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材分析】教材所提到的这些内容初中教材都有详细介绍,集中在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1-5课。课题子目统编版教材内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的经济发展如曹魏的农业开发,孙吴造船业发达和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蜀汉政权改善民族关系。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建立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世家大族的豪奢、八王之乱和人口南迁、北方各族内迁、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介绍了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演变、北方人口南迁及其影响、江南农业的开发、手工业的进步和商业的发展。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介绍了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隋朝兴亡(试教版叫隋唐的统一)、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隋朝兴亡这一目分三段,第一段介绍隋的统一,共四句。第一句介绍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第二句说隋朝国力日强,第三句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灭陈,结束分裂,第四句说文帝死后杨广继位。(相对于试教版,正式版本课修改幅度较大,首先就是课前小字由隋朝的建立修改为大运河的由来,就本段而言,正式版增加了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就突出了改革与国力强大的关系,又增加了“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这样后面再说杨广继位就没那么突兀。)第二段介绍隋巩固统一的举措,共三句。第一句总述,说隋朝各项建设多,规模大,第二句介绍仓库建设,第三句分别介绍洛阳城和大运河的建设,突出大运河的意义。第三段介绍隋的暴政与灭亡,共句。第一句说隋炀帝滥用民力(隐含对自恃强盛的批评),第二句说民不聊生导致起义,第三句说李渊起兵,第四句介绍隋炀帝被杀和隋朝的灭亡。(正式版将原试教版隋灭亡后唐统一的内容挪到了第二目)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目共七段,第一段介绍唐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共四句。第一句介绍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第二句介绍唐的统一,第三句介绍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第四句将这一时期的开明政治局面称为“贞观之治”。(本段修改幅度较大,删除了“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功劳卓著”,删除了知人善任前的“在政治上”,同时历史纵横由玄武门之变修改为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第二段介绍武则天与开元盛世,共四句。第一句介绍武周政权的由来,第二句说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第三句介绍唐玄宗的继位,第四句介绍他的统治举措和影响——出现开元盛世,第四句介绍盛世的表现——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本段修改幅度较大,删除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删除了在她当权期间“尽管政治纷纭,但唐朝”,将唐玄宗“具有革新魅力,最终”修改为“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另外,感觉应该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第三段介绍唐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共九句。第一句说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第二句介绍突厥的兴起与分裂,第三句说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第四句介绍唐朝灭亡东突厥,第五句说草原各族奉唐太宗为“天可汗”,第六句介绍西突厥的灭亡,第七句介绍唐朝对西域的管理,第八九句介绍突厥的复国与退出历史舞台。(本段修改幅度非常大,几乎等同于重写。如删除了“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唐太宗对东突厥的降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对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朝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唐太宗归还他的家属,赐以良田美宅。这些措施对北方各族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删除了“西突厥控制着天山以南西域各国,势力强大,影响了丝绸之路畅通”。在将试教版两段合并的同时,正式版也增加了前述第二句和第六句和第八九句的内容。)第四段介绍唐蕃关系,共五句。第一句说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第二句说在他的请求下,文成公主嫁入西藏,第三句介绍文成公主的贡献,第四句介绍唐蕃和亲的意义,第五句介绍唐蕃会盟及其历史影响。第五段介绍唐与东北渤海国的关系,非常简单,只有两句。第一句介绍渤海国兴起的时空,第二句说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第六段一句话总评唐代少数民族政权的贡献——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段有较大修改,删除了试教版这段两句描述唐朝疆域的文字“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威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共五段,第一段介绍安史之乱的由来,共四句。第一句说开元时边疆形势日益紧张,第二句介绍节度使制度的由来,第三句说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第四句说唐玄宗怠于政事,朝政腐败。(本段正式版将原试教版第一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挪为最后一句,并增加“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第二段介绍安史之乱,共四句。第一句说755年安史发动叛乱,第二句说叛乱历时八年称为安史之乱,第三四句介绍安史之乱的影响,第三句说中央集权削弱和吐蕃占领河西陇右,第四句说唐朝由盛转衰。第三段介绍藩镇割据及影响,共三句。第一句说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第二句说藩镇势力大,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第三句讲藩镇割据持续百年,严重削弱唐朝统治。(本段正式版修改较多,删除了原试教版从行政、经济和军事上对藩镇权力的详细介绍,同时增加了“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第四段介绍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共十句。第一句说唐后期朋党与宦官专权加剧,第二句说875年黄巢起义,第三句介绍起义的影响,第四句介绍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第五句说朱温崛起,第六句介绍907年朱温建立后梁,第七句就四个字唐朝灭亡,第八句介绍五代的变迁,第九句介绍五代的首都,第十句介绍南方的割据政权和北汉统称十国。(本段正式版删除了原试教版第一句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第五段介绍后周的统治,共一句,介绍后周世宗柴荣努力清除弊政及其影响。(本段正式版将原试教版“为后来的统一”修改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第二目和第三目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轻重不当,逻辑结构不完整不清晰。比如第二目花了四个自然段介绍民族关系,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反而只用了两个自然段。【教学立意】立意一:盛世下的危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苏东坡《晁错论》立意二:开放的盛唐气象【教学目标】能通过识读《藩镇割据地图》等历史形势图,对唐代中后期政局变化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习得如何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通过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买得如何从文献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感悟政治清明与国家兴衰的关系,认同国家加强统一反对分裂的举措(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外国人世代相传的记忆里,在这块东方古土上居住和生息着的永远是唐人,于是,直到现今,世人将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之为“唐人街”,唐人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代名词。——孙英刚:隋唐五代史教学新课:一、融合不同文化的尝试讲述:北周有个大臣,叫独孤信。独孤是鲜卑的部落名称,很显然,他是鲜卑人。他被称为史上最牛老丈人,为什么呢?他先是把长女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史称明敬皇后。独孤信当了第一次皇帝的老丈人。七女嫁给杨坚。杨坚后来建立隋朝,他的妻子独孤氏也升级成为了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信当了第二次皇帝的老丈人。四女嫁的是李渊的父亲,后来李渊起兵成功,建立唐朝,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唐朝世祖皇帝,母亲独孤氏为唐朝元贞皇后,至此,独孤信当了第三次皇帝的老丈人。这个故事反映的是胡汉的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讲述:隋文帝杨坚大兴佛教,其目的是什么呢?这里就不仅仅是隋文帝个人的爱好,还蕴含着更深刻的目的,那就是借助佛教作为维护统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佛教源自印度,大力弘扬佛教反映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这里表现出隋王朝一种开放的胸襟。与此同时,隋王朝也有意沟通南北,于是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的修建,密切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之所以修到涿郡,一方面那里本身农业经济比较好,另一方面是为了运输军需物资,以便征讨高句丽,建立在隋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二、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政治上的开放讲述:然而,征讨高句丽却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本身就是隋的贵族,所以唐朝也在很多地方继承的隋朝的制度和政策,比如三省六部制,比如科举制。另一方面,唐王朝也有很多的创新之处,比如科举制度中增加了武举和殿试,比如曲辕犁,比如灌溉工具筒车,比如长沙铜官窑的彩瓷等。这些创新源自于唐代统治者开放进取的胸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个时代的官员任用情况: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基本来自关陇地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都是出自关陇集团,是李世民的心腹;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很多来自关东和南方,姚崇出自江南“吴兴姚氏”,宋瑕是山东士族科举入仕,张说是山东士人,张九龄更是万里之遥的岭南广东人。唐的这种开放还不止是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开放,更包括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开放,这样一种开放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中再难看到。如唐朝名将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唐高宗时高句丽被灭,大量高句丽人被强行迁到江南,然而他们并没有受到敌视。又比如说晁衡,本来是日本遣唐使,名叫阿倍仲麻吕,参加中国科举,获取进士,此后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又比如说上官婉儿,因其才华深受武则天信任,诏敕多出其手,又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对外政策的开放。这种开放既表现为对突厥的攻击,对高句丽的征讨,也表现为对吐蕃的和亲,对南诏的封赏;既表现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也表现为保障各国使节的通行;既表现为乐于学习外来事物,也表现为勇于传播中华文明,前者的代表是唐僧西天取经,后者的代表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愿为天可汗奴,死无所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正是这种开放,造就了一个强盛的大唐,成为远近各族学习的对象,甚至连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出这样的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社会生活开放问:但究竟什么是盛世?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预设:杜甫理解的盛世,体现在人口多,物资丰富。“(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唐】杜佑:《通典》预设:物价低说明物资丰富;当时通货紧缩,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预设:贵族出行比较普遍;出游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女性比较自由,对女性的束缚较少;贵族盛行骑马而不是坐轿,可能是受游牧文化的影响。讲述:隋唐两朝帝王都有鲜卑血统,游牧民族的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两朝帝王,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纲常观念的淡化。隋唐两代很少有能够正常嫡长子继承的,不仅有类似玄武门这样的悲剧,甚至出现了武则天称帝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其实,这些事从游牧民族的观念来看,都极属平常。如一统匈奴的冒顿单于,不就是杀了自己的父王继位的么,比如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曾经写信要娶吕后,比如奥斯曼土耳其新王登基,就要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那时候的女性地位是很高的,受到的束缚是较少的。比如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这种情况要是发生在宋朝,这名宫女肯定要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因为宋朝讲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是反对女性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唐朝的开放使得胡风盛行于长安和洛阳。唐朝人这种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音乐和舞蹈也是如此,著名的《秦王破阵乐》融合了龟兹乐的曲调,《霓裳羽衣曲》则大量吸收了来自天竺的音乐,至于安禄山得宠,是和他擅于跳胡璇舞有很大的关系的。最极端的要数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刻意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宁愿说突厥语也不说汉语。三、呼唤本土文化的回归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断了唐朝的历史发展里程,中唐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相争、农民起义频繁都和安史之乱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黄巢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藩镇与唐中央的力量。黄巢的失败跟他手下一个叫朱温的大将投降唐朝有关。朱温因为在镇压黄巢这件事情上立有大功,唐朝特赐他“全忠”这个名字,讽刺的是,最后将唐朝灭掉的正是这个朱全忠。朱温灭唐后,称国号为“梁”,历史上称为后梁,首都定在汴京,也就是开封。然而后梁只经历了17年,就被消灭了。随之建立起来的政权叫唐,历史上称为后唐,然后很快,14年,也被灭了。然后是后晋,11年,被灭。然后是后汉,4年,被灭。最后是后周,10年,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取代。历史上称这5个朝代为五代。材料:问:可以获取什么信息?预设:节度使成为开国君主;武人地位上升;政治动荡加重民众痛苦;讲述:安史之乱的影响不止于此,安史都是胡人,受到唐王朝的重用却发动了叛乱,这使得之后的唐王朝在任用胡人这个问题上明显地走向保守。不仅如此,那些代表外来文明或文化的事物,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比如佛教,就曾遭到过灭顶之灾。排佛非常积极的一个著名文人即韩愈,他掀起的古文运动影响很深。从韩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意识的回归。课堂小结:最痛苦的失去,是曾经拥有。有本书叫《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本书中说,晚唐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想象来描述来自远方的进口商品,距离那个巅峰时代的盛唐越远,人们的想象越离奇,已纯属杜撰了。就像一个沉浸往事不能自拔的失恋女子,无望地美化那个永远不可能回来的美好时代。总之,隋唐开放进取的政策造就了隋唐盛世,成就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开放进取,才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