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清朝后期,近代报刊蓬勃发展。其中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是()A.时务报B.万国公报C.申报D.国闻报2.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有()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看报纸、看电影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余之培击孔子,非培击孔子之本身,乃培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李大钊此话意在反对()A.专制愚昧B.封建礼制C.旧文学D.旧道德4.历史上,1905年-1909年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从此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以下关于京张铁路开工修建背景说法正确的有:①列强控制筑路权,加紧对中国掠夺②四川保路运动在此时兴起与发展③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地传播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5.利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之机,1913年—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则称为出超。)200万担以一。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而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表明当时()①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②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③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④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下列有可能出现的是()①人力车业生意萧条②新开办的电话局营业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④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其它报纸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已经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C.男女平等观念人人皆知D.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9.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A.三民主义B.民主共和C.民族独立D.民主科学10.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11.“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此人是()A.陈独秀B.鲁迅C.郭沫若D.徐悲鸿12.日记是宝贵的史料。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支持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反对帝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当时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13.下列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的描述,错误的是()A.列强通过多种方式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侵略B.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C.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逐渐成长起来D.清政府也曾经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共和14.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今属宁波市)的风俗:“放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仍有缠足者。”这说明A.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B.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D.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1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几年间,全国各地新办的私人工矿企业,其创办资金在一万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个,资本总额为二千三百多万元。在战前二十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为七百三十万元。战后的六年间比战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材料-反映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举出导致这些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并加以简析。(2)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出现哪一经济现象?并简述这一经济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清朝后期,近代报刊蓬勃发展。其中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是()A.时务报B.万国公报C.申报D.国闻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社会新闻,内容丰富,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有利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C项正确;《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与题不符。排除A项;康有为在1895年创办了《万国公报》,但没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称号。与题不符。排除B项;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与题不符。排除D项。综上故选C项。2.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有()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看报纸、看电影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轮船、火车属于近代新式交通工具,①正确;电报、电话属于近代通讯工具,②正确;报纸、电影属于近代大众传媒,③正确;三跪九叩之礼是封建社会的礼仪,不属于近代文明,④排除。A项正确,BCD项排除。故选A项。3.“余之培击孔子,非培击孔子之本身,乃培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李大钊此话意在反对()A.专制愚昧B.封建礼制C.旧文学D.旧道德【答案】A【解析】根据“余之培击孔子,非培击孔子之本身,乃培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可知,李大钊此话意在反对以孔子创立的封建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专制愚昧,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4.历史上,1905年-1909年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从此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以下关于京张铁路开工修建背景说法正确的有:①列强控制筑路权,加紧对中国掠夺②四川保路运动在此时兴起与发展③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地传播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列强不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控制筑路权,加紧对中国掠夺。同时1901年清廷签订了《辛丑条约》已经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①③正确。B正确;四川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6月。与题不符。②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④错误。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5.利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之机,1913年—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则称为出超。)200万担以一。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而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表明当时()①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②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③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④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1913-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面粉厂工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1914—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面粉业有所发展,①正确;“1913-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反映了我国面粉业曲折发展,②正确;材料“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反映了这段时间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出现了贸易出超,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④不正确。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6.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下列有可能出现的是()①人力车业生意萧条②新开办的电话局营业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④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人力车业,①②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规定称“先生”“君”“女士”等,④正确;《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20世纪初不可能还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③错误。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答案为B。7.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其它报纸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已经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C.男女平等观念人人皆知D.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男女重平等”、“自由结婚乐”、“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可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某些西方人性思想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故D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近代中国的婚嫁旧俗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排除A;20世纪初的中国仍然是近代社会,排除B;“男女平等观念人人皆知”说法绝对,排除C;故选D。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可知,反映了作者认为大体上中国服饰较适宜,体现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故A项正确;“西装必将风行全国”说法绝对,排除B;材料说明传统服饰的生命力,不是说明服饰变革的原因,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中西服饰的特点,排除D。故选A。9.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A.三民主义B.民主共和C.民族独立D.民主科学【答案】D【解析】由题干“《青年杂志》”“胡适、陈独秀”判断是新文化运动中宣扬民主科学吸引了毛泽东,故D正确;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和B;民族独立不符合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排除C。故选D。10.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答案】C【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题干反映了著名学者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可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故C符合题意;辜鸿铭在英国读书,没有体现新式学堂,排除A;B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排除B;重用辜鸿铭的是北洋政府,没有体现清政府,排除D。故选C。11.“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此人是()A.陈独秀B.鲁迅C.郭沫若D.徐悲鸿【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杂文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毛泽东曾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故B正确;陈独秀和郭沫若不符合材料中“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排除A和C;徐悲鸿是当代画家,排除D。故选B。12.日记是宝贵的史料。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支持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反对帝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当时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13年”,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他依然是一个保留封建思想的守旧文人,A错误;题干没有反映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C排除;材料内容中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D正确。故答案为D。13.下列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的描述,错误的是()A.列强通过多种方式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侵略B.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C.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逐渐成长起来D.清政府也曾经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共和【答案】D【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在经济上加紧掠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出现了《革命军》等宣传革命的报刊书籍。清政府试图进行改革,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而非“共和”。清政府也曾经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共和描述错误,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描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世纪初中国局势,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准确理解能力。14.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今属宁波市)的风俗:“放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仍有缠足者。”这说明A.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B.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D.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加速了妇女放足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理解正确,故B符合题意;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说法错误,材料“惟乡僻仍有缠足者”可以看出缠足现象并没有绝迹,故C不符合题意;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材料不能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材料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A正确;礼仪风俗的简洁化和服饰的西洋化都从属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C错误;民族工业兴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综上故选A。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几年间,全国各地新办的私人工矿企业,其创办资金在一万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个,资本总额为二千三百多万元。在战前二十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为七百三十万元。战后的六年间比战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材料-反映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举出导致这些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并加以简析。(2)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出现哪一经济现象?并简述这一经济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农业税收入比重大幅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数额和比重显著提升,总收入明显增加。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外国侵略,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析】(1)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49-1885年,清政府的总收入增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下降,农业税收入略减,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税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中国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设立;洋务运动中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开办;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等。结合所学,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依据材料二“……创办资金在一万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个,资本总额为二千三百多万元。……战后的六年间比战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可见私人新办的工矿企业数量增加、资本规模扩大,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答案】(1)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火车传入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进步。【解析】(1)据材料一“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可知,老百姓对火车这一新事物感觉新奇;据材料二“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结合所学知识,刘铭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可知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建设;据材料二“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可知,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用辩证的眼光看,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如便利了交通,促进经济发展等;也要看到其弊端,如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用历史的眼光看,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进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过关测试(原卷版).doc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过关测试(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