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我是谁?——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过程(一)任务前置,微课导学1.看一看:微视频自学思考:什么是性状?例举生物的性状。2.画一画:根据性状特点,画一画班级里外貌性状最有特点的小伙伴或者任课老师的肖像。3.查一查:对自己及家庭成员进行一些性状调查。请根据表中观察你自己和家人的具体性状,在相应的“□”打上√。(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视频,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播放视频片段《我是谁?》: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些照片都是真实的来自于“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和你们一样幸福,他们在小的时候就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与父母走散了,或者被拐卖了。如果现在我们班上的某一位同学就是其中的一员,你有没有什么方法帮助他找到他的爸爸妈妈?2.作品展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昨天让同学们画的同学的肖像提问:为什么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同学?3.微课展示,剖析《什么是性状?》思考:①什么是性状?②例举生物的一些性状。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和讲解,在短时间内着重突破“性状”这个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效率,为遗传和变异现象做铺垫。过渡:古代的人只能通过画肖像来张贴寻人启事,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照片等等。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人脸识别”?——如何找到丢失的孩子?我们只需要将孩子的照片上传,然后把爸爸妈妈的照片上传,系统就可以进行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做一些大善大美的事情。(三)活动引领,知识建构【过渡】就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借助我们人工智能的力量,借助十几年前一张全家福照片,通过照片性状的比对,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活动一:讨论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1.提问:“人脸识别”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匹配成功?遗传:亲代和子代之间在性状上很相似的现象追问:①是不是完全相同?②如何解释小姑娘有些性状既不像爸爸也不想妈妈?③请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变异”。2.活动1:小组讨论例举生活中一些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例子,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生物性状的基础上,通过举例和辨析生活中的事例,认识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从而联系生活实际突破知识要点。活动二:解释生男生女的秘密3.【过渡】提问:生物的性状是有差异的,造成生物一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阅读思考:(自学P31内容,回答)①你如何评价“先成论”?②生物的遗传现象与什么有关?4.探究染色体数目①展示染色体模型(利用泡沫板和细线,自制)②解释常染色体、性染色体③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吗?请解释生物染色体数目体细胞生殖细胞人46条(23对)23条猪38条(19对)19条豌豆14条(7对)7条白菜18条(9对)9条5.活动2:解释生男生女的秘密建模:利用任务单,以建模的思想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生男生女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活动三:构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6.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P32内容,回答以下问题)①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②DNA的结构?③什么是基因?④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⑤什么控制生物的性状?7.探究染色体的结构层次放大法:模型法: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设计意图: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对于学生来说是微观世界的理解范畴,通过放大法和模型法的方式的引领,学生能培养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8.活动3:尝试用“模型法”来表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阐述:模型使我们学习事物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平时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模的过程,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张表、一个过程等等,以我们学过的“原子的结构”为例。9.基因控制性状提问:①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女孩的性状为什么像爸爸妈妈?②性状相似就一定是母女(父女)吗?10.遗传物质的传递(图片展示)提问:“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如何跟你的孩子解释?”你知道这是什么创意广告吗?A.计划生育B.整容广告C.男女平等D.关爱下一代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基因控制形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运用水平,虽然改变了外表的性状,但是决定其性状的基因并未发生改变,遗传物质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所以子代的性状并不能改变。(四)归纳总结,课后留白1.借助板书,将整堂课的知识内容以知识导图的形式促进学生知识建构。2.课后自主阅读P33亲子鉴定阅读材料,解释其原理。(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