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节科学测量1(长度)一、知识点(1)单位换算1米=分米(dm)1分米=厘米(cm)1厘米=毫米(mm)1千米(km)=米1米=毫米(mm)1毫米=微米(μm)1微米=纳米(nm)太大或太小的数字记和写都不方便,可以用科学计数法。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放:刻度尺要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并平行被测物体②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③会读:读数时要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④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由最小刻度值决定)、(有且仅有一位)和组成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来源: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减小误差的办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注意:与错误区分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4)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方法:任意选一根刻度线对准待测物体一端二、基础练习1、下列单位换算算式,正确的是()A.125厘米=125÷100厘米=1.25米B.125厘米=125厘米×1/100=1.25米C.125厘米=125×1/100=1.25米D.125厘米=125×1/100米=1.25米2、填上合适的单位(1)小明今年才十六岁,可身高已达173____(2)小明家到学校约5的路程。(3)我的科学课本长259____3.下图是用木制的厚刻度尺,测量铁块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B.C.D.4.下列错误的是(??)A.没有零刻度线刻度尺也能用来测量长度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值后面注明单位5.某同学测得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6.34厘米。从数据分析,他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A.1分米B.1厘米C.1毫米D.1微米6.小科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记录的四次测量数据中肯定错误的是(???)A.1.208mB.12.07dmC.1207.5mmD.120.8cm7.小云同学在一次测量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是(??)A.3.2cmB.3.30cmC.3.3cmD.3.5cm8.如图是小科测量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9.80cmB.1mm、9.80cmC.1mm、3.80cmD.1cm、3.80cm9.四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24.57m、24.80m、24.81m、24.82m,则下列答案中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是(???)A.24.81mB.24.75mC.24.79mD.24.748m10.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8.42cm、8.43cm、8.64cm、8.42cm、8.4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A.8.47cmB.8.428cmC.8.43cmD.8.4275cm1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仪器有关B.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人有关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避免误差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之一12.如图,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13.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1)图中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方法,测得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cm。三、估测与特殊方法测长度1.用指距估测2.累积法3.组合法4.化曲为直5.滚轮法测量球形物体直径时,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2.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里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所列举的利用身体“尺”估测物体长度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约1.65m?B.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C.体育课学生用的跳绳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D.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约30cm?3.为了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下列方法最佳的是(???)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枚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得到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自己的圆珠笔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甲的测量值为8.1笔长,乙的测量值为8.8笔长。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为甲的估计值0.1﹤0.8,所以甲的误差小B.乙的测量值8.8﹥8.1,所以乙的测量较准确C.课桌的长度应取平均值,即为(8.1+8.8)/2笔长D.甲的圆珠笔可能比乙长些5.要测量如图中所示的一根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B.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细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C.用拉长的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D.用卷尺直接测量6.小明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图1中圆的直径是________c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__。7.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C、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E、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2)若绕铜丝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偏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______。(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可多选)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C.墙纸厚度不均匀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三、拓展提高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B.测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匀C.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线,就将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值作为物体的长度2.在用皮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A.偏小B.偏大C.无影响D.都有可能3.用标准的金属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直尺遇冷后,长度减少,那么(???)A.测量结果比实际长度长了一些B.测量结果比实际长度短了一些C.测量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同D.上述说法均不正确4.某同学在做测圆周长度的实验时,把一条矩形纸条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然后在纸条重叠部分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出两孔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周长(???)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5.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6.如右图所示,要测量细金属线直径,不采用直接测量而采用如图所示测量方法,目的是:________;如图测得的15段的总长度是________cm;请指出刻度尺使用不当之处:________。7.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________。乙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由一开始的R减小到R0?,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________。1.4节科学测量1(长度答案)一、知识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③估读④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必然存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二、基础练习1、D2、略3.B4.B5.C6.C7.B8.C9.A10.C11.C12.4.7cm4.70cm??13.(1)0.1cm2.81-2.83cm均可(2)1.85cm三、估测与特殊方法测长度1.C2.D3.D4.D5.B6.(1)1.54cm(2)7.(1)AE(2)偏大8.(1)A;BCD或BDC;(2)h=;(3)ABC。三、拓展提高1.B2.A3.A4.D5.C6.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