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电离与离子反应”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本节课的知识承载着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和“分类观”的价值功能,相关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的发展,为今后学生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分析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等形成有力支撑,也为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与旧人教版相比,新人教版在知识点设置及呈现顺序方面变化不大,但在许多地方做了优化,如:增加了导电性对比实验,增加了导电情况微观示意图,增加了真实情境,增加了阿伦尼乌斯的电离模型,对导电的本质原因有了更详细的介绍等等。这意味着本节课的教学有了更丰富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了解了金属导电的原因(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且借助物质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的原因有了粗浅的认识(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并基于此了解酸、碱的概念及同类物质性质的相似性。此外,学生还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还对物质的分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等等。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可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归纳,但需要注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以帮助他们理解。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从物质组成的视角与电离的视角对典型的物质进行分类,并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常见酸、碱、盐的电离过程。2.能根据电解质冲剂以及其他物质的导电性证据进行推理、归纳,形成初步结论。3.能将电解质电离的相关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分析化学科学在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和贡献。【评价目标】1.通过对电解质冲剂相关问题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电解质电离过程的系统认识水平。2.通过对电解质冲剂导电实验以及其它证据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水平以及概念归纳水平。3.通过对电解质在生活中应用的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水平。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2.教学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辨析。五、教学方法1.探究法(导电性对比实验)2.归纳法(酸、碱、盐定义的归纳;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归纳)六、教学设计思路电解质冲剂与本节课内容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选其作为情境。每个环节都使用与电解质冲剂相关的问题进行驱动,即“电解质冲剂中的‘电’是否与导电相关”→“怎样用化学的语言表征电解质冲剂溶于水的变化”→“为什么叫电解质冲剂”。学生对电解质冲剂导电性实验的宏观现象、导电原因的微观解释与符号表征形成了整体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物质的所属类别,让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悄然有序地融为一体,既保证了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又达成了认识思路(“宏-微-符”三重表征)的结构化。此外,各环节均呈现了一些信息,学生可根据所给信息(证据)自行推理,从而归纳出相关概念。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探究,认识本质同学们运动完可能会喝电解质饮料,关于它,老师有两个疑问:电解质饮料是如何起作用的?电解质究竟是什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首先,电解质饮料有个“电”字,它是否和导电有关呢?请观察一组(电解质冲剂粉末、蒸馏水、电解质冲剂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记录现象。为什么电解质冲剂粉末不导电,蒸馏水的导电性很弱,但两者混合后所得溶液导电性很强呢?(展示电解质冲剂粉末的配料,为NaCl、KCl、MgSO4等物质。)(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进行分析。水是怎样促使离子自由移动的呢?(剖析NaCl固体溶于水的微观示意图、播放动画。)除了这种方式可以破坏Na+和Cl的相互作用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方式呢?(播放熔融NaCl的导电实验视频。)请根据电离发生的条件,将概念归纳出电离的概念。拓展:法拉第认为电离与“通电”有关,阿伦尼乌斯则认为无关,你同意谁的观点?(介绍阿伦尼乌斯的电离模型)观察示意图、观看动画与视频,描述NaCl固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以及NaCl受热融化的电离过程;归纳电离的概念;辨析电离的条件,体会科学的暂定性。环节二:符号表征,明确分类化学学科有其专属语言。那么,我们如何用化学语言表示电解质冲剂粉末中NaCl、KCl、MgSO4的电离过程?(介绍电离方程式及其书写的注意事项)请写出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Cl、H2SO4、HNO3、NaOH、KOH、Ba(OH)2请同学们分析给出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尝试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碱、盐进行分类。分析电离方程式的特点并体会其重要意义;分析所给的电离方程式,归纳出酸、碱、盐的本质并辨析某物质的类别。环节三:辨别明晰,归纳概念我们了解了电解质冲剂粉末在水中发生了电离,其水溶液能够导电,但是“电解质”是一个固有名词,那到底什么是电解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电解质冲剂中所含物质的特点,尝试归纳出电解质的概念。(呈现电解质冲剂中所含物质的导电性及类别的表格。)(呈现其它表格,引导学生完善电解质的概念并得出非电解质的概念)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对比归纳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并辨析某物质的类别。环节四:回扣主题,拓展应用请大家思考:电解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为什么湿手易触电?(板书结课:学习过程、知识点、“三重表征”等)思考、梳理。九、板书设计十、课堂测评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熔融的BaSO4能导电,所以属于电解质B.氨水能导电,所以NH3属于电解质C.液态氯化氢不导电,所以氯化氢属于非电解质D.液态的铜导电性很好,所以铜是电解质2.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A.MgCl2晶体B.NaCl溶液C.液态氯化氢D.熔融的KOH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与Cl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C.硫酸是电解质,所以硫酸在熔融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D.盐酸能导电,但盐酸不是电解质4.强电解质能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电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O3溶于水后得到的水溶液具有很强的导电性,所以它是强电解质B.NH3?H2O虽然极易溶于水,但在水中是部分电离的,所以它是弱电解质C.铜、NaCl、稀硫酸导电能力很强,是强电解质D.不溶于水的盐(CaCO3等)都是弱电解质5.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NaHSO4=Na++H++SOB.Ba(OH)2=Ba2++(OH)C.KClO3=K++Cl+3OD.MgCl2=Mg2++Cl题号(参考答案)1(A)2(D)3(D)4(B)5(A)《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电离与离子反应”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承载着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的价值功能,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的发展,让学生构建“微粒观”,通过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与旧人教版相比,新人教版在知识点设置及呈现顺序方面变化不大,但在许多地方做了优化,如:减少:硫酸钠和氯化钾的实验实验,增加了实验现象和溶液中离子的变化,减少了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实验以及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实验,碳酸钠和盐酸的实验。这意味着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更简洁,更有利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中已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有了认识(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并基于此了解酸、碱、盐的概念及同类物质性质的相似性。此外,学生还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能书写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还对物质的分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可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归纳,但需要注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以帮助他们理解。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离子反应的本质。2.能根据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3.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评价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离子过程的认识以及对“三重表征”的理解。2.通过对硫酸钠和氯化钡实验以及其它证据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概念归纳能力。通过对离子方程式在生活中应用的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离子反应的本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五、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的本质2.归纳法:通过典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掌握书写规则六、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的本质,因此选其作为本节课的核心分析点。每个环节都使用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的相关的问题进行驱动,学生对氯化钡和硫酸钠实验的宏观现象、原因的微观解释与符号表征形成了整体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离子反应的本质,让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悄然有序地融为一体,既保证了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又达成了认识思路(“宏-微-符”三重表征)的结构化。此外,各环节均呈现了一些信息,学生可根据所给信息(证据)自行推理,从而归纳出相关概念。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探究,认识本质【课堂引入】化工厂排放物中的离子的检验某地河流附近的化工厂排放物可能有:BaCl2、CuCl2、HCl;若不经过处理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检验它们的阳离子?真实情景,引发思考【实验探究,本质溯源】向盛有2mlBaCl2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Na2SO4稀溶液,观察现象并分析。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BaCl2+Na2SO4=2NaCl+BaSO4↓本质:Ba2++SO42-=BaSO4↓观察实验,记录现象。环节二:现象分析,明确概念【思考与分析】这个反应具有什么特征?它们在哪种环境中发生?反应需要什么条件?1.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2)研究体系: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3)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置换反应:活泼金属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金属盐的反应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那这种离子反应能不能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反应过程?如何表示?2.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请同学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方程式都可以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注意: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思考离子方程式如何来书写呢?书写有什么规则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Na2SO4和BaCl2的为例①写: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简④查:检查离子方程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是否相等分析归纳,形成概念环节三:辨别明晰,巩固应用【思考并运用】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了解了BaCl2中的Ba2+的检验,CuCl2中的Cu2+如何检验呢?写出这个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CuCl2+2NaOH=Cu(OH)2↓+2NaCl离子方程式:Cu2++2OH-=Cu(OH)2↓辨别明晰,巩固应用环节四:回扣主题,拓展应用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流程图思考粗盐(主要物质为NaCl,还含泥沙和一些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Na2SO4])的提纯过程涉及到的化学和离子方程式:回扣主题,拓展应用环节五:学以致用,探究意义【探究运用】根据以上所学,离子方程式有什么优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运用?1.离子方程式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①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看物质是否可拆③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④看是否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学以致用,探究意义九、课堂测评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2H++CO32-=CO2↑+H2OB.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C.氢氧化钡与稀硫酸溶液反应H++OH-=H2OD.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HCO3-+H+=H2O+CO2↑2.在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能够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BaCl2+K2SO4=BaSO4↓+2KClB.BaCO3+H2SO4=BaSO4↓+CO2↑+H2OC.Ba(OH)2+H2SO4=BaSO4↓+2H2OD.Ba(OH)2+2KHSO4=BaSO4↓+K2SO4+2H2O3.下列各组离子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H+、K+、CO32-、SO42-B.Mg2+、Ca2+、Cl-、NO3-C.Ag+、Al3+、Cl-、NO3-D.H+、Ba2+、OH-、SO42-4.下列各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A.稀硝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稀盐酸与NaHCO3溶液反应B.稀硝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稀硝酸与K2CO3溶液反应C.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稀醋酸与KOH溶液反应D.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Ba(OH)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5.下列反应能够发生,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Mg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Ba(OH)2溶液与稀硝酸C.MnO2催化H2O2分解制取O2D.KOH溶液与Ba(NO3)2溶液题号(参考答案)1(D)2(A)3(B)4(B)5(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设计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docx 教学设计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离子反应》.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