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两种命运的决战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两种命运的决战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建党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
A.新的领导核心
B.新的革命道路
C.新的斗争方式
D.新的指导思想
2.百年征程,多次转折。以下转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B.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D.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1.B
2.C
【解析】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革命开始有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斗争方式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ACD排除;新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形成,B符合题意。故选择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C符合题意;AB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D排除。故选择C。
3.“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②正确;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③正确;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正确;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是关于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才是强调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①排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4.蒋介石电:“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持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据史实指出,“共同商讨”的结果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C.形成了国民革命统战线
D.签订了“双十协定”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文。重庆谈判的结果是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故D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国民党内战工作准备就绪,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排除B;1924年国民党一大形成了国民革命统战线,排除C。故选D。
5.比较法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学习方法。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危急时刻,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事关民族安危,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是战是和,事关国家民族命运。①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事变的解决,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体现了积极努力的一面,②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两党还没有正式展开合作。重庆谈判签订饿了“双十协定”,两者没有相似之处,③排除;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重庆谈判是在抗战胜利后,故也没有相似之处,④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6.下列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台儿庄保卫战
②飞夺泸定桥
③百团大战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②
D.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台儿庄保卫战役的时间是1938年;②飞夺沪定桥是在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③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是1947年。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故A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7.关于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下列事实对应正确的是
①西安事变----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由李宗仁领导
③攻打中原解放区----蒋介石违背协定,国共内战爆发
④三大战役----属战略决战,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排除①;李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胜利,②正确;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协定,攻打中原解放区,国共内战爆发,③正确;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渡江战役,排除④。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8.小林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中,查阅到一些民主人士对毛泽东的称赞:“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些民主人士称赞毛泽东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B.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签订了《双十协定》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毛泽东”“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几个重要信息可知这个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故C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排除C;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民主党派无关,排除B;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故选C。
9.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初的平津战役,和平解放了北平,避免了战争对北京文物的损坏故。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请你选出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八七会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B.遵义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了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D.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故D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一大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故A错误;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故C错误。故答案为D。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回答小题。
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下列史实能体现的是(

①1911年北京学生高呼“还我青岛”,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②1915年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中华民族觉醒做出巨大贡献。
③1921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④1927年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实现的使命为(

A.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实现了民族觉醒
D.实现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答案】11.D
12.B
【解析】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北京学生高呼“还我青岛”,①错误,AC排除;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孙中山先生合作,③错误,B排除;②④均符合史实,D正确。故选D。
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B正确;当时祖国尚未实现统一,A排除;C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排除;D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故选B。
13.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是指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出自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发生于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①,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4.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离—合—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解放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把台湾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第二次同祖国分离,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朝,和题干中“近代以来”这一时间不符,排除②。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5.以下表格所示现象推动(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担架(副)
小车(辆)
大车(辆)
牲畜(头)
粮食(万斤)
107700
430900
389820
1036300
95000
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框表信息“担架”“小车”“大车”“牲畜”“粮食”的数量可知,图片数据表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中共中央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等,B符合题意;ACD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二、非选择题
16.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运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禁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二: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简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伟大之处。
【答案】(1)缘由: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列强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爱国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简述: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各界人士纷纷支援,从而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2)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资源,促进解放军兵力由弱变强,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变革成功的基础。
【解析】(1)缘由:由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可知,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山东主权交由五国商量处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爱国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简述: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相关知识可知,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各界人士纷纷支援,从而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2)由材料二“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准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可知,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资源。由材料图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兵力变化示意图”中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数量的变化情况可知,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综合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变革成功的基础。
17.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材料一:(1919年)从6月3日起,北京学生重新走上街头演讲。演讲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余人;第二天,又有700余人被捕;第三天,2000余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进一步举行抗议行动。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国学生走上街头的影响。
材料二:(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高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到新华门向北平当局请愿。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结合材料二,分析爱国学生向政府请愿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1947年5月,在南京,五千余名学生冲破宪警阻拦,呼喊“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10
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广大学生越来越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上,因而不再提“反内战”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3)学生5月份还主张“反内战”到10月份不再“反内战”,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答案】(1)学生运动影响工人阶级走上街头,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做出了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决定。
(2)日本侵华,蒋介石下令攘外必先安内。
(3)因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乱局面,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到来,即使解放战争已经打响,依然号召“反内战”。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人民不奢望国民党政府停止战争,而是希望解放军赢得战争。所以不再提“反内战”。
【解析】(1)根据材料一“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余人;第二天,又有700余人被捕;第三天,2000余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运动影响工人阶级走上街头,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做出了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决定。
(2)根据材料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学生向政府请愿的历史背景是日本侵华,蒋介石下令攘外必先安内。
(3)根据材料“1947年5月,在南京,五千余名学生冲破宪警阻拦,呼喊‘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乱局面,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到来,即使解放战争已经打响,依然号召“反内战”。根据“10
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广大学生越来越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上,因而不再提‘反内战’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人民不奢望国民党政府停止战争,而是希望解放军赢得战争。所以不再提“反内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建党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
A.新的领导核心
B.新的革命道路
C.新的斗争方式
D.新的指导思想
2.百年征程,多次转折。以下转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B.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D.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蒋介石电:“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持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据史实指出,“共同商讨”的结果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C.形成了国民革命统战线
D.签订了“双十协定”
5.比较法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学习方法。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6.下列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台儿庄保卫战
②飞夺泸定桥
③百团大战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②
D.②③①④
7.关于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下列事实对应正确的是
①西安事变----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由李宗仁领导
③攻打中原解放区----蒋介石违背协定,国共内战爆发
④三大战役----属战略决战,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小林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中,查阅到一些民主人士对毛泽东的称赞:“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些民主人士称赞毛泽东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B.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签订了《双十协定》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9.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请你选出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八七会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B.遵义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了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D.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回答小题。
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下列史实能体现的是(

①1911年北京学生高呼“还我青岛”,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②1915年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中华民族觉醒做出巨大贡献。
③1921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④1927年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实现的使命为(

A.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实现了民族觉醒
D.实现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13.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
14.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离—合—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解放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以下表格所示现象推动(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担架(副)
小车(辆)
大车(辆)
牲畜(头)
粮食(万斤)
107700
430900
389820
1036300
95000
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运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禁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二: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简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伟大之处。
17.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材料一:(1919年)从6月3日起,北京学生重新走上街头演讲。演讲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余人;第二天,又有700余人被捕;第三天,2000余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进一步举行抗议行动。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国学生走上街头的影响。
材料二:(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高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到新华门向北平当局请愿。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结合材料二,分析爱国学生向政府请愿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1947年5月,在南京,五千余名学生冲破宪警阻拦,呼喊“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10
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广大学生越来越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上,因而不再提“反内战”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3)学生5月份还主张“反内战”到10月份不再“反内战”,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