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自主性作业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自主性作业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自主性作业
一、选择题:
1.1945年10月,毛泽东在《
(?http:?/??/?www.21cnjy.com?)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C.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D.商讨如何处置日本
2.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内战全面爆发。下列对战争初期的情况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国民党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全面进攻
②国民党军队凭借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以“全面进攻、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
③经过一年多战斗,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④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孙中山说:“‘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一目标作出的决策是(

A.实行土地革命
B.建立革命根据地
C.实行土地改革
D.推行民主选举
4.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5.1947年8月底,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二十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这是因为此时已经(

A.粉碎了敌人的全面和重点进攻
B.把敌人压制在交通线和大城市
C.实现了挺进中原和反攻的计划
D.取得了三大战略性决战的胜利
6.学习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时空意识,下图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B.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7.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
(?http:?/??/?www.21cnjy.com?)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接受北平和平改编,华北全境解放
C.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D.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全中国
8.某同学要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了以
(?http:?/??/?www.21cnjy.com?)下素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据此判断,最适合这篇小论文的主题是(

A.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瓦解过程
C.新中国的建立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9.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①张学良直接参与其中
②国共都达成了反内战的意向
③中共都做出了积极努力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
②④
10.
给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各项最确切的是
A.国共关系的变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毛泽东思想形成
D.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面临光明还是黑暗的两个命运和前途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
——中共七大《两个中国之命运》
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两种命运和前途”的理解?
材料二:抗战胜利前夕的国民党六大……“频年以来,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又称:“数年以来,对中共问题坚立以政治方式力求解决,今后自仍应本此既定方针,继续努力。”后者其实只是“烟幕”。
——金冲及《20
世纪中国史纲》
⑵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后者其实只是‘烟幕’”。
⑶结合以下图片反映的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为“光明前途”所作出的努力。
12.
中国革命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爆发的十月革命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苏俄,并对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回答两点即可)
材料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说的“行军”原因是什么?
在“行军”过程中“力挽狂澜”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战争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综合上述材料,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CBC
6-10:CCDCA
二、非选择题
11.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代表光明前途②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代表黑暗前途。

1945年10月,国共两党在重庆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⑶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12(1)十月革命后,中国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或推动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等。
(2)由于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遵义会议
(3)本题采用分层评价,评分量表如下:
等级
等级描述
得分
水平4关联结构层次
与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建立起联系,结合革命历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材料运用较充分,逻辑较严密,表达较清晰。
5-6
水平3多点结构层次
使用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但未建构其逻辑关系或逻辑关系不严密。
3-4
水平2单点结构层次
使用一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就直接得出结论,如“中共领导了抗日战争并取得胜利”。对材料的解读角度单一,事件与影响没有联系。
1-2
水平1前结构层次
没有应答;应答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无关,如辛亥革命、国民党的作用等;同义反复。
0
答案示例:
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胜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创建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此后,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经过长期艰难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取得抗战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通过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综上所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黄埔军校
南昌起义
重庆谈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