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2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天下第一剑吴王夫差矛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吴王夫差自作用鈼zuó。”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长信宫灯(西汉)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河北省满城窦绾墓出土(这是1968年出土的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青铜器,是汉代铜灯具中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器上刻铭文“长信”二字,很可能是当时“长信宫”所使用的,故得名。整个灯的造型非常新颖别致,呈宫女双手执灯形象,器身通体鎏金。青铜器食器鼎鬲(ge)甗(yan)簋(gui)簠(fu)盨(xu)敦(dui)豆酒器爵角斝(jia)觚(gu)觯(zhi)兕觥(si.gong)尊卣(you)盉(he)方彝(yi)勺水器罍(lei)壶盘匜(yi)瓿(bu)盂(yu)乐器编铙(nao)编钟编镈(bo)兵器钺司母戊方鼎商代后期,青铜,高133.2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司母戊方鼎鼎腹部四面正中留下大面积空白,四周绕以富于神秘感的饕餮纹和夔龙纹。司母戊鼎的耳部侧面有一对浮雕的虎,共衔一个人头四柱足粗壮有力,上端饰以牛头(商)司母戊鼎的铭文铭文“司母戊”三字铸于鼎的内壁,戊是商王武丁的一位配偶,铭文表明这件大鼎是下一代商王为祭祀母辈戊而铸造的。盂鼎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器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盂鼎西周早期炊器(通称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传陕西岐山礼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饕餮纹夔龙纹四羊方尊(商)高58.3厘米,口每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1938年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又有替代羊作为牺牲献祭给神明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了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关于羊的种种观念。对于当年羊尊的所有者来说,不是一件不能说话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国之希望所系。青铜器中的“尊”是一种盛酒器。此器的基本造型是方尊,上下分成三个部分,器口颈部以极劲健有力的弧线起始,以稳重的直线围成的圈足结束。中间部分是用分铸法铸成主体的四只卷角羊身,分置于四面转角之处,肩部的空隙处有蜿蜒的龙。兽面纹独柱爵兽面纹独柱爵商中期高38.7厘米流尾长21.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1965年安徽肥西馆驿出土独柱爵为商早期和中前期的产物,此爵器身饰以兽面纹,单柱,三棱锥足稍外撇。莲鹤方壶青铜高122厘米,宽54厘米,作于春秋时期《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原为一对,现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馆。 这是一件巨大的青铜盛酒器,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它的壶身高大,结构严密,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花纹,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底部是两只伏兽,负壶而走。整个壶的造型优美厚重,壶身的圆雕装饰充满了一种神秘色彩,体现商朝青铜器一贯奇特、怪异的艺术风格。在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却完全采用写实手法,在神秘氛围中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