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分散系的概念既承接了初中关于溶液、浊液的相关知识,也是对上节课中“物质的分类”的进一步细化。胶体作为一类重要的分散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胶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体会化学的实用价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多方面的素养。与旧人教版相比,新人教版删除了从状态角度对分散系的划分(9种分散系),改为讨论胶体的分类,避免了旧教材中的分散系分类矛盾。新教材还将胶体的介稳性、电泳、聚沉等拓展部分删除,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内容。二、学情分析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分散系、胶体的实例,初中物理中学过光的散射,为丁达尔效应的理解打下了基础。学习过氢氧化铁是一种沉淀,难以理解胶体这种存在状态。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及胶体的性质。2、能根据牛奶及其他物质的丁达尔效应进行推理、归纳,形成初步结论。3、能利用胶体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目标】1、通过对牛奶的认识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散系和胶体的系统认识水平。2、通过对牛奶除杂实验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水平以及概念归纳水平。3、通过对牛奶的全面认识的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水平。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胶体的丁达尔效应2、教学难点: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牛奶的历史)2、探究法(牛奶的探究)3、实验法(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丁达尔效应)4、任务驱动法(去除牛奶中的乳糖)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牛奶的探究为情境,首先通过对牛奶是混合物的初步认识,自然引出分散系的概念;接着对稀牛奶丁达尔现象的剖析,完善分散系的分类以及胶体的定义,通过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加深理解胶体的存在状态,并利用分类思想对胶体进行分类;最后,引导学生设计除去牛奶中乳糖的方法,把本节课所学知识拓展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对牛奶的初步认识,一步步探究分析,认识到牛奶是一种复杂的体系,探究牛奶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之间具有紧密的结构化联系。七、教学流程(课堂引入)(分散系)(胶体)(拓展应用)(通过对牛奶的介绍,从生活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讨论生活中的分散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对牛奶丁达尔效应的探究,为引出胶体作了铺垫。)(通过制备Fe(OH)3胶体,引出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对胶体进行分类,强化分类思想。)(对胶体的性质进行拓展,并将本节课的内容在小结后学以致用。)(L1-1)(L1-2)(L1-3)(L1-4)(L2-1(1))(L2-1(2))(L2-2)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引入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是一整天精力充沛的保证。在早餐的选择上,有人偏爱豆浆油条,有人钟情牛奶面包。我们总是将前者称为中式早餐,后者称为西式早餐。然而,牛奶文化真的是“舶来品”么?其实牛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比我们印象要早。早在2000多年前,牛奶已载入《礼记》和《周礼》等古书中。从唐、宋的本草经一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把牛奶及其乳制品当作滋补的食品。牛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为什么大部分的中国人在历史上没有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呢?本节课我们将牛奶作为探究的主角。认真倾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情境问题分散系从认识化学物质的角度,你怎样来描述牛奶呢?牛奶:是乳白色不透明液体,是混合物……上节课我们利用分类的方法让纯净物枝繁叶茂,这节课我们一起给混合物开枝散叶。由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我们初中接触过的溶液和浊液也是常见的分散系。溶液这种分散系中,溶质是分散质,溶液是分散剂。倾听,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分散系还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碘酒、可乐、血液、雾霾、合金钢……分析上述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牛奶到底是什么分散系?(展示资料卡片:牛奶主要成分)微波炉加热后,牛奶表面会结皮,这是由于牛奶中的脂肪凝结了。牛奶中有可溶物如无机盐等,牛奶具有溶液属性;牛奶具有乳浊液的属性。胶体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牛奶。展示稀牛奶的丁达尔效应。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了液体中出现了一条光亮的通路。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一种光学现象,是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当分散质粒子<1nm时,对光的作用主要为透射;当分散质粒子>100nm时,对光的作用主要是折射和反射;当分散质粒子为1~100nm时,对光的主要作用是散射。我们就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倾听、观察、思考稀牛奶中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说明什么?说明稀牛奶中有直径在1~100nm的分散质粒子,牛奶具有胶体的属性。还有什么分散系也是胶体呢?【实验演示】Fe(OH)3胶体的制备1、向40ml冷水中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得到黄色液体。用激光笔照射,没有观察到丁达尔效应。2、向40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生成的红褐色物质是什么?FeCl3+3H2O=Fe(OH)3(胶体)+3HCl得到的液体均一、透明,外观是和溶液一致,是Fe(OH)3溶液么?怎样确认?1、黄色液体是FeCl3稀溶液;2、生成的红褐色物质是Fe(OH)3。利用丁达尔效应,可观察到丁达尔现象,说明Fe(OH)3没有溶解,而是簇生成了Fe(OH)3胶体粒子。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小结胶体的定义和性质小结,笔记稀牛奶胶体和Fe(OH)3胶体的共同点都是液体,我们称为液溶胶。除了在液体中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在其他状态的体系中是否也能观察到?【演示】喷雾和玉髓的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剂状态不同,胶体又可分为:气溶胶:烟、云、雾;液溶胶:Fe(OH)3胶体、牛奶胶体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还有分散剂为气体的气溶胶,分散剂为固体的股溶胶。拓展应用丁达尔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图片展示】空气中的丁达尔效应观看,体会生活之美、化学之美虽然牛奶的营养价值高,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很多人喝完牛奶后会出先腹胀、腹泻的烦恼,这都是由于乳糖不耐症引起的。据调查统计,中国人大部分都有乳糖不耐性状。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不改变牛奶的口感下,将牛奶中的乳糖去除呢?思考【提示】1、我们如何去除粗盐中的泥沙?2、过滤的原理是什么?3、可利用什么原理来分离牛奶中的乳糖?膜分离技术介绍:在膜分离技术中,我们使用的“筛子”有两种,孔径比较大的那个我们叫它“超滤膜”(孔径10-20nm左右),它能将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截住,让其他物质流出。孔径比较小的那个我们叫它“纳滤膜”(孔径1-2nm左右),能把乳糖截住,让水、无机盐、矿物质等流出。在牛奶依次通过两层膜之后,我们把被超滤膜截住的那部分加入到最后流出的液体中混匀,得到的就是不含乳糖的牛奶,同样适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群饮用。1、过滤2、将浊液倒在有小孔的滤纸上,利用液体的重力使分子直径较小的液体通过滤纸的小孔,而不溶性固体的直径较大无法通过滤纸,从而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3、利用乳糖分子大小与牛奶中其他分散质粒子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关于牛奶的探究本节课到此结束,但是牛奶的更多知识还等着大家课后继续去解锁。牛奶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系,同时具有溶液、胶体、浊液的属性。大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探究生活中另外一种传统的饮品—豆浆。倾听、思考课堂小结(板书小结)请大家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完成练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记忆所学的内容,完善思维导图,完成练习。九、板书设计十、课堂测评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A.稳定的液体B.透明的液体C.混合物D.都有丁达尔效应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B.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有较大的表面积,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C.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为60~220nm,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D.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现象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直径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4.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结合这段文字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气溶胶?B.月光通过薄雾时产生了丁达尔效应C.薄雾是一种较稳定的分散系????D.“大漠孤烟直”中“孤烟”的组成成分和这种薄雾的组成成分相同5.纳米材料是指由极细晶粒组成,特征维度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nm)的固态材料。纳米技术所带动的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子技术。下列关于纳米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将纳米材料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用纳米级金属颗粒粉剂作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C.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说明“纳米铜”和铜片所含原子的种类不同D.银器能抑菌、杀菌,纳米银粒子植入内衣织物中,有奇异的抑菌、杀菌效果题号(参考答案)1(C)2(B)3(C)4(D)5(C)质量水平L1L1L1L1L1L3L2L2L2L2L2L2L2L3L2L3L2L2L4L4SOLOUUUUURMMMMMMMRMRMME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