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三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BC项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排除。故选择A。
2.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1985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政治改革,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探索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A;赫鲁晓夫的改革从1953年到1964年,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排除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排除C。故选D。
3.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这种看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盟成立
C.科索沃战争爆发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个非亚欧大陆国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指的就是美国,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称霸世界。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直接原因,排除。故选择A。
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知,“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说明了在苏联实行所谓的“民主”与“私有”是完全行不通的,结合课本所学,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实行经济改革,承认私有化,但是没有取得成效,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移到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结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加剧了苏联的混乱,因此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项符合题意;ABC也是苏联解题的原因,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5.下列各项中,最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历史特点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东欧国家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改革,但失败了,所以其历史特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D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在题中没有体现,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6.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A.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理想到现实、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C.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①处发生的有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事件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也因此空想变成科学;②处应该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变成现实;由此推测,③处应填写“一国到多国”,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本题选C。
7.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水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列宁新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据“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判断,他评论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题干评说的内容,A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评说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旧时代的泥淖”主要指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即“不能自拔”,故A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的改革时期,俄国农业水平并不落后,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没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并不是为了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没有从根本上上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改革没有成功。
9.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是(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匈牙利
D.罗马利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改革成效最显著,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基础,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10.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权力,而不是使权力更加集中,故①说法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②说法正确;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③说法正确;苏联解体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失败,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④说法错误;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11.近日,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乌克兰瞬间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与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独立直接相关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苏联解体
C.古巴导弹危机解
D.欧盟成立
【答案】B
【解析】1991年,斯大林模式造成的经济问题,改革造成的政治问题,加之外部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表现为乌克兰等各加盟脱离苏联独立,故B符合题意;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时苏联尚未成立,排除A;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排除C;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此时苏联解体早已解体,排除D。故选B。
1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问彻底倒塌了。”材料中“红色帝国倒塌”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马乔夫的改革
B.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
C.八一九事件
D.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A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B项
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只是苏联解体的间接原因,C项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苏联解体的因素;D项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斯大林模式。所以答案选D。
1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总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这种“僵化”体制是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后来日益僵化。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这一“僵化”体制的弊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先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没有彻底改变该模式,但是开苏联改革之先河,故C项符合题意;列宁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前,故A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后,故B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苏联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对苏联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但是都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弊端,知识对其小修小补,最终导致改革失败。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停止推行,A错误;新经济政策随着斯大林上台逐渐停止推行。B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用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C与事实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D。
15.苏联的解体,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苏联解体,意味着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动
C.美国确立了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动荡不安的局势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可知,苏联解体,意味着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故选B项;苏联解体直接后果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排除A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单极世界”是美国的梦想,并未实现,排除C项;苏联解体后,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排除D项。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答案】(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解析】(1)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出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农业方面。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的改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的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17.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切富农甚至借机拿起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踉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大国崛起》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苏联共存在了多久?
【答案】
(1)列宁;俄国十月革命。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苏联解体;69年。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列宁。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依据材料二的“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依据材料三的“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可知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苏联解体。1922年苏联建立,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共存在了69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三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这种看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盟成立
C.科索沃战争爆发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5.下列各项中,最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历史特点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6.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A.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理想到现实、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C.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
7.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水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列宁新经济政策
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9.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是(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匈牙利
D.罗马利亚
10.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近日,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乌克兰瞬间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与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独立直接相关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苏联解体
C.古巴导弹危机解
D.欧盟成立
1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问彻底倒塌了。”材料中“红色帝国倒塌”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马乔夫的改革
B.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
C.八一九事件
D.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1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总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苏联模式的弊端
15.苏联的解体,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苏联解体,意味着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动
C.美国确立了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动荡不安的局势完全消失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17.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切富农甚至借机拿起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踉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大国崛起》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苏联共存在了多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