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老子〉四章》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老子〉四章》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资源简介

《<老子>四章》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四章中老子思想的内涵。
2.体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突破俗见之处。
【重点难点】
体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突破俗见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成语:紫气东来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汉·刘向《列仙传》
二、解题。
1.《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2.老子其人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掌管)藏室(国家的藏书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同“网”),游者可以为纶(钓鱼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道家学派的术语。道,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德,宇宙万物所含有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以隐匿声迹、不显露,不求闻达为宗旨)。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勉力)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研读文本。
自主阅读——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教师作补充讲解。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②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无: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古代车轮——“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译文]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思考]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分析]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补充]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
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②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的“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注释]
①企:踮起脚。②跨:大步而行。③自见:自我显露。④自是:自以为是。⑤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⑥长:长久(一说zhǎng,得到敬重)。⑦余食赘行:余食,剩饭;赘行,多余的形体;行,同“形”。⑧恶:厌恶。⑨处:为,做。
[译文]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能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思考]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分析]
[补充]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最灵巧的人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
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②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本章主旨】①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②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注释]
①强:qiǎng,勤勉。②失:丧失。③不亡:不消亡,不朽。(此句意思为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了。)
[译文]
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思考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分析]“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强行者有志”:强行者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本章主旨】①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
②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注释]
①安:安然未变时。②持:持守,保持维护。③兆:显露迹象。④谋:谋划,解决。⑤泮:同“判”,分离。⑥散:散失、消散。⑦为:做。⑧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⑨累léi: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⑩败:坏事。?执:把持。?失:失去。?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几:jī,接近。?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学:学习。?复:弥补,补救。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思考]道家的“圣人”与儒家一样吗?
[分析]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
[补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十三章)(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伟大的事情。)
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
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
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本章主旨】①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
②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③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
四、总结
四章中蕴含的老子思想要义:自然,无为,不争,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
五、课后练笔。
①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③请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理解或看法。
以上任选其一完成写作,2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