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课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罗斯福新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神话,其“新政”的“新”体现在(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对工业的调整
C.实行计划经济
D.推行工业国有化
【答案】A
【解析】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新政,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A正确;对工业的调整属于新政的中心措施,但不是主要特点,B排除;实行计划经济是指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内容,C排除;罗斯福新政仍然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是推行工业国有化,D排除。故选A。
2.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采取的提高就业率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兴办公共工程
C.使工人有权成立工会
D.帮助农民减少粮食产量
【答案】B
【解析】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实行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解决了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吸纳了大量失业者,提高了就业率,B符合题意;ACD项不是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措施,排除。故选择B。
3.罗斯福说:“我们正在努力奋斗,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据此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改善人民生活
B.消除经济危机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从罗斯福的话“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可以看出他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D符合题意;A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C是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排除。故选D。
4.希特勒上台后,陆军扩建计划包括建立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支装甲部队和1个轻装师;日本广田内阁上台后,陆军提出了年内增建41个师团、142个航空中队的计划。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的上述行为
A.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B.主要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
C.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D.标志轴心国集团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希特勒上台后,陆军扩建计划包括建立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支装甲部队和1个轻装师;日本广田内阁上台后,陆军提出了年内增建41个师团、142个航空中队的计划”可知,材料反映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故A项不符合题意;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扩军备战是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故B项说法错误;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有学者称19世纪某一国家“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这一国家最有可能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德国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点,与题干材料相吻合。“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化力量”表明德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东方帝国专制独裁”表明其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D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如图反映了哪国的历史进程?(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775--1783”,“1861--1865”,“1929--193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5--1783”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1929--1933”从美国开始经济大危机,随后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7.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④英国“光荣革命”
A.④①③②
B.④②③①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是184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是1868年;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时间是1933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时间是1688年,所以上述历史事件的顺序是④①②③,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8.著名学者钱满素评价罗斯福新政时讲到:“罗斯福新政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主义政策,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救治了经济危机,挽救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制度,同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先河。A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革。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总统行政权突破立法权、司法权的限制。C错误;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与改变自由主义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A。
9.纵观不同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程,都不难发现一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的身影。下列重要历史人物、国家和事件不相匹配的是(

A.列宁
——
俄国——十月革命
B.扎格鲁尔——埃及——华夫脱运动
C.孙中山——中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丘吉尔——美国——新政
【答案】D
【解析】丘吉尔是英国首相;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实施了新政。
ABC三项重要历史人物、国家和事件都相匹配,不符合题意;
D项丘吉尔——美国——新政不相匹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以下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可知,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②④正确;①③和题干材料不符。
C项②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法西斯主义”、是“社会主义异端”;一部分资本家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出现他们这种论调主要是因为(

A.罗斯福作风强硬,一意孤行,站在维护民众利益的角度保障其权益
B.罗斯福新政限制工业规模,削减农业产量,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
C.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暂时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D.罗斯福新政完全放弃了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政府规定企业生产的规模、数量、工时和最低工资等,暂时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因此受到了资本家的诅咒。C正确;罗斯福新政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A错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生产过剩,因此“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不是资本家愤怒的原因。B错误;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计划经济的做法,但仍以市场调节为主,D错误。综上故选C。
12.有学者将两次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分为四个时期:①强制时期:联盟国家;②和解时期:国际联盟;③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④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下列历史事件,发生于上述第三个时期的是(

A.签署《九国公约》
B.希特勒上台
C.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德国突袭波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强制时期的时间是1920年到1924年,讲述了法国和它的盟国,战败中的德国,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和解时期的时间是1924年到1930年,
讲述了和平的基础,全盛时期的国际联盟,反战运
动。危机时期的时间是1930年到1933年,讲述了经济崩
溃,远东危机,裁军会议。德国的重新崛起的时间是1933年到1939年,讲述了纳粹革命,毁约,欧洲以外的世界和战争重新开始。因此第三个时期的时间是
1930年到1933年,结合所学可知,希特勒上台的时间是
1933年,符合第三个时期的特征,故B项正确;A项是1922年,C项、D项均是1939年,不符合材料中第三个时期的时间限定,排除。故选B。
13.20世纪20﹣30年代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展,以下的表述中,哪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

A.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B.纳粹党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
C.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核心
D.当时的主要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有德国、日本和意大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德国的社会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乘机大肆活动。他们根据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宣传,还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贏得广泛的支持。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纳粹党通过选举夺取了政权,而不是政变的方式夺取。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德国,德国工农业产值下降,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加剧德国的社会矛盾。故排除A选项;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故排除C选项;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法西斯政权。故排除D选项。故选B。
14.下表是1929—1933年德、日的经济情况简表,对此,德、日两国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A.实施罗斯福新政
B.建设工业化国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法西斯专政
【答案】D
【解析】分析数据图表可知,1929-1933年德国和日本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D正确;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A错误;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力建立工业化国家,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为了复苏苏俄经济的措施,C错误。综上故选D。
15.解说词:“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恐惧”源于(

A.巴黎和会的影响
B.各国分赃的不均
C.经济危机的打击
D.殖民扩张的停止
【答案】C
【解析】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社会动荡,故C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
它是一场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与材料不符,排除AB;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攫取超额利润,不可能停止殖民扩张,排除D。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6.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
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解析】(1)据材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实行粮食税。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国家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调整,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先例,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的发生。
(3)据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9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因此西方国家开始模仿苏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美、德、日的经济简况
材料二 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德国是欧洲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希特勒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在军部的推动下,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这次“瘟疫”从哪国首先爆发?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美、德、日摆脱经济危机的两种不同道路。
(3)回忆所学知识,说出日本所走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特点: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的危机。国家:美国。
(2)美国——道路: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道路: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1)第一问:依据《1929—1933年美、德、日的经济简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分析图表可知,美国、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都波及到其中,三者的工业生产下降都超过三分之一;对外贸易缩减超过一半,失业人数剧增。其中美国最为严重。概括可知,这次经济危机具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的突出特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爆发。
(2)根据“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可知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进行改革。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根据“希特勒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在军部的推动下,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可知,德国和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内专制独裁,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3)根据“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后,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挑起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课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罗斯福新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神话,其“新政”的“新”体现在(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对工业的调整
C.实行计划经济
D.推行工业国有化
2.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采取的提高就业率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兴办公共工程
C.使工人有权成立工会
D.帮助农民减少粮食产量
3.罗斯福说:“我们正在努力奋斗,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据此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改善人民生活
B.消除经济危机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希特勒上台后,陆军扩建计划包括建立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支装甲部队和1个轻装师;日本广田内阁上台后,陆军提出了年内增建41个师团、142个航空中队的计划。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的上述行为
A.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B.主要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
C.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D.标志轴心国集团形成
5.有学者称19世纪某一国家“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这一国家最有可能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6.如图反映了哪国的历史进程?(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7.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④英国“光荣革命”
A.④①③②
B.④②③①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8.著名学者钱满素评价罗斯福新政时讲到:“罗斯福新政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9.纵观不同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程,都不难发现一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的身影。下列重要历史人物、国家和事件不相匹配的是(

A.列宁
——
俄国——十月革命
B.扎格鲁尔——埃及——华夫脱运动
C.孙中山——中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丘吉尔——美国——新政
10.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以下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1.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法西斯主义”、是“社会主义异端”;一部分资本家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出现他们这种论调主要是因为(

A.罗斯福作风强硬,一意孤行,站在维护民众利益的角度保障其权益
B.罗斯福新政限制工业规模,削减农业产量,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
C.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暂时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D.罗斯福新政完全放弃了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计划经济
12.有学者将两次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分为四个时期:①强制时期:联盟国家;②和解时期:国际联盟;③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④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下列历史事件,发生于上述第三个时期的是(

A.签署《九国公约》
B.希特勒上台
C.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德国突袭波兰
13.20世纪20﹣30年代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展,以下的表述中,哪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

A.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B.纳粹党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
C.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核心
D.当时的主要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有德国、日本和意大利
14.下表是1929—1933年德、日的经济情况简表,对此,德、日两国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A.实施罗斯福新政
B.建设工业化国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法西斯专政
15.解说词:“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恐惧”源于(

A.巴黎和会的影响
B.各国分赃的不均
C.经济危机的打击
D.殖民扩张的停止
二、非选择题
16.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
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美、德、日的经济简况
材料二 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德国是欧洲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希特勒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在军部的推动下,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这次“瘟疫”从哪国首先爆发?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美、德、日摆脱经济危机的两种不同道路。
(3)回忆所学知识,说出日本所走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