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道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能结合生态系统的特征正确书写出食物链,并知道食物链与食物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2、学生能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l"#####"\o"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食物链的书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新课引入出示小金鱼,引出池塘生态系统。⑴找出这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⑵说明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⑶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总结: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浮游植物消费者:浮游动物、鱼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物质:空气和水矿物质等;能量:阳光温度。总结引入新课即: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板书)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一)生态系统1、根据ppt出示的内容,举例介绍生态系统的成分,师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学生总结,回答)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物,供给自身和系统中其他生物利用,是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分解者: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非生物成分:为生产者提高光照,为生物提供水分、空气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回答:图中的树叶,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师生得出: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通过学生尝试写出这种捕食关系,教师讲解、评价过渡到食物链知识。(二)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书写规则⑴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⑵用箭头表示食物关系,从被食者指向捕食者。⑶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⑷食物链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随意编造。学生练习食物链书写,教师补充营养级知识。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课堂即时巩固练习(板书)你能连接多少条食物链?(三)食物网定义: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形成了食物网。(板书)学生练习:找出书本图2-25中一条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食物链,看看里面有哪些生物?一共有多少条食物链?“凯巴伯生态系统的故事”说明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意义。(四)活动探究:探索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学生活动:1.在纸上写下你昨天吃的食物。2.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如:馒头——小麦,牛奶——牛,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3.找一张纸写上这些生物的名称。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那些生物,或被那些生物所吃,把这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师生讨论: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假如食物链中某种动物被除去,对人类的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三、课堂小结请学生归纳,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所取得的收获。四、学以致用,完成作业结合课本70页,想办法让小金鱼活的更久一些。五、教学反思本课时内容包括两部分,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前面生态因素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等知识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也是后面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习的基础。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与将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生态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是重点内容。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动物捕食的视频放入,相信效果会更好(很可惜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另外上课时发现在食物链的书写方面,还是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巩固的,由于学生初学,对于书写规则中“食物链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随意编造”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教师通过典型实例,设计练习,加强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