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学习目标】1、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2、通过学习重要改革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学习重点】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即古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近代维新变法、中华民国改革,现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不断深化。【学习难点】对改革的共性原因、时代背景的分析,对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的认识。【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1)背景: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②目的: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2)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分裂割据;民族交融;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措施: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3)影响:①巩固了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②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③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中期改革(1)背景:①宋初集权措施导致“冗员”“冗兵”“冗费”现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2)过程:①庆历新政: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王安石变法(1069年):a.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变法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裁兵法,改革科举制度),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b.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随着王安石被罢职而失败。c.失败原因:用人不当;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4.张居正改革:(1572年)(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措施: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考成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3)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改革措施几乎全部废止(4)意义: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统治危机。②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有识之士走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战败震撼中国社会,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政治。(2)过程: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①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②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a.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身上。b.维新派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c.维新派完全脱离群众。d.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③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5)经验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3.民国时期的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4.中国近代各阶级都在积极变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请分析其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1956年,以《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1)成就: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②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③七千人大会2)失误:①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会运动、大跃进)。②文化大革命(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时期(1)开始标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对内改革:①农村: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c.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d.打赢脱贫攻坚战。e.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城市:a.搞好国有大中小企业。b.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③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4)深化改革: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①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②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6)意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路。【深入探究】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摘自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影响。1.(2020.7·江苏高考·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2.(2020.1·浙江高考·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3.(2020.7·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4.(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5.(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第4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