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教材分析】本课依据的教材是新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2各个课时,包含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分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作业及其应用。其中作图分析是学生学习后续光学内容的基础,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虚像”这个新概念,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知识在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呈现,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多种镜面和应用。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已经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相关知识,生活中接触过凸面镜和凹面镜。2.能力水平:学生已经会熟练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会进行光路分析。【学习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平面镜成虚像。(2)制定虚像和实像的区别。2.科学思维:(3)通过光路作图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思维能力。(4)通过多样的作图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3.科学探究:(5)探究虚线与实像的的区别4.科学态度与责任:(6)培养学生从观察自然现象出发探索科学规律的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7)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8)了解各种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合理地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学习重点】1.通过作图分析,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熟练掌握平面镜作图方法【学习难点】总结实像和虚线的区别。【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视频、动画、图片2.教师器材:电脑、勺子3.学生器材:勺子,导学案,尺子,铅笔【教学方法】讲授、启发、交流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备活动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学生思考填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导入新课利用图片:人看见蜡烛,引发学生思考:光能到达镜子后面吗?为什么能看到平面镜后面的像呢?思考,讨论,发言。利用光屏无法接收像,得出“平面镜成虚像”的结论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较多,“虚像”概念放在课程伊始,便于加深印象,分散难点。进行新课带领大家共同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利用课件光学作图,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物体发光→反射反射光线方向会聚→像点→无数物点→对应无数像点→组成虚像提出让学生证明虚像不是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任务。例题分析,作图练习。典型例题。带领大家通过成像原理发和成像特点法两种方法解一个题。设置各种变式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凸面镜和凹面镜知道学生自学教材第79页“科学世界”凸面镜和凹面镜。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铁勺的两侧,展示球面镜,演示它们对光的作用。通过观看演示课件,随老师一起分析成像原理。虚线是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合作小组讨论,共同回答。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作图的方法。练习、纠错,改正。阅读教材,观察实物和演示现象。联系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将抽象的物理过程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变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过程,易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色估计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通过作图题巩固新知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反馈,大面积的提高学生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所学知识趋利减弊。对球面镜的实物有直观地认识和感受。小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作图方法:凸面镜和凹面镜:自学、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会触类旁通。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本课依据的教材是新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设计思想】一、重视思维训练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二、注重过程体验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三、关注交往与合作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四、跨界、融合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在本节教学中,用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CAI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向,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了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了解平面镜成虚像。(2)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让学生“找错误”、“擦玻璃”,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教学媒体设计】(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CAI课件、风景图(2)教师器材:“浇不灭的蜡烛”、镜子、玻璃板、刻度尺、支架、纸学生器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新课引入教师表演魔术学生观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教学利用小孔成像做对比,突破“虚像”概念利用光屏无法接收像,得出“平面镜成虚像”的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较多,“虚像”概念放在课程伊始,便于加深印象,分散难点。观察与猜想提问:像与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出关于像与物关系的猜想。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制定实验计划提问:如何测量像与物的大小和到镜的距离?需要什么器材?学生制初步方案:①确定器材:玻璃板、刻度尺、物体、白纸②用刻度尺对物和像进行测量。由于学生首次接触“等效替代法”,实验设计的难度较大,教师启发引导。分组实验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物体。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记录数据。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交流汇报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结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大小相同2、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连线与镜面垂直4、虚像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平面镜成像原理播放课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成像原理,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练习通过“擦玻璃”、分析“浇不灭的蜡烛”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加深对于平面镜知识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3-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设计.doc 4.3-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