼渐长,正午杆影渐短D.降水量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据图可知,惊蛰节气在春分前,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赤道移动,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惊蛰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济南市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正午杆影渐短,A、B错,C对;这期间济南市降水量较多,太阳辐射强度增大,D错。故选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下列关于某节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至时日地距离最近B.大雪时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小C.夏至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D.黄山立夏昼长与立秋昼长相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冬至为12月22日前后,日地距离最近时地球处于近日点,约是1月初,A错误。大雪节气为冬至之前,大雪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B错误。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夏至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错误。立夏与立秋两个节气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黄山立夏昼长与立秋昼长相等,D正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看,就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的移动轨迹叫做黄道。农历二十四节气(如图)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读“二十四节气位置图”,完成13~14题。13.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左右)太阳位于黄道的A.6B.8C.18D.20√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就是图中的19,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左右)比夏至早一个节气,也就是图中的18,选择C。14.有关图中各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19—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B.7—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长C.6、8—南京的夜长相同D.12、14—盐城正午太阳高度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19是夏至,海口正午太阳高度不是一年中最大值,海口有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A错;7是冬至,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短,B错;6、8相对7(冬至)对称,太阳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南京的夜长相同,C对;14盐城正午太阳高度比12大,D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图1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为“某节气当日太阳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图2所示节气当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___度,对应日期在________左右。(2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27012月22日解析 据图2光照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判断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据材料可知,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冬至日当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270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2)图2中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图中所见到的晨昏圈部分,为___(填“晨”或“昏”)线,并说明在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b昏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解析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据图2可知,b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图中昼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即顺地球自转方向,从昼进入夜。据图可知,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3)在图2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4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图2表示冬至日,该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赤道及其以北的地区16.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说出图中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及其日期。(2分)答案 D。3月21日前后。(2)读图,说出传统上我国划分四季开始的节气。(4分)答案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答案 春季: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昼小于夜,春分到立夏昼大于夜;春分日昼等于夜。或夏季: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或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立秋到秋分昼大于夜,秋分到立冬昼小于夜;秋分日昼等于夜。或冬季: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昼小于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3)从我国传统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描述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4)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二十四节气。请写出与清明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诗词等内容。(6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返回本课结束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运用合适材料制作“二十四节气位置模型”,说出每一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所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状况,理解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并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利用日历中二十四节气的标注,计算每一节气的天数,学会根据日期推测节气。充分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3.设计“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的调查方案,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充分体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1.形成产生于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2.划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对应一个节气。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3.意义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和祭祀等活动,是古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1.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1)西周时期: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2)春秋战国时期: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3)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4)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2.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降水的形态与多少。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一些节气名称就由农事活动而来。4.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探究点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1.[综合思维]据图分析两个相邻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是多少天?答案 15天。2.[人地协调观]把下列节气与其反映的人类活动连线。答案 3.[区域认知]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答案 热量。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图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我国传统春季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春分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我国传统夏季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国传统秋季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我国传统冬季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天津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A.谷雨与立夏B.立冬与立秋C.雨水与处暑D.小满与大暑2.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 )A.珠江流域B.青藏高原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答案 1.D 2.D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小满与大暑两个节气关于夏至日对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较接近,天津昼长时间最接近。第2题,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暖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选项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暖温带。(2021·山东济宁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农业耕种。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据此完成3~4题。3.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降水B.地形C.光照D.热量4.2021年2月3日是立春节气,立春的三候包括“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下列现象中,与立春三候现象有关的是( )A.太阳直射点南移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C.正午太阳高度变大D.日地距离渐近答案 3.D 4.C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华中种棉时间比华北早,华中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种棉时间更早,故选D。第4题,立春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正午太阳高度变大,A错、C对;1月初为近日点,立春节气期间日地距离渐远,地球公转速度变慢,B、D错。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物候存在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二十四节气诞生于( )A.西北地区B.黄河流域C.东北地区D.江南丘陵2.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上述地区,因为这里( )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答案 1.B 2.B解析 第1题,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第2题,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黄河流域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人口稠密,农业技术先进;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大。(2020·山西朔州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相差约15天)。据此完成3~5题。3.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4.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或移动方向是( )A.位于南半球B.向南移动C.位于北半球D.向北移动5.从立秋到立冬,西安( )A.白昼时间不断变短B.日出时刻越来越早C.正午日影逐渐变短D.正午日影朝向正南答案 3.B 4.D 5.A解析 第3题,地球在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选项中离7月初最近的节气为夏至到小暑。第4题,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经过春分,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立春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春分到立夏,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C错误;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D正确。第5题,从立秋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南移,西安白昼时间不断变短,日出时刻越来越晚,A对、B错。西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从立秋到立冬,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日影逐渐变长,且朝向正北,C、D错。小雪(11月22日或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据此回答6~7题。6.小雪到大雪期间,我国气温继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 )A.降雪致使气温降低B.大气的保温作用降低C.正午太阳高度减小D.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7.与小雪节气昼夜长短大致相同的日期大约是( )A.10月21日或22日B.2月21日或22日C.7月21日或22日D.1月21日或22日答案 6.C 7.D解析 第6题,小雪到大雪期间,是11月下旬到12月初期间,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减小,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是气温继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小雪、大雪是节气名,不一定降雪;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都与云层量有关,与节气无关。选C正确。第7题,小雪节气是11月22日或23日,与冬至日相差约1个月;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昼最短的日期,过了冬至日昼渐长,所以冬至日后1个月,即1月21日或22日的昼夜长短与小雪节气昼夜长短大致相同。(2020·山东青岛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读“二十四节气表”,完成8~9题。立春2月3日~5日立夏5月5日~7日立秋8月7日~9日立冬11月7日~8日雨水2月18日~20日小满5月20日~22日处暑8月22日~24日小雪11月22日~23日惊蛰3月5日~7日芒种6月5日~7日白露9月7日~9日大雪12月6日~8日春分3月20日~21日夏至6月21日~22日秋分9月22日~24日冬至12月21日~23日清明4月4日~6日小暑7月6日~8日寒露10月8日~9日小寒1月5日~7日谷雨4月19日~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日~24日大寒1月20日~21日8.下列时段中,北京正午日影逐日增长的是( )A.惊蛰至清明B.小满至小暑C.大暑至处暑D.大雪至小寒9.与表中节气时间相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物候的实际表现为( )A.“惊蛰”提前、“霜降”提前B.“惊蛰”提前、“霜降”错后C.“惊蛰”错后、“霜降”提前D.“惊蛰”错后、“霜降”错后答案 8.C 9.B解析 第8题,正午日影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北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大暑至处暑,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正午日影逐日增长。第9题,“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我国黄河流域,更加符合黄河流域的物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平原位置靠南,比黄河流域升温早,降温晚,故“惊蛰”提前、“霜降”错后。(2020·安徽合肥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用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结合“二十四节气图”,完成10~12题。10.元旦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的节气是( )A.清明B.小暑C.寒露D.小寒11.“惊蛰”节气古解为“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从惊蛰到夏至期间济南市( )A.昼渐长,正午杆影渐长B.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日地距离渐远C.昼渐长,正午杆影渐短D.降水量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12.下列关于某节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至时日地距离最近B.大雪时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小C.夏至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D.黄山立夏昼长与立秋昼长相等答案 10.D 11.C 12.D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各个节气的相对位置,元旦日期为1月1日,小寒的日期为1月5日~7日,最符合题意。第11题,据图可知,惊蛰节气在春分前,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赤道移动,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惊蛰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济南市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正午杆影渐短,A、B错,C对;这期间济南市降水量较多,太阳辐射强度增大,D错。故选C。第12题,冬至为12月22日前后,日地距离最近时地球处于近日点,约是1月初,A错误。大雪节气为冬至之前,大雪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B错误。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夏至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错误。立夏与立秋两个节气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黄山立夏昼长与立秋昼长相等,D正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看,就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的移动轨迹叫做黄道。农历二十四节气(如图)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读“二十四节气位置图”,完成13~14题。13.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左右)太阳位于黄道的( )A.6B.8C.18D.2014.有关图中各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B.7—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长C.6、8—南京的夜长相同D.12、14—盐城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答案 13.C 14.C解析 第13题,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就是图中的19,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左右)比夏至早一个节气,也就是图中的18,选择C。第14题,19是夏至,海口正午太阳高度不是一年中最大值,海口有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A错;7是冬至,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短,B错;6、8相对7(冬至)对称,太阳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南京的夜长相同,C对;14盐城正午太阳高度比12大,D错。15.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图1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为“某节气当日太阳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图2所示节气当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________度,对应日期在________左右。(2分)(2)图2中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图中所见到的晨昏圈部分,为________(填“晨”或“昏”)线,并说明在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4分)(3)在图2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 (1)270 12月22日(2)b 昏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 赤道及其以北的地区解析 第(1)题,据图2光照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判断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据材料可知,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冬至日当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270度。第(2)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据图2可知,b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图中昼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即顺地球自转方向,从昼进入夜。据图可知,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第(3)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图2表示冬至日,该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16.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说出图中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及其日期。(2分)(2)读图,说出传统上我国划分四季开始的节气。(4分)(3)从我国传统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描述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分)(4)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二十四节气。请写出与清明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诗词等内容。(6分)答案 (1)D。3月21日前后。(2)立春、立夏、立秋、立冬。(3)春季: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昼小于夜,春分到立夏昼大于夜;春分日昼等于夜。或夏季: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或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立秋到秋分昼大于夜,秋分到立冬昼小于夜;秋分日昼等于夜。或冬季: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昼小于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4)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docx 第一单元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