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下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小学版)教师姓名:任教年级:五任教班级:70班级总人数上期期末质量监测情况统计备注100分80分以上60分以上不及格704302727+133谈谈你的学生:从本次期末测试来看。学生基础扎实,对养蚕、电路、材料的作用印象深刻,失分少。对电路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物质分离的实验不熟悉,推理题不认真思考。从平时表现来看,基本上遵守纪律,认真听讲,操作能力一般,注意力集中。但思维欠活跃。写写你制定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单元/课题课标点(科学知识)科学态度、STSE一、我们的脑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2、人体指挥部———脑3、保护我们的脑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结构。2、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认知、情感和决策。3、脑需要被保护。4、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1、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同理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理解脑高度发达的智人创造了丰富的人工世界,改善与推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理解人脑控制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与控制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沉与浮1、谁沉谁浮2、改变沉浮3、制作航道浮标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并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1、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实事求是,完成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愿意合作与分享。2、了解水密隔舱、潜艇、航道浮标等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品。三、地表的变化1、地表在变化2、地震3、火山4、地球的内部5、塑造地表的巧手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1、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2、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1、有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合作分享,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2、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四、物质变化1.燃烧2.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3.生锈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1、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知道重要的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4、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1、对物质变化产生探究欲望,能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尊重事实、尊重证据。2、生活中有很多与物质变化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化工技术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五、热的传递1、热传导2、谁的传热本领强3、热对流和热辐射4、制作保温装置1、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3、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酒精灯)。4、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1、对材料的导热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探究材料的导热性能。2、生活中有很多与热传递相关的现象,了解保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六、信息的传递1、语言与信号2.符号与文字3.电与通信4.信息工程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1、学会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辩证看待某些科技产品的利弊。2、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了解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的关键。说说你所教的教材(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第一单元“我们的脑”,采用递进的认知结构。以“刺激与反应→脑的结构与功能→保护人脑”的顺序来组织教材。第1课,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材按照“了解现象一理解本质一拓展应用”的逻辑顺序组织活动。创设人体受到刺激的情境,组织学生体验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从现象深人到本质,了解刺激产生反应的保护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分析感觉器官功能以及保护感觉器官的措施等。第2课,人体指挥部一一一脑。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材按照"感性体验一理性分析一引导迁移"的逻辑顺序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反应过程→推测大脑的指挥功能→拓展一心二用干扰大脑指挥"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引导学生在"发现视错觉提出问题→体验双眼视觉实验→理性分析大脑的分析和综合功能→观察描述脑的结构→阅读大脑损伤案例分析功能"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第3课,保护我们的脑。本节课是本章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教材按照"知道保护脑的措施→调查脑休息的时间→制订保护脑的作息计划"的逻辑顺序组织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第二单元"沉与浮",整体上是按照递进结构、先分后总编排的,从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人手,比较研究并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最后回到生活中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所创设的问题。依据课标要求,本单元教材以"判断沉浮→比较漂浮能力→改变沉浮→迁移应用"为认知逻辑,布设了"谁沉谁浮""改变沉浮""制作航道浮标"3课书6个活动。第1课,让学生基于经验预测生活中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实验检测并进行沉浮分类,再针对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材料,用案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比较其漂浮能力,为第2课"改变沉浮"奠定知识基础。第2课,教材基于任务驱动,让学生设计更多"让它沉下去""让它浮起来"的方案。第3课,教材引领学生应用前两课知识设计制作航道浮标。结合教学内容,本单元融人了潜艇、独木舟、钢铁轮船、水密隔舱、航道浮标等科技史,以指南车信箱和插图的方式予以呈现,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品,也是漂浮能力的实际应用。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以"作用与变化"两方面内容为重点,依据学生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引领学生从"改变作用(因)→引发变化(果)"因果关联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搜集信息等活动,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作用导致的地表变化,按"总分分"的结构组织编排了6课书。第1课,"地表在变化",让学生了解风光各异的地表会发生改变,初步知道有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第2课,"地震",让学生了解地震,感受震动,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第3课,"火山",让学生了解火山及喷发现象,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第4课,"地球的内部",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壳的构成,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第5课,"塑造地表的巧手",让学生了解水流可以塑造地表,知道风、水、温度、植物等都会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第6课,"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的事例,能做出利弊分析。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科技史实以及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过程。整个单元的探究能力关键词是“证据、联想、类比、模型构建、解释或说明”。第四单元“物质变化”,在四年级下册的“变与不变”单元,学生已经探究了物理变化,知道有些物体的变化只是形态发生了改变,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捏泥人、蜡烛的熔化等。本单元就是在儿童的这些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常见的物质变化一一一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并没有直接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大概念,学生要通过探究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还要明白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能让学生对物质变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并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教材以化学变化的剧烈程度为线索,按从知识到应用的逻辑:“较剧烈的化学反应(纸和蜡烛的燃烧)→明显的化学反应(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缓慢的化学变化(铁的生锈)→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布设四课书,呈现“分总”的单元结构。本单元的认知发展线索是:首先通过比较纸的撕碎、折叠与纸的燃烧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两者变化有本质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重点研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发现燃烧会产生新物质;然后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设计“铁生锈的影响因素”的对比实验并付诸实践;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与物质变化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化工技术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两个单元,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会发生状态的变化,比如冰融化、水沸腾等现象,在了解这些现象过程中,初步感知到热会发生传递。本单元以“分总”的结构,编排了4课,共7个探究活动,将系统深人地认识热的各种传递现象。第1课“热传导”,通过“物体怎样传热”和“测量变化的水温”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热在同一物体的内部传递,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研究热在不同的物体之间的传递,由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将逐渐达到温度平衡。第2课“谁的传热本领强",通过"比较各种材料的传热本领""探究空气的传热本领"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或物质的传热本领强弱不同。第3课"热对流和热辐射",通过"热水会下沉还是会上升"和"观察热对流"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热水会上升,冷水会下沉,形成对流。冷热流层间进行热的传递,增加了热传递的速度。随着水的流动,热由高温处传到低温处,这种热的传递方式称为热对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以及自然现象,推测物体还能不靠任何介质向外发射出热辐射。第4课"做一个保温装置",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保温装置"活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知道热可以用传导、对流或辐射方式进行传递,如果减少热的传递,就能达到保温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和服务生活。"热的传递"单元按"情境导人→示例聚焦→类比举证→提炼概念→拓展迁移"的认知流程,编排一系列丰富有趣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基础上,归纳出"热传导""传热本领""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现象各自共同属性,抽象提炼出热传递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如空气不易传热的应用、设计制作保温装置等),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了解热传递现象。第六单元"信息的传递",从信息传递的视角来进行阐释,教材编排总体按照人类信息传递技术进步的历程来安排,选择了语言和信号、符号与文字、电报电话、智能手机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来组织内容,以期学生在了解信息传递的发展过程中,知道人们的需求会不断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能深刻体会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能辩证看待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第1课,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要表达交流、传递信息的需求,在同一时空里语言的使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加大,空间领域的跨度也越来越大,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已无法满足,继而安排活动让学生体会信号的传递,最后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今更多的用信号传递信息的方式,并在比较分析中认识为什么有些信息传递的方式能沿用至今。第2课,依然是从人类需求出发,信息越来越多,人们记忆有限,不同时空信息如何传递,通过"解读象形字"和"我是小小印刷匠"两个活动使学生明白符号与文字的使用可以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播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但依然有它的不足。第3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希望传递信息更快、更远、更准确的同时,还希望成本更低。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以及电磁波理论的建立,电报、电话相继问世。教材安排了体验活动"发电报"以帮助学生了解通信的基本方法———编码、信号转换、信号传输,并对基本通信原理获得初浅的认识。阅读材料"电话",让学生了解承载信息传递的介质发生巨大变革,知道基于电的通信技术带给人们信息传递有多么便捷。第4课,学生通过调查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了解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仅仅以手机作为通信技术的代表产品,让学生走进这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最后依然回到人们的需求上来。未来通信是什么样子,师生一起展望。本课教材的最后用阅读资料"五次信息革命"总结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历程。聊聊你的措施(有效教学、学习辅导、习惯养成):1、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动机对于五年级学生,也要从强调个人兴趣发展到学习动机;教材编写上注意了从问题开始,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产生与教师一起探索科学事物存在与变化原因的内在动力。要注意运用这些问题情景,结合自己的经验创设更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景,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2、注重科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在与感知觉相联系的观察实验方法方面,“我们的脑”教学单元中,多次采用“黑箱法”。在思维方法使用方面,如“地表的变化”多次使用"类比法"。3、注重技术方法,培养技术思维4、注重重演科技史,体验人类的聪明和智慧5、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遵循规定的安全实验程序。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如在用火加热或使用化学药品时可能出现的灼伤;使用玻璃器皿或锐器时可能出现的刺伤;动植物实体观察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强刺激异味;户外活动触动不明物体,等等。认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示范进行活动(包括户外)。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定定你执教的研究课:上课时间:第周级别:课题::想想你(将)展开的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进度: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常规教育,上期试卷分析1上期期末总结,编座位,翻阅新书12白板教学8.30-9.32人体对刺激的反应11.2人体指挥部———脑12白板、实验教学9.6-9.1031.2人体指挥部———脑11.3保护我们的脑2白板、实验教学9.13-9.174中秋放假02.1谁沉谁浮11白板、实验教学9.20-9.2452.2改变沉浮1国庆放假01白板、实验教学9.27-10.16国庆放假0010.4-10.872.3制作航道浮标13.1地表在变化12白板、实验教学10.11-10.1583.2地震1第一二单元复习检测12白板、实验教学10.18-10.2293.3火山13.4地球的内部12白板、实验教学10.25-10.29103.5塑造地表的巧手13.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12白板、实验教学11.1-11.511期中复习1期中测试12白板教学11.8-11.1212第三单元复习检测14.1燃烧12白板、实验教学11.15-11.19134.2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14.3生锈12白板、实验教学11.22-11.26144.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第四单元复习检测12白板、实验教学11.29-12.3155.1热传导15.2谁的传热本领强12白板、实验教学12.6-12.10165.3热对流和热辐射15.4制作保温装置12白板、实验教学12.13-12.17176.1语言与信号16.2符号与文字12白板、实验教学12.20-12.24186.2符号与文字16.3电与通信1212.27-12.31196.4信息工程1第五六单元复习检测121.3-1.720期末复习1期末复习、期末考试21.10-1.1421期末总结1.17-1.21本学期将准备的教具:单元课题活动材料准备课时建议一、我们的脑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自制PPT、实验演示视频、冰块、小镜子、手电筒12、人体指挥部——脑自制PPT、视频、直尺、活动手册23、保护我们的脑自制PPT、活动手册1二、沉与浮1、谁沉谁浮教学课件、数据统计表(一)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二)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回形针或垫圈),镊子12、改变沉浮教师材料:教学课件,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相关的影像资料。学生材料:带盖的空瓶子、水槽、水、橡皮泥球13、制作航道浮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航道浮标的影像资料等。学生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1三、地表的变化1、地表在变化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各种地貌的音像资料、喜马拉雅山脉地质变化的相关资料等;学生材料: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等。12、地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地震发生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材料: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活动手册、小木棍、纸、护目镜、记录笔等。13、火山教师材料:教学课件,火山地貌图片,火山喷发的音像资料。学生材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活动手册、记录笔等14、地球的内部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地球结构和板块运动的科普音像资料。学生材料: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材料(不同颜色、不同软硬的橡皮泥或其他材料),活动手册,记录笔等15、塑造地表的巧手教师材料:搜集流水改变地表、岩石变化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学生材料:流水冲刷形成沟壑的模拟实验材料(泥土沙盘、支架、塑料瓶、水等);自然界温度变化影响岩石的模拟实验材料(酒精灯、风化较大的页岩类小石头、护目镜、夹子、烧杯、冷水等)1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师材料:教学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洞庭湖围湖造田及治理的资料等学生材料:搜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的典型事例,活动手册、记录笔等1四、物质变化1、燃烧教师材料:纸、火柴、蜡烛、湿毛巾等。学生材料:剪刀、纸、烧杯、火柴、燃烧皿、蜡烛、澄清石灰水等12、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学生材料:小苏打、白醋、烧杯、量筒、玻璃片、玻璃、火柴、小木棒、紫甘蓝13、生锈学生材料:铁丝、铁锈、砂纸、吸水纸、盐、磁铁、电路检测器、锤子等1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学生材料:半瓶可乐、导气管、橡皮塞、澄清石灰水、试管1五、热的传递1、热传导学生材料:金属棒热传导实验装置、凡士林、酒精灯、火柴、铁架台、涂蜡的金属圆片、大烧杯(500mL)、小烧杯(250mL)、温度计2支12、谁的传热本领强教师演示材料:厨房炊具的实物或图片、"空气传热装置,(见教材图片所示)、酒精灯等。学生材料:长短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烧杯、热水13、热对流和热辐射教师演示材料:铁架台、烧瓶、烧瓶夹、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绳子(用于系温度计)等。学生材料:玻璃杯、玻璃杯盖片、热水、冷水、红墨水;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锯木屑等。14、制作保温装置教师演示材料:暖水瓶学生分组材料:烧杯、热水、温度计、棉花、玻璃片、锡箔纸、泡沫板、报纸等1六、信息的传递1、语言与信号教师材料:能发出信号的物品,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资料(课件或视频)12、符号与文字教师材料:课件(岩画、象形字、甲骨文等图片资料,介绍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视频资料)学生材料:准备印章、印泥、橡皮(陶泥)、刻刀、白纸、合适的条形盒盖23、电与通信教师材料:电报电话发明发展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学生材料:发电报所需工具和译码本14、信息工程教师材料:信息技术工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两部或多部手机1学校审阅意见:(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