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三课改革开放的起步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A.?农业合作社???????????????????B.?农业集体化???????????????????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A项农业合作社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题意;B项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不符合题意;C项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体现题干主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2.“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句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行土地改革??????????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答案】C【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以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ABD三项都不是题干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不符合题意;C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题干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A.?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B【解析】“中国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国诞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伟大转折”是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ACD三项和“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分别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4.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有(????)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解析】根据所学,1950--1952年土地改革后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所以③不是两者的共同之处。B项①②④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的共同之处及学生对相关相似知识点比较区分。掌握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解题的关键。5.某地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座城市是(??)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答案】A【解析】【解析】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A项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经济特区,要求识记基础史实。6.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提出中国梦的总方针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符合史实;?B.提出中国梦的总方针,不符合题意;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符合题意;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7.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8.如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最快时期的推动因素是()??A.?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D.?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题目给出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显示从1978年至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高,特别是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更为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改变计划经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增长最快时期的推动因素,符合题意;BC两项仅仅提到农业和对外开放的变革,不全面,不符合题意;D项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9.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一个“体制”指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D.?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答案】B【解析】【解析】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缺少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两者结合一起,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故选项B符合题意;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不符合题意;D.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10.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不包括()???????????A.?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城市,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ABC三项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相关史实。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理解并识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相关史实。11.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答案】D【解析】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致拥护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以改革紆放为注旋律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为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加快改革紆放步伐,国产党于1992年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2.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提出是在()???????????A.?1992年中共十四大???????B.?1997年中共十五大???????C.?2002年中共十六大???????D.?2007年中共十七大【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上确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这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理解和识记会议召开的时间、主题、内容才是解题的关键。13.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20多年来,从国家、企业到个人,从生产、流通到生活,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彰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不到2.7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这主要得益于我国()???????????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实施【答案】B【解析】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符合题意;?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发展趋势更加强劲,故选项B符合题意;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不符合题意;D.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实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即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来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1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A.?政企职责不分?????B.?分配制度“大锅饭”?????C.?企业没有自主权?????D.?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答案】D【解析】【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因此:?D符合题意;ABC是计划经济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市场经济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企业先后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下列史实与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有直接关联的是()???????????A.?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A.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不符合题意;?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不符合题意;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之后,我国经济迎来又一次发展高潮,故选项C符合题意;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即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中的时间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二、非选择题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建国初期,农民在分地之前,丈量地主的土地。图二:“农民积极报名参加“生产合作社。”料二:农民的“忧”和“喜”,见证了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变迁。“忧”:“一进食堂门儿,稀粥两大盆儿;远看起浪头,近看照进人儿。”——1960年顺口溜“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1)材料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图一到图二的做法在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2)农民的“忧”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你认为“忧”出现有哪些原因?(3)农民的“喜”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这一政策为什么能解“忧”?【答案】(1)图一:1950-1952年土地改革图二: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农民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2)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解析】(1)图一“建国初期,农民在分地之前,丈量地主的土地”反映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图二“农民积极报名参加‘生产合作社’”反映的是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2)根据材料二中的“食堂门儿”“1960年”等信息可知,农民的“忧”与当时实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3)结合所学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民创造出“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展。故答案为:(1)图一:1950-1952年土地改革;图二: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农民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2)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17.共产党人一直在逐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育的病人一中国起死回生。材料二: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情况项目1978年2001年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6459593382712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87421325974材料三: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习近平(1)1949年我国实现了哪一梦想?如何理解该梦想的实现“使一位病入膏育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2)材料二中,为什么把数据变化的起始时间定位于1978年?(3)请运用两例史实说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答案】(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因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3)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一五计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新中国的成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答案为:(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因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3)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一五计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三课改革开放的起步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A.?农业合作社???????????????????B.?农业集体化???????????????????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句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行土地改革??????????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A.?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有(????)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某地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座城市是(??)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6.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提出中国梦的总方针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如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最快时期的推动因素是()??A.?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D.?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9.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一个“体制”指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D.?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10.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不包括()???????????A.?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12.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提出是在()???????????A.?1992年中共十四大???????B.?1997年中共十五大???????C.?2002年中共十六大???????D.?2007年中共十七大13.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20多年来,从国家、企业到个人,从生产、流通到生活,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彰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不到2.7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这主要得益于我国()???????????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实施1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A.?政企职责不分?????B.?分配制度“大锅饭”?????C.?企业没有自主权?????D.?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15.“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企业先后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下列史实与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有直接关联的是()???????????A.?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二、非选择题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建国初期,农民在分地之前,丈量地主的土地。图二:“农民积极报名参加“生产合作社。”料二:农民的“忧”和“喜”,见证了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变迁。“忧”:“一进食堂门儿,稀粥两大盆儿;远看起浪头,近看照进人儿。”——1960年顺口溜“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1)材料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图一到图二的做法在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2)农民的“忧”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你认为“忧”出现有哪些原因?(3)农民的“喜”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这一政策为什么能解“忧”?17.共产党人一直在逐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育的病人一中国起死回生。材料二: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情况项目1978年2001年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6459593382712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87421325974材料三: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习近平(1)1949年我国实现了哪一梦想?如何理解该梦想的实现“使一位病入膏育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2)材料二中,为什么把数据变化的起始时间定位于1978年?(3)请运用两例史实说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过关测试(原卷版).doc 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过关测试(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