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工程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春秋末期,诸侯国由初期的一百多个锐减到了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那么,七雄指的是哪七个诸侯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役呢?二、新课讲解模块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2)形成: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②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2.兼并战争(1)概况: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2)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3)战争性质:带有统一战争性质的兼并战争。(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知识拓展】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苦战一年支撑不住,向盟国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认为魏国以精锐军队攻赵国,国内空虚,便引兵攻打大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便在桂陵伏击,大败魏军。出示图片:桂陵之战要图【知识拓展】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考虑到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齐国认为过早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军直趋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救韩国。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弱点,用减灶计制造假象,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大败,此后魏国由盛转衰。出示图片: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出示图片:长平之战(5)结果: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战国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战国时期连绵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也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模块二、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政治地位)。3.大规模军事兼并战争频发。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出它们如何变革了旧制度?1.为什么要实行县制?县,系也……本是悬挂之悬。——《说文解字诂林》县制有利于加强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第一次打造官僚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政府,不再打亲情牌、摒弃裙带风。2.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今以众地者,公作(耕作公田)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篇》废除井田制固然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解放生产力,但也为土地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井田制下集体耕作公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适应铁犁牛耕的发展。唯物史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让地主阶级尝到甜头,农民也看到微茫的机会。3.为什么要实行军功授爵?秦人,其生民也陿阸(闭塞,无见识),其使民也酷烈……忸(习惯)之以庆赏,鰌(驾驭)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因此)最为众强长久。——《荀子·议兵篇》平民百姓可以通过杀敌立功获得爵位跻身统治阶级,有利于提升军队作战积极性,且能进一步瓦解贵族政治。爵位制,有利于秦国打造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第一次打通了职级晋升通道,开始迎来平民时代。延伸思考:如果秦国政府中充斥着因立军功而授爵的军人官僚,会给国家行政带来怎样的影响?有隐患吗?(学生自主探究)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各国变法的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阅读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战国策?秦策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取信于民,令行禁止;(2)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3)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4)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当初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兵败被捕,被处以五牛分尸的酷刑。但是,商鞅死后,商鞅变法的各项法令得到坚持,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模块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5.影响:(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三、课堂小结四、结语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