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抗日战争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中国抗日战争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课
中国抗日战争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2.1938年在抗日名将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是(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3.1937年冬,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给母亲写去-封信:“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娶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个中国人民的头……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据此推断
①抗日民族统战线已经正式建立②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③八路军和华北人民团结反抗侵略④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以吾民族历的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5.下列关于如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有误的是(

A.该事件发生在1941年6月5日
B.该事件发生在渝中区十八梯到两路口的隧道里
C.这是美帝国主义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
D.它时刻警醒着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6.年代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下面某同学制作的简单年代尺,年代尺上①②处可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星火燎原、1931年
B.出师北伐、1931年
C.星火燎原、1937年
D.出师北伐、1937年
7.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该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八国联军截杀北京
B.南京大屠杀
C.日本军队屠杀东北人民
D.甲午中日战争
8.“取消一切推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动……”,这一宜言的发表,表明(

A.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
B.国民革命运动进入低潮
C.已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9.小明看到了“××战役形势示意图”(如图)。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10.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它迁移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甲午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1.电影《八佰》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1937年10月底,谢晋元率领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上海四行仓库孤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以下关于影片所述战斗说法正确的是
A.佟麟阁、赵登禹在此次战斗中英勇就义
B.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举
C.这场战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士气
12.1945年8月,华夏大地一片欢腾,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下联是“南京重庆成都”,它巧妙地将三个地名组成一联,含义是庆祝失陷的南京重新成为国民政府首都。如果请你选一上联,最恰当的应该是(

A.中国不可战胜
B.中国抗战胜利
C.中国捷克日本
D.中国打败日寇
13.伦敦《泰晤士报》“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战役的影响是(

A.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4.1939年朱德《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下列史实与诗对应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土地革命战争
D.解放战争
15.“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近代历史上,青年学生一次次以行动表达爱国情怀。某位学生将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作了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发生
B.都是以北京作为运动的中心
C.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的
D.都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心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是在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一转变,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重大意义?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以史为鉴,请说说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年代尺
材料二
抗日战争简表
消灭日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按1937年比值折算)
150多万人
3500多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20世纪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成为新的世界秩序的受益者。一战中国主动参战,表明了其成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愿望,并恢复了部分国权;二战中国则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跃入中心地带,抓住了机遇,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其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王建朗《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
(1)依据年代尺,请写出相关字母中有“揭开序幕”之说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并说说分别揭开了什么序幕?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战后中国为“恢复部分国权”做了怎样的努力,其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课
中国抗日战争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26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口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37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11年。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①③,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2.1938年在抗日名将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是(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台儿庄战役在抗日名将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故A正确;武汉会战、淞沪会战没有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题目考查的是1938年,故排除D项。故选A。
3.1937年冬,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给母亲写去-封信:“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娶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个中国人民的头……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据此推断
①抗日民族统战线已经正式建立②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③八路军和华北人民团结反抗侵略④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冬,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给母亲写去--
封信:“日寇不仅要亡我.....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火种的边缘以及八路军和华北人民团结反抗侵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目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符合材料中的“1937年冬”,故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所以④错误,故含有④的B、C、D错误。综上答案A。
4.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以吾民族历的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答案】B
【解析】概括材料大意是中华民族每每遭遇劫难,都会激发民族精神,壮大民族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发。B正确;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即国民大革命时期。A错误;CD不属于民族觉醒的表现。CD错误。综上故选B。
5.下列关于如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有误的是(

A.该事件发生在1941年6月5日
B.该事件发生在渝中区十八梯到两路口的隧道里
C.这是美帝国主义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
D.它时刻警醒着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5日,日军重庆大轰炸中,重庆在渝中区十八梯到两路口的隧道里发生窒息惨案,因窒息而死的重庆市民堆满了大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不是美帝国主义,它时刻警醒着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C符合题意;ABD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C。
6.年代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下面某同学制作的简单年代尺,年代尺上①②处可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星火燎原、1931年
B.出师北伐、1931年
C.星火燎原、1937年
D.出师北伐、1937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年代尺上①处对应的是与“军旗升起”同样,都是发生在1927年的历史事件,“军旗升起”可知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人民军队的创建,发生在同一年的还有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②处对应的是抗日战争的开始时间,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故A符合题意;出师北伐的时间是1926年;1937年是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该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八国联军截杀北京
B.南京大屠杀
C.日本军队屠杀东北人民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南京大屠杀,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以上,故B项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是在20世纪初,不符合日记情景描述,故A项不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屠杀东北人民,不符合日记情景的描述,故C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日本进行旅顺大屠杀,不符合日记情景的描述,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取消一切推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动……”,这一宜言的发表,表明(

A.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
B.国民革命运动进入低潮
C.已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动”可知,国共两党进行了合作,把红军整编为了国民革命军。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故D正确;1928年,张学良改易旗帜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故A错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进入低潮,故排除B项;材料发生在1937年,西安事变是在1936年,故排除C项。故选D。
9.小明看到了“××战役形势示意图”(如图)。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A项符合题意;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B项不合题意;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进行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围困长春的敌人,攻占锦州,解放东北全境。C项不合题意;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以徐州为中心,在陈官庄、双堆集、碾庄这一区域进行了淮海战役,D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它迁移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甲午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东北大学迁徙主要和日本侵华步步紧逼有关,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1.电影《八佰》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1937年10月底,谢晋元率领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上海四行仓库孤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以下关于影片所述战斗说法正确的是
A.佟麟阁、赵登禹在此次战斗中英勇就义
B.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举
C.这场战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士气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10月底,谢晋元率领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上海四行仓库孤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可知,这是淞沪会战末期进行的战役。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故B正确;佟麟阁、赵登禹是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故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排除C项;第三次长沙会战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士气,故排除D项。故选B。
12.1945年8月,华夏大地一片欢腾,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下联是“南京重庆成都”,它巧妙地将三个地名组成一联,含义是庆祝失陷的南京重新成为国民政府首都。如果请你选一上联,最恰当的应该是(

A.中国不可战胜
B.中国抗战胜利
C.中国捷克日本
D.中国打败日寇
【答案】C
【解析】1945年8月,南京重新成为国民政府首都,可知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根据题干中的“三个地名”可知,中国战胜日本,BD与C相比,C项更恰当,因为“捷克”既是个国家的名字,又可以把它看成“大捷”胜利之意,故排除BD,C符合题意;中国在国际力量的主持下艰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排除A。故选C。
13.伦敦《泰晤士报》“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战役的影响是(

A.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联系所学知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3日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为保卫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选项正确;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台儿庄战役,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B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39年朱德《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下列史实与诗对应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土地革命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39年”“驱逐倭儿”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B选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A选项错误;土地革命战争发生在1927—1937年,C选项错误;解放战争发生在1946—1949年,D选项错误。
15.“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近代历史上,青年学生一次次以行动表达爱国情怀。某位学生将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作了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发生
B.都是以北京作为运动的中心
C.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的
D.都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心
【答案】C
【解析】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的1921年,因此五四运动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的。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的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是在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一转变,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重大意义?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以史为鉴,请说说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答案】(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西安事变。
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3)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解析】(1)据材料一“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和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日军侵略的态度上,蒋介石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导致蒋介石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
(2)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加强合作,国共两党持续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表现为合作——分裂(内战)——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年代尺
材料二
抗日战争简表
消灭日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按1937年比值折算)
150多万人
3500多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20世纪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成为新的世界秩序的受益者。一战中国主动参战,表明了其成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愿望,并恢复了部分国权;二战中国则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跃入中心地带,抓住了机遇,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其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王建朗《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
(1)依据年代尺,请写出相关字母中有“揭开序幕”之说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并说说分别揭开了什么序幕?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战后中国为“恢复部分国权”做了怎样的努力,其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答案】(1)A: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2)一战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收回在一战中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等多项正当要求;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当要求被拒绝,国内掀起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3)中国从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的弱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1)紧扣“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年代尺”中的时间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AC分别反映的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和平符合“揭开序幕”的题意,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2)根据材料“一战中国主动参战,表明了其成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愿望,并恢复了部分国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恢复部分国权,中国在一战参战并成为战胜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提出了废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大战中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等正当要求。在外交失败后,国内掀起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最终取得胜利,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3)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的弱国;关键材料三中的“……二战中国则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跃入中心地带……并在其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可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