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二、课标要求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三、学情分析光的反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2.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于光的反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规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光的反射规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学重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反射规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六、教学策略本节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本节的核心,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阵地。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高质量地完成有关探究活动。七、教学资源准备:激光笔、平面镜、铁架台、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器、光的镜面反射、漫反射演示器、可折转硬纸板等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小实验:找反射光点——教师将一面大小约为30cm×40cm的平面镜(用铁架台固定),倾斜放置在讲桌上,让几个学生用激光笔从不同角度照射平面镜,天花板上立时出现了几个晃动的光点。思考:(1)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怎样到达天花板的呢?(2)天花板上出现几个光点?你能分清天花板上哪个光点是谁照的吗?问:这个实验中平面镜起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反射光呢?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是怎样看到课本等不发光的物体的呢?光在反射时遵循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总结出平面镜能反射光。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新课教学(25分钟)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刚才的小实验同学们看到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了吗?那么你能用桌上的仪器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吗?动画展示:利用光的反射传播路径依次讲述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反射面、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如果老师改变一下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光在反射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怎样才能更好的描述呢?你能通过光反射的路径把它们找出来吗?教师给出实验探究内容:(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前可让学生讨论可折转硬纸板的作用。(2)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3)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多次尝试,利用提供的硬纸板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猜想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方案,取长补短,最后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填写好探究结果,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光路的显示有利于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认识和探究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探究要以实验为依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二、光路的可逆性:通过黑板光路讲述光线从AO入射,它将从OB反射,如果光线从BO入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它将从哪个方向反射出来?试一试:你用平面镜看同桌的眼睛,同桌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吗?学生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学生交流、讨论并实验探究有利学生自己从实验过程中得出光路可逆性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一束阳光斜射到平面镜,反射到墙上,观察现象;在平面镜上蒙一张白纸,重做实验,观察现象。对比平面镜和白纸表面,发现有什么不同呢?演示实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动画展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利用光路分别讲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观察物体方向的特点。那么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吗?为了加深理解,小组讨论:1.画面怎么“不见”了?2.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吗?课件展示:光污染图片如果你家的房子要装修,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你会给爸爸妈妈提什么建议呢?晚上回家做一做:手电筒发出的光分别垂直照到平面镜和白纸上,从侧面看,哪个光斑更亮?学生很容易发现反射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学生总结得出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学生能积极回答,得到合理的建议学生讨论、再一次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光反射的重要性,及光污染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九、板书设计:第二节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折转硬纸板的作用3.光路的可逆性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十、典型练习: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A.60°B.30°C.120°D.150°2.(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B.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是90°C.通过平面镜,甲同学能看到乙同学,那么乙也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甲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下列光现象中,属于镜面反射的是( )A.在不同方向都能看见点燃的蜡烛火焰B.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C.人在船上看见水中的鱼D.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4.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右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5.完成下列反射光路图。(要求保留作图痕迹)6.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此实验中可折转硬纸板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填“镜面”或“漫”)反射。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拓展提升1.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的暗处是水例2.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若要用镜子将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的深井里,镜面应与水平成多大角度?请在下图中画出其光路图。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所示。夜晚,当汽车头灯的光照射到汽车前方自行车的尾灯时,可以对司机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试完成图中一条光线的光路图。答案:巩固练习:1.D2.AC3.B4.B5.略6.(1)略(2)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漫;不能;在拓展提升:1.B2.略3.略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