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从社会心态视角看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第六单元第一课,上承《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方面,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以时间为线索,层层递进,依次叙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新课标对本课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因此本课在教学时应侧重第一和第三子目,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新入学学生。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对其基本史实有一定积累,但有了解不够全面并出现一定程度遗忘的现象。历史思维方面,学生能够大致描述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现象,但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联系不甚清晰。能力素养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分析、综合、比较、作出合理论述和解释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基于对课标、教材、学情的综合分析,本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方面,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并在引导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多元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对评价作出解释,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三民主义内容及评价2.难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教师语言描述:孙中山提出的小目标体现了急于求成的心态。这一心态不只是孙中山拥有,当时社会上有一批人也有类似的心态。2.阐释“社会心态”的含义3.教师提问: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如此心态?学生听讲并思考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并引出课题。【学习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亡国忧虑促变革设问:大家能否猜出这张明信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它发生于何时?它的影响是?教师语言描述: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催生了国民普遍的忧虑心态。设问:三则材料分别代表革命、改良、清政府三方中的哪一方?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后国人怎样的心态和情绪?此种心态引发了三方怎样的行动?设问:在亡国忧虑的推动下,革命、改良、清政府三方分别采取了什么行动?历史最终选择了谁?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教师语言描述:革命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革命党人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后来发展为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请进行连线。教师评析三民主义的不足之处设问:除了刚刚讲到的地方,三民主义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什么局限性?教师语言描述:对于民族主义的偏重其实也是革命党人充分揣摩社会心态进行主动选择的结果。在“革命排满”口号宣传下,尽管一些群众并不懂得何为“民主共和”,但仍旧站在了革命派这一边。二、发愤救国兴革命教师要求:阅读教材P110-111,自主完成时间轴。设问:为什么最终历史选择了袁世凯?教师进一步补充:历史的选择其实是人民的选择。当时的社会心理需要的是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颠覆之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教师语言描述: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这一选择是否正确?教师语言描述:一方面,可以说选择是对的。在袁世凯的压力之下,清帝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另一方面,这一选择也是错的: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革命党人期望的共和政体未能维持。三、有破难立留遗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以简洁的语言概括资料卡内容。2.将资料卡划分为“胜利”组及“失败”组。3.根据资料卡内容自选观点进行论述。教师学法指导:观点论述可以分三步:提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观点—进行总结。学生回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此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1.分别代表清政府、改良派、革命派;2.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忧虑情绪日益高涨;3.促使清政府、改良派、革命派竞相变革。1.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2.学生回答:选择了革命派。因为清末新政是骗局且历史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学生回答: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后来发展为三民主义。学生回答:偏重于民族主义,对其他方面有所忽略。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时间轴。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生已经在课前完成概括和分组,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1.创设历史情境并进行设问,引发学生思考。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具体历史事件与时空框架进行联系,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层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连线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将具体历史事件与时空框架进行联系,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知识,进行知识连接。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指导,初步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能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教师语言描述:以史为鉴,警惕与历史紧迫感相伴而生的急于求成心态。现实关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