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一、填空题1、地面的震动称为(),它是岩石圈内的()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2、组成岩石圈的()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这些板块的运动造成了()。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级地震。地震使山体(),阻塞河道,形成了()。二、判断题1、地震不会改变地形地貌。()2、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3、地震时可能出现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情况。()4、地震发生时静悄悄的,没有声响。()三、选择题1、绝大多数地震是由()造成的。A.火山爆发B.岩层断裂C.山洪暴发2、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不适合的是()。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3、()是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A.盆地B.堰塞湖C.平原四、简答题如图所示,找一块薄木板或木棍,双手分别握住两端,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说一说此过程与地震类似的地方。五、实验探究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很大的自然。图1图21、图1所示的情形是地震使地面出现()。某实验小组想模拟这个过程,他们将泡沫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上一层()。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铺好的()的小盒上。2、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如图2所示)。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泥土会(),这就是地面出现的();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土会(),这就是地面出现的()。3、下面分别是岩层发生弯曲和岩层断裂、错动的图片,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岩层发生弯曲岩层断裂、错动4、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怎样保护自己?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答案及解析一、填空题1、地震能量解析:地震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2、六地震解析:科学家将地壳分为亚欧、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3、地球内部火山喷发地震解析:地壳的运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常常会引发地震。4、8滑坡堰塞湖二、判断题1、×解析: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如堰塞湖、峡谷等的形成。2、√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板块运动的表现。3、√解析:地震会使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升降运动,使房屋倒塌、道路损毁。4、×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地下会传来轰鸣声。三、选择题1、B解析:绝大多数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为断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断层而引起的。2、C解析:地震刚发生时,有十几秒的时间可以用来逃生,如果在一楼,可以迅速逃到户外;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要寻找承重墙角落躲避,或躲避在结实、坚固的掩体下方;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速度很快,外面的人也无法施救,而且地震发生时,要远离窗边,以免因摇晃而跌落窗外。3、B解析:地震会引发山体没走,阻塞河道,堰塞湖就是地震形成的湖泊。四、简答题薄木板断裂时会瞬间发出响声,这就像地震发生时剧烈的响声;薄木板断裂时两只手会感觉到震动,两只手会有阵痛的感觉,这就像地震发生时的震动。五、实验探究1、裂缝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解析:地震大多是岩层断裂引起的,岩层断裂时,地面上会产生裂缝。2、裂开裂缝隆起或升高岛屿或山脉解析:地震可以迅速改变地形地貌。板块拉伸时地面会产生裂缝,形成峡谷;板块挤压时地面会隆起,形成岛屿与山脉。3、岩层受到挤压会发生弯曲,受到拉伸会出现断裂或错动。解析:岩层挤压和拉伸能产生地震,地震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家中,可以射入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如果在学校,要尽快跑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如果在教室,尽量躲在课桌、讲台下等有坚固遮盖物的地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5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五年级上复习导入复习导入: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熟鸡蛋,那么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新知讲解聚焦一、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以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页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新知讲解聚焦一、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本课主要研究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为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新知讲解聚焦二、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公路毁坏、房屋倒塌等。新知讲解聚焦三、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1)造成地面的沉降与隆升,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2)形成地面裂缝、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和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地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大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横贯欧亚地震带。中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新知讲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地下深处出现塌陷,导致地面震动。可能是地下什么物体发生爆炸,导致地面裂开。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新知讲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2、做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泡沫小盒(切成两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锹、手套(可选择使用)实验步骤:(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新知讲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2、做模拟实验。(4)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出现断层;当挤压这个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产生隆起,同时碎的土渣会散落到挤压周围,形成弯曲或错位。新知讲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同我们的解释。结论:地壳运动时,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褶皱断裂或错动,这一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分析:当地球表面受到地球运动的影响时,会马上做出反应、有所表现。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土堆一样发生弯曲,又称褶皱,岩层褶皱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新知讲解二探索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地震发生时新知讲解二探索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资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的情况。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与沉降,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此时,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地面上铁轨也被扭曲变形。新知讲解二探索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资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图片中呈现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汶川余震新知讲解三探索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新知讲解三探索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正在演出的影剧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体育场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新知讲解三探索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地震发生过程非常短暂通常只有短短几秒钟。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就近躲避是非常重要的,除非在十几秒内能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否则不要尝试往外跑或往楼上跑。遇到地震时,牢记“伏地、遮蔽、手抓牢”的地震自身保护口诀。做法是: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地震发生时怎么办生活小百科什么是“救命三角”在地震发生时,除非可以在十几秒内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带,否则就谨记“就近躲避”原则。选择躲避区域时,尽量选择卫生间等封闭狭小,靠近水管、可以形成稳定三角形空间的区域,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脆弱部分,免遭落石砸伤。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后,靠近它们的地方会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被称作“救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新知讲解四探索搜集相关防震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可以从地震预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灾几个方面来制作。活动手册合作探究一研讨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千万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或破裂。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弯曲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合作探究二研讨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地震会引起地面震动,产生裂缝带,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体等自然物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还会引发海啸、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种剧烈地地壳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课堂练习1、地震是因为地下某种物质发生爆炸引起的地面震动。()一、判断对错2、地震通常比较强烈,破坏力强。()课堂练习二、选择题1、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部分。A.地壳B.地幔C.地核A课堂练习二、选择题2、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内部温度太高B.地壳的运动C.人类的活动B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防震知识地壳的岩石分类地震作用岩层发生弯曲本课思维导图地壳的运动岩层断裂、错动地面裂缝、塌陷山体滑坡、堰塞湖地表断裂、地面隆起地壳的岩石分类地壳的运动……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防震知识地壳的岩石分类地震作用岩层发生弯曲本课思维导图地壳的运动岩层断裂、错动地面裂缝、塌陷山体滑坡、堰塞湖地表断裂、地面隆起地壳的岩石分类地壳的运动……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学科科学年级五上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目标解读: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和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目标解读: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将自然界的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1、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熟鸡蛋,那么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温故知新激趣导入讲授新课聚焦一: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以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页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释疑:本课主要研究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为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聚焦二: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公路毁坏、房屋倒塌等。聚集三: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1)造成地面的沉降与隆升,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2)形成地面裂缝、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和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地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大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横贯欧亚地震带。中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A地下深处出现塌陷,导致地面震动。B可能是地下什么物体发生爆炸,导致地面裂开。2、做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泡沫小盒(切成两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锹、手套(可选择使用)实验步骤:(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4)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出现断层;当挤压这个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产生隆起,同时碎的土渣会散落到挤压周围,形成弯曲或错位。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同我们的解释。分析:当地球表面受到地球运动的影响时,会马上做出反应、有所表现。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土堆一样发生弯曲,又称褶皱,岩层褶皱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播放视频《地震发生时》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资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小结: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的情况。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与沉降,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此时,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地面上铁轨也被扭曲变形。资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图片中呈现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播放视频《汶川余震》探索三: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小结: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小结:正在演出的影剧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体育场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地震发生过程非常短暂通常只有短短几秒钟。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就近躲避是非常重要的,除非在十几秒内能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否则不要尝试往外跑或往楼上跑。遇到地震时,牢记“伏地、遮蔽、手抓牢”的地震自身保护口诀。做法是: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播放视频《地震发生时怎么办》探索四:搜集相关防震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可以从地震预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灾几个方面来制作。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回答。分组实验并记录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科学探索求真知,名师点拨解疑难。研讨探究研讨一: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小结: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千万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或破裂。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弯曲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研讨二: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小结: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地震会引起地面震动,产生裂缝带,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体等自然物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还会引发海啸、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种剧烈地地壳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讨论交流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课堂练习幻灯呈现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doc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课件.ppt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地震发生时.mp4 地震发生时怎么办.mp4 汶川余震.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