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运动的快慢(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分析,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课时重点通过实例知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三、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利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视频:小圳旅游时车窗外同方向行驶的汽车越走越快。此时听到导航的声音:此路段限速为120,此时时速为107.思考: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如何计算的呢?欣赏,思考。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30分钟)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播放深圳某学校运动会猛龙过江的视频: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观众观看比赛,是如何判断谁运动的快?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思考:如果两者运动所用的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一样,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从两种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思考、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二、速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表示。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点拨: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1km/h=练习:????学生自学、思考。????????????????学生思考、讨论。??????????????????????????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三、有关速度的计算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得到或,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例1、汽车在10分钟内匀速行驶的路程是12000米,求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判断汽车在此路段有没有超速?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般用两套单位: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例2、学生计算小汽车从此地到深圳的最短时间????????????????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相关文章《1.3-2速度公式的应用(习题课)》教学设计课题:1.3-2速度公式的应用(习题课)教学时长:22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人教版八上物理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3课时速度公式的应用(习题课)。速度公式在多类速度计算题的基本应用(列车图表时刻题、图像计算题、过桥问题)。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会换算速度单位m/s和km/h,能看懂s-t图像和v-t图像。2、会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多类速度计算题(列车图表时刻题、图像计算题、过桥问题)。3、让学生感受用图像表示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2、能从图、表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3、在过桥问题中准确分析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视频1个(乐乐课堂)、学案1份教学过程复习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按照学案复习基础知识,完成“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速度计算公式公式变形:计算路程计算时间2、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强调计算平均速度时用总路程除以相应的总时间)3、速度单位的换算1m/s=km/h4、s-t图像和v-t图像播放视频:乐乐课堂s-t图像和v-t图像判断下列4幅图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分别是什么?典型例题一、列车图表时刻题例1、玥玥在暑假期间乘坐高铁从广州南到深圳北,路程为115km,列车时刻表如下:列车中途经过一个长直隧道,当玥玥所在的车厢进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km/h,她用手表开始计时,经过20s车厢出隧道,求:(1)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全程的平均速度。(2)若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该隧道的长度是多少?讲解要点:要从时刻表读懂运动时间,注意单位,公式变形,强调上下标的使用。典型例题二、图像计算题例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在一条平直道路上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图像分别如图所示。求:(1)甲物体在0~4s内的平均速度;(2)经过6s的时间,甲、乙两个物体的距离。讲解要点:根据s-t图像和v-t图像判断物体运动状态,要从图像中正确读出运动时间、路程及速度,计算甲、乙两个物体的距离时,要强调题干说明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典型例题三、过桥问题例3、阳阳看见弟弟在玩小火车钻山洞的玩具,他想结合速度的知识测算小火车穿过山洞的平均速度。如图是严格按1:20的比例缩小画成的玩具模型图。(1)请通过测量和换算得出:小火车的实际长度为多少米,山洞的实际长度约为多少米?(2)若阳阳测得小火车从车头进入山洞到车尾穿出山洞的总时间为5s,则小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讲解要点:结合前面学习的长度测量,测量结果必须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小火车过山洞通过的路程是山洞长与小火车长度之和。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00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求:车次到、发站时间北京济南南京苏州D315到站时间﹣﹣﹣﹣10:5414:3816:22发车时间08:2210:5614:14﹣﹣﹣(1)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2)列车以30m/s的速度完全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该大桥的长。2、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在第10s时速度达到20m/s,通过的路程为120m。求:(1)在0﹣1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2)在10﹣20s内汽车运动的路程。(3)汽车在整个20s内的平均速度。完成学案上的两道巩固练习,完成后参考视频订正。学生小结请学生记录这节课的收获与感想,如果有什么疑惑,也可以记录下来,课后与同学们讨论解决。提示学生可以把今天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作业请学生当小老师,命一道利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计算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上物理 1.3-1: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docx 八上物理 1.3-2速度公式的应用(习题课) 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