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正确的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因此实验前需要学生讨论如何用密度公式测定物质的密度。二、课标分析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三、学情分析对于实验的方法及过程,通过前面的大量实验,学生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测物质密度所需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已经有所了解,测量质量所用的托盘天平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要想正确的测出物质的密度,还需要学习量筒的使用。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学会测量小石块的密度3.学会测量液体的密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方法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本节内容由“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测量液体的密度”三部分内容组成。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所以首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由目的出发确定实验原理,由实验原理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实验表格,又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采集到数据填入表格得出实验结论,每一步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1)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2)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2.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公式测物质密度的方法,确定实验原理,然后根据实验原理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讨论测量固体和液体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在明确目的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表格进行实验。六、教学资源准备?天平200g20个、量筒100ml20个、水、盐水、石块、细线等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1.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2.不能直接进行体积测量的,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新课教学(25分钟)一、量筒的使用:(一)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二)使用方法:(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3)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4)思考: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思考: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分组讨论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步骤的顺序,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最后明确测量盐水密度的正确方法:1.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总2.把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再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剩。3.从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盐水4.p盐水=m总-m剩/v盐水分组实验: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拓展延伸:学生朗读《科学世界》“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一细微差异而执着的研究下去,终于导致氩的发现,并因此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动手做实验讨论,总结,归纳,分享分组做实验,收集数据,计算结果?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巩固练习(10分钟)课后练习题1.2.3.4.学生自主当堂完成,教师现场答疑解惑巩固课上学习知识,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八、板书设计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实验原理:ρ=m/v2.量筒的使用: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4.测量盐水的密度九、教学反思测量物质的密度是让学生在前面经历较为单一的探究过程之后,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应创造实验条件,组织学生搞好分工与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将所学密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十、典题练习1.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