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下第三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一)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微生物威胁的历史、认识来自细菌和病毒的威胁,在此基础上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等,其中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之前,已经向学生介绍了健康的概念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在本节教学之后,还要介绍身体的防卫和非传染性疾病等知识,所以本节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疾病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微生物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传染病也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学生对本节学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这些认知是不系统的,可能存在着某些误区,甚至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教学时应充分把握好这些特点,创设贴切的问题情景,利用好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原有知识和思维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完善知识,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痢疾等传染病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来自细菌的威胁。2.通过对青霉素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认识抗生素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青霉素作用的实验设计的分析和再设计,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2.通过对不同传染病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巴斯德实验的介绍,使学生领悟持之以恒的精神对科学探索的重要性。2.通过对抗生素的研制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的介绍,使学生认同科学技术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性,3.一通过对相关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的介绍,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引起的疾病、抗生素的作用。,难点:细菌引起的疾病的特征。四、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围绕“问题解决”这一主题进行,通过设置真实并富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以理解概念和原理,并运用相关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不同的情景生成不同角度的问题,同一情景中又产生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且问题的思维层次不断递进,这既吸引了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思考、以达成相关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思维层次要求较高的问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愉快的师生对话,将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加以暴露,并给以针对性的弥补;同时也让学生的机智得以展现和碰撞,在碰撞中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使教学成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五、教学器材青霉素作用的实验、教学课件。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1:2016年12月11日,安徽宿州市XX医院为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手术后10名患者相继出现眼部肿疼、流脓等症状,诊断为手术感染。13日凌晨这10名患者入住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根据病情,经患者及家属同意,救治医院对其中9名患者进行了患侧眼球摘除手术。——摘自人民网安徽视窗问题:感染眼球的微生物来自何处?(评述:以此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对话。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微生物无处不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学生所提出的猜测。猜测:可能手术时从空气中来的;可能来自手术刀;可能来自于手术时擦拭用的消毒液等。师:有这些可能性。有无可能是眼球内部的营养物质自己合成的呢?生:不可能。师:你有什么证据吗?(评述:通过学生举证、交流,以培养其举证能力。)师:科学上要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应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100多年前,人们曾对营养物质中的细菌是如何来的有过很多争论。直到19世纪后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后,争论才逐渐消退。二、思考交流,展开新课介绍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法兰西的英雄”)。情景2:巴斯德实验(时间:1864年7月14日,地点:法国科学院)。主要步骤:在两个烧瓶中装入等量煮沸过的肉汤。其中一个烧瓶为直颈瓶,一个为曲颈瓶(瓶颈细长弯曲)。将两个烧瓶静置于同一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直颈瓶内的肉汤几天内就腐败了(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结果),而曲颈瓶内的肉汤长时间不腐败。问题: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有哪些?两只烧瓶中不同的是什么量?生:控制的变量有烧瓶的大小、烧瓶内装的肉汤及灭菌情况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瓶颈的长度和形状。师:为何两个烧瓶中装入的是煮沸过的肉汤呢?生:煮沸可以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问题:我们应如何解释导致两烧瓶内肉汤腐败情况不同的原因呢?生:微生物容易进入直颈瓶并大量繁殖,所以易使其腐败,因为难以进入曲颈瓶,所以难以使其腐败。结论:肉汤中的大量微生物是由外来微生物进入后繁殖产生的。师:本实验支持有关眼球内微生物来源的哪一种观点?生:眼球内的微生物是外来微生物进入后繁殖产生的(并非营养物质自己合成的)。师:巴斯德这一实验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答出:做科学实验要合理设计;做科学实验要有严谨的态度;做科学实验要有耐心等。(评述:利用巴斯德实验的相关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利于渗透时学生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师: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型。它有哪些结构特点?它又是如何危害我们健康的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完善。)1、细菌(1)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没有细胞核。(2)危害方式:侵入细胞危害健康;产生毒素危害健康。问题:比较细菌结构与植物细胞的结构,说说两者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评述: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细菌的结构特点。)情景3:美国“9·11事件”后,恐怖分子用炭疽杆菌不断地侵扰美国。此后3年,共发生2万多起与炭疽相关的恐慌事件,造成多人死亡。美国政府已向国会提出额外拨款15亿美元以购买抗生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和青霉素)等来加强反生物恐怖措施。问题:为什么美国政府要购买大量的抗生素?师:听说过抗生素吗?有没有使用过抗生素?回忆一下自己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学生思考、回答。师:青霉素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用的抗生素,它是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最早发现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教材阅读部分。(学生阅读“青霉素的发现”。)2.青霉素的杀菌作用生:对付炭疽。问题:炭疽是一种细菌,抗生素真的能有效对付细菌吗?如何验证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青霉素作用的实验”,思考、交流并解决教材中呈现的相关问题。)问题:本实验如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生: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索的图纸片为实验组,浸有蒸馏水的圆纸片为对照组。问题:培养皿内出现清晰区的原因是该区域内细菌被青霉素杀死,清晰区的面积大小反映了什么?面积大小与青霉素的浓度可能有什么关系?生:清晰区的面积大小反映出杀菌能力的大小,面积越大对应的浓度可能越高。(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青霉素作用的实验结果,加以验证。)问题: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生1:验证青霉素是否有杀菌能力。,生2:不对,如果是这样,实验组只需设定一种浓度即可,就不必设置那么多。师:那么你认为该实验目的又是什么?生:应是验证青霉素的浓度与其杀菌能力的大小之间有何关系。(评述:此处主要通过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并暴露思维中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弥补,以完善其思维。)情景4:青霉素的作用机理——主要使细菌细胞壁变薄,从而使细菌破裂死亡。它的杀菌本领极强,即使稀释1000倍,也能保持很强的杀菌力。它的价格便宜。对人和动物的毒害极小。自1950年到1980年,结核病患者用抗生素治疗后,效果很好。但后来发现其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了。问题:青霉素对人和动物毒害极小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生:人和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评述:回顾动物细胞与细菌的不同,同时领悟青霉素副作用小的原因。)问题:为什么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其治疗效果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生:可能产生耐药性。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生:不要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师:当前,孩子患病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许多家长总想选择价格贵一些的抗生素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治好孩子的病。对此,你们有何评论?生:也许这种做法在短时间有效,但是可能会有较强的副作用。师:你说的副作用指什么?生:指不良影响,可能产生对此药物的依赖。使用多了也会产生耐药性,以后就危险了。(评述:促使学生回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相关观点。)对学生的表达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领悟:“不要滥用抗生素”,真正需要时“只选对的,不买贵的”。(评述:使学生理解正确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迁移知识,提升能力在青霉素作用的实验中,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的周围出现了不同大小的清晰区。如何验证清晰区内有没有活的细菌?请在原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实验加以验证。【课堂小结】本课时学习了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以及这些疾病的防治。细菌引起的疾病和抗生素的作用是本课时的重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