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九下第三章第5节《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1)教学设计课题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1)——人体骨骼学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图片和人体骨骼模型,能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能说出骨骼的组成、分类及功能,会根据骨的形态进行分类;2.通过观察图片和脊柱模型,了解脊柱的组成及结构特点,通过生活中常见事例解释脊柱生理弯曲的功能,并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3.通过观察图片、资料的介绍及小组讨论,知道骨的结构,并能推测相应的功能;4.通过鱼骨灼烧和观察被盐酸浸泡过的鱼骨物理特性的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会决定骨的物理特性,骨的成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骨的结构和成分的观察与实验,认识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2.通过资料的阅读,学会归纳信息,并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说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物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思想;2.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姿,使自己的骨骼健康成长;3.面对生活常见现象,需要用科学的思想去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重点1.生理弯曲结构与功能;2.骨的结构和成分。难点骨的成分鉴定教学准备PPT、视频、硬性弹簧、人体骨骼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展示PPT第2张:视频——体育运动项目)【提问】人体是靠什么来完成的呢?【学生】人体的运动系统。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展示PPT第3张:图片——渐冻人霍金和软体动物蚯蚓)【提问】为什么霍金和蚯蚓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做出各种动作?【引导】霍金失去运动功能是因为运动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造成全身肌肉萎缩;蚯蚓由于没有骨头,是靠身体蠕动运动的。【提问】人体运动系统是有什么组成呢?【学生】骨骼和骨骼肌(肌肉)。【归纳】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能够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使人体产生各种动作。【板书】(骨骼人体运动系统骨骼肌(肌肉))读图分析,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两张图片对比和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出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利用板书知识建构,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展示——人体骨骼模型①)【提问】模型展示了很多骨头通过金属材料连接,说明骨骼是什么组成的呢?【学生】骨和骨连结。【提问】如果没有骨连结,骨头会怎么样?【学生】骨头会散架。【提问】散架的骨头总有多少块呢?【学生】共有206块。【提问】为了研究认识骨骼,骨骼按照位置划分为哪几部分呢?【引导】骨骼划分为头骨(又称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提问】若人体像蚯蚓一样是软体动物,人体会怎么样?肋骨、头骨内部有什么?骨骼有什么功能呢?【学生】会变成一堆肉瘫地上;有内脏器官;骨骼有维持体形、支持体重、保护器官等作用。【巩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认识骨骼标有“▲”的空格内容。【汇报】学生汇报填空情况【归纳】人体骨骼的组成、分类、形态、功能。(骨骼人体运动系统骨骼肌(肌肉)骨206块骨连结形态分类、功能)【板书】学生通过观察比例1:1的人体骨骼模型,形象直观地了解骨骼的组成、分类、形态及部分功能。利用学习单——认识骨骼,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填空任务,学生汇报,知识梳理与建构,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利用板书知识建构(展示PPT第4张:图片——①“葛优躺”)【提问】“葛优躺”的姿势对什么骨影响最大?【学生】脊柱。(展示PPT第4张:图片——②弯曲的X光片脊柱)【提问】这样的脊柱正常吗?【学生】不正常。(展示——人体骨骼模型②)【提问】脊柱的组成?【学生】有脊椎骨组成。【讲解】脊柱有26块椎骨组成。根据椎骨所处的位置分为:第1-7块颈椎,第8-19块胸椎,第20-24块腰椎,第25块骶椎,第26块尾椎。【提问】从侧面看人体骨骼,26块椎骨形成的脊柱形状有什么特点?【学生】脊柱是弯曲的。【讲解】脊柱出现了“S”形弯曲——生理弯曲,从侧面看,颈椎前凸,胸曲后凸,腰曲前凸,骶曲后凸。【提问】“葛优躺”的脊柱弯曲与生理弯曲一样吗?【学生】不一样,“葛优躺”的脊柱是不正常的弯曲。【设疑】生理弯曲的功能是什么?(展示PPT第5张:图片——多种脊柱动物与人的脊柱图片)【提问】从人的运动方式思考,人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的原因?【学生】人直立行走。【提问】结合人体骨骼模型思考,由于胸腔内有什么?胸曲后凸可以扩大胸腔的什么呢?【学生】胸腔内有内脏器官,后凸扩大容积。【讲解】胸椎与骶椎内有器官,弯曲后凸可以扩大容积。人体骨骼有支持体重的作用,所以上身的重力是作用在脊柱上的,也就是身体的重心应该是在脊柱上,但身体的器官主要是分布在脊柱的前侧,为了保证重心在脊柱上,颈椎和腰椎前凸。【提问】处于直立行走的人体,脊柱出现生理弯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展示PPT第6张:图片——正常驼背脊柱和使用拐杖)【提问】若生理弯曲出现变化,是否还保持平衡?【学生】不能【过渡】人体的头部质量约2-3千克,人跳跃落地后头部对脊柱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脊柱像一根直立且不能压缩的弹簧,情况会怎么样呢?【演示】不能压缩的硬性条状弹簧,“S”形状和直立状态的弹簧,竖立向下运动落地。【提问】竖立向下运动落地时,哪种状态的弹簧有较大的缓冲过程?从而减轻对顶部的物体震荡。学生:弹簧“S”形状有缓冲过程。【提问】脊柱的生理弯曲具有的功能是?【学生】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使脊柱有弹性,减轻对脑的震荡。(展示PPT第7张:图片——孕妇腰椎曲度变化)【提问】胎儿成长,改变身体重心,为了保持平衡,孕妇腰椎曲度变化情况?【学生】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曲度变大。【总结】从驼背老人使用拐杖以及孕妇腰椎曲度变大的事例中可以发现:生理弯曲的结构,使身体平衡;为了保持身体平衡,生理弯曲曲度发生变化。从而说明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归纳】人体脊柱的组成、生理弯曲、特点、功能,脊柱的特点与人类的直立街相适应。(展示PPT第9张:图片——正常脊柱、驼背脊柱、脊柱侧弯)【教育】对于我们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我们不能“葛优躺”。展示PPT图片:错误、正确坐姿;错误、正确搬物体姿势(展示PPT第10张:图片——错误正确的坐姿和搬物体姿势)【教育】注意坐姿,搬物体姿势,要保护最容易受伤的腰椎,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展示PPT第11张:图片——股骨头坏死置换)【提问】股骨头坏死,现代医院可以把骨头置换成金属等现代材料,那是否可以像电影中所描述的把全身的骨骼置换成金属呢?【学生】不能,因为骨头还有其它(造血)功能。(展示PPT第12张:知识框架——骨的结构)【讲解】长骨的结构组成:骨膜、骨质、骨髓等结构及其功能。让学生对骨的结构有整体的了解。(展示PPT第13张:小组讨论——骨的结构与功能相关问题)材料1:动物的长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的。骨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它上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材料2:有人把家鸽身体上一段长骨的骨质、骨髓剥离掉,保留完整的骨膜,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发现家鸽被剥离去掉的那一段长骨又重新长好了。材料3: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功能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彻底根除白血病需要移植同型的骨髓,恢复身体的造血功能。(1)骨膜有怎样的生理功能?(2)骨髓移植为什么能根治白血病?(3)当发生骨折时,为什么会感觉到非常疼痛?(4)骨折后,对骨的修复起重要作用的是(5)给你一块骨,判断它属于组织还是器官?说明理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辅导【汇报】小组讨论后,组长汇报成果【设疑】学步的孩童常摔跤极少骨折,而老年人跌倒后易骨折,为什么?(展示PPT第14张: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实验目标】了解骨的成分及特性【实验器材】镊子、酒精灯、盐酸、烧杯、新鲜鱼骨【实验过程】(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取鱼骨,用酒精灯灼烧,观察是否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2)用镊子取出盐酸浸泡后的鱼骨,用清水清洗后鱼骨是否可以弯曲打结。【实验现象】鱼骨灼烧____(是否)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验证骨中____(是否)含蛋白质等有机物;灼烧至灰白色,烧过的鱼骨____(是否)易碎,根据脆硬程度,判断骨中____(是否)含有钙盐等无机物;被盐酸浸泡后的鱼骨_______(是否)可以弯曲或打结。【实验结论】鱼骨是由柔韧的和脆硬的组成的,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硬度。【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教师辅导【汇报】小组实验后,汇报成果,得出结论。(展示PPT第15张:知识呈现——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解释】根据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解释学步的孩童常摔跤极少骨折,而老年人跌倒后易骨折?【学生】骨是由柔韧的有机物和脆硬的无机物组成的。儿童少年时期无机物不到2/3,有机物超过1/3,骨的硬度小,柔软,摔跤却极少骨折。老年期无机物超过2/3,有机物不到1/3,骨的特性硬而脆,弹性小,跌倒后易骨折。利用学生熟悉、有趣的素材提问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引出学习要点——脊柱。结合形象直观的人体骨骼模型,学生快速全面掌握脊柱的组成、生理弯曲。同时设问过渡到生理弯曲功能的讲解。利用不同脊椎动物的脊柱形态,引出生理弯曲的形成原因是人直立行走。利用人体骨骼模型,讲解分析生理弯曲形成的原因及功能。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设问,利用生理弯曲的功能解释生活现象,使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利用弹簧的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生理弯曲的减震作用,形象直观。利用问题,让学生总结生理弯曲的功能,落实知识。用学生熟悉的素材,从生理弯曲的功能思考为什么孕妇腰椎曲度变化,与老人使用拐杖形成对比。有生理弯曲,身体达到平衡;反之,为了身体平衡,弯曲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说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关系。健康生命教育,改变学生的不良姿势,爱护身体,受益终身。情境设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教师知识讲解,学生小组讨论中理解知识点并能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作用。从骨折的这一生活现象设疑,引发学生骨折与骨的成分的内在联系。顺利过渡到骨的成分实验探究。实验由灼烧和观察盐酸浸泡后的新鲜鱼骨两部分组成。灼烧现象说明骨的成分。由于浸泡新鲜鱼骨软化时间较长,不适合在课堂内完成,所以设计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已经软化的鱼骨,课堂中学习通过对软化后的鱼骨弯曲和打结,切身感受鱼骨成分含有柔韧的有机物的科学事实。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资料,解释说明骨折现象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三、作业布置(展示PPT第16张:布置课后作业)1.被鱼刺卡住喉咙,喝醋有效吗?实验验证食醋对鱼骨是否有软化作用,并查询被鱼刺卡住喉咙时正确的处理方法。2.从杠杆角度分析体态1变到2过程的腰椎承受压力F变化情况?腰椎曲度如何变化让F减小?(PPT第17张:课后作业——实验设计)【生活现象】被鱼刺卡住喉咙,用喝醋的方法处理。【提出问题】醋是否可以软化鱼骨呢?我们可以用鱼骨和食醋浸泡的方法验证。若可以,鱼骨的软化与浸泡的哪些因素有关?资料:根据产地品种的不同,食醋中所含醋酸的量也不同,一般大概在5—8%之间,食醋的酸味强度的高低主要是其中所含醋酸量的大小所决定。醋的品种有烹调型(约5%)、佐餐型(约4%)、保健型(约3%)和饮料型(约1%)等。【建立假设】假设一:鱼骨的软化与浸泡的食醋品种(醋酸含量)有关;假设二:鱼骨的软化与浸泡的有关。(注:鱼骨的软化情况以鱼骨的弯曲程度来表示。)【实验材料】培养皿、量筒、滴管、不同品种的食醋、清水、计时器、鱼骨等【研究过程】为验证假设一,请写出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提升,从课内到课外的学习延伸。从生活现象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实验。用科学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存在的现象,真正培养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框架,有利于学生科学规范的进行科学探究。四、课堂小结学生利用学习单总结概括。五、课后习题1.骨骼的主要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重要作用的是( )A.骨膜B.骨质C.骨髓D.血管3.下列各项中有关运动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B.所有动物的体内都有骨骼C.每块骨骼肌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D.动物的运动只靠运动系统来完成4.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A.运动、保护和支持B.运动、营养和保护C.运动、调节和支持D.运动、调节和保护5.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如何预防?巩固教学,知识应用与理解,知识补充。六、板书(骨骼人体运动系统骨骼肌(肌肉)骨206块骨连结形态分类、功能)利用板书,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在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骨连结合和骨骼肌。(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