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过关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
第二课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是
①绿色发展
②经济发展
③开放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行为我们倡导的是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向河道中排放大量工业污水
C.生活中大量使用洗涤剂
D.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
日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5~2016年度调水顺利结束,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8座大中城市,4000多万居民喝上了长江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3.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反映出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A.地区分布不均衡
B.季节分布不均衡
C.年际变化大
D.总量大,人均少
4.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是华北平原
B.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调水起点是丹江口水库
C.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D.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5.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利比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但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读利比亚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下关于利比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国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B.全境均为热带沙漠气候
C.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
D.利比亚的西部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7.对利比亚调水工程的解读,正确的是
A.调水方向应该由北向南
B.调水水源为淡化的海水
C.调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在冬季
D.调水方式应以地下暗渠为主
8.如下图所示信息能体现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之一的是(

A.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我国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C.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是夏秋多、冬春少
D.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
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经济效益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寻求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该林场的举措体现了(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法律意识增强
C.资源人均意识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
10.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反而更高。这说明(

A.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
B.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
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棵树也不能砍
D.其他林场都应全部模仿这个林场的做法
11.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的原因有(

①自然资源种类少,数量有限
②人均占有量很少,且人口仍在增长
③许多资源利用、管理不当,破坏、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均占有量多,但破坏、浪费严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以消失3亿亩耕地为代价,我国占世界耕地面积的不足十分之一,但要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仅有的耕地里大部分地区土壤已经被汞、铅、砷等重金属所污染。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繁多②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③我国水土流失现象严重④我国资源利用不合理加剧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3.近几年中国先后出台了60余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坚决向污染宣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具备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

①我国把环保工作放在经济发展首位
②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③我国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④对环境的保护要纳入法制的轨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中国展现大国担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此次气候雄心峰会针对全球气候问题力促各国节能减排,下列措施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大量使用煤炭发电,提高经济效益
C.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完善产业结构
D.提倡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15.习近平在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下列既属于可再生资源又是清洁能源的是(

A.石油
B.太阳能
C.天然气
D.煤炭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缓解了京津冀豫的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现象,让沿线约6000万人喝上了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
材料二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各地按照新环保法处罚违法企业,如宁波查处某偷排污水企业,该企业主被行政拘留;北京丰台区环保局针对一食品企业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开出了北京市有史以来单笔最大罚单,罚款额达390万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存在哪些水资源问题?
(2)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哪一项措施?分析该工程能够建成的原因
(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治国方略?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同学通过网上学习绘制的思维导图
材料二:
材料三:“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环境署主导的全球活动,每年6月5日举行。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应对空气污染,主场活动将在浙江杭州举行。
(相关链接)


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全面消除污水直排现象;


PM2.5浓度年均值低于35ug/m3;灰霾天气出现频率下降60%左右。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C、D、E、F对应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人类面临哪一环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无论是在环境问题、还是在疫情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独自应对。启迪国际社会应如何正确应对?
(3)结合相关链接,说说政府和市民该以怎样的行动来助力世界环境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
第二课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
1.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是
①绿色发展
②经济发展
③开放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理念。①④:题文中强调的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故①④观点正确,符合题意;②: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故②观点不合题意;③: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内容,故③观点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2.下列行为我们倡导的是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向河道中排放大量工业污水
C.生活中大量使用洗涤剂
D.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
【答案】D
【解析】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是保护水资源的做法,D项正确;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向河道中大量排放工业污水、
生活中大量使用洗涤剂会污染水资源,不是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
日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5~2016年度调水顺利结束,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8座大中城市,4000多万居民喝上了长江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3.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反映出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A.地区分布不均衡
B.季节分布不均衡
C.年际变化大
D.总量大,人均少
4.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是华北平原
B.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调水起点是丹江口水库
C.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D.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答案】3.A
4.C
【解析】3.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匀,正在修建的跨世纪工程是南水北调,该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A项正确;BCD项在南水北调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与中线方案相比,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这里可以利用已有的河道及天然湖泊,节省了大量的工程量,输水路线并不短,沿线人口多,地势是南低北高,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C项符合题意,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是从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取水,经河南省、河北省最后到达北京、天津,沟通了长江流域和京津唐地区,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排除ABD项。故选C。
5.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答案】C
【解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C项正确;土地资源类型多,排除A项;难利用土地比重大,排除B项;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排除D项。故选C。
利比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但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读利比亚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下关于利比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国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B.全境均为热带沙漠气候
C.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
D.利比亚的西部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7.对利比亚调水工程的解读,正确的是
A.调水方向应该由北向南
B.调水水源为淡化的海水
C.调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在冬季
D.调水方式应以地下暗渠为主
【答案】6.C
7.C
【解析】6.根据题干图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比亚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所以C符合题意;利比亚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图示范围主要位于30°N以南地区,所以A不符合题意;利比亚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沿海有小面积的地中海气候,所以B不符合题意;利比亚的东部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所以D不符合题意。
7.根据题干图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比亚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调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所以C符合题意;利比亚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有着丰富的地下水,所以调水方向应当是从南向北,所以A不符合题意;利比亚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有着丰富的地下水,水源为地下水,所以B不符合题意;利比亚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调水最大的季节是冬季,因为蒸发量小,调水方式是通过管道进行输送而不是地下暗渠,所以D不符合题意。
8.如下图所示信息能体现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之一的是(

A.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我国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C.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是夏秋多、冬春少
D.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
【答案】C
【解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据长江和黄河的径流量的逐月变化图可得: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C符合题意;ABD在图中信息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经济效益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寻求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该林场的举措体现了(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法律意识增强
C.资源人均意识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
10.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反而更高。这说明(

A.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
B.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
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棵树也不能砍
D.其他林场都应全部模仿这个林场的做法
【答案】9.A
10.B
【解析】9.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战略。ABCD: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寻求发展,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体现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A说法都正确;BCD与题干无关,应排除;故本题选A。
10.本题考查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B: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反而更高,表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B说法正确;AC:说法不符合实际,应排除;D:全部模仿的说法太绝对,应排除;故本题选B。
11.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的原因有(

①自然资源种类少,数量有限
②人均占有量很少,且人口仍在增长
③许多资源利用、管理不当,破坏、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均占有量多,但破坏、浪费严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总量大、配套程度较高的资源大国之一,但由于人口众多且不断增长,人均占有量很少,从这方面看,中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同时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生产中存在管理不当,破坏、浪费现象,所以②③正确,故选B;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少,人均占有量多,说法错误,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12.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以消失3亿亩耕地为代价,我国占世界耕地面积的不足十分之一,但要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仅有的耕地里大部分地区土壤已经被汞、铅、砷等重金属所污染。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繁多②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③我国水土流失现象严重④我国资源利用不合理加剧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受破坏现象严重,
加剧资源短缺,
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资源总量大,及水土流失现象,所以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点睛】本题考查对我国资源现状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3.近几年中国先后出台了60余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坚决向污染宣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具备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

①我国把环保工作放在经济发展首位
②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③我国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④对环境的保护要纳入法制的轨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④:根据材料给出中国先后制定了60余部法律法规,说明我国对环境的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说明我国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说明我国把环保工作放在经济发展首位,①③④说法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中国展现大国担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此次气候雄心峰会针对全球气候问题力促各国节能减排,下列措施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大量使用煤炭发电,提高经济效益
C.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完善产业结构
D.提倡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15.习近平在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下列既属于可再生资源又是清洁能源的是(

A.石油
B.太阳能
C.天然气
D.煤炭
【答案】14.B
15.B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节能环保的认识和理解。
B:我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故B说法错误;
ACD:这都是我国节能环保的具体体现,故ACD说法正确;
本题逆向选择,故本题选B。
15、本题考查对能源的认识和理解。
B:太阳能既属于可再生能源又属于清洁能源,故B说法正确;
ACD:清洁能源指的是氢能源、液化石油气,以及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ACD不属于可才生能源,故A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缓解了京津冀豫的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现象,让沿线约6000万人喝上了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
材料二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各地按照新环保法处罚违法企业,如宁波查处某偷排污水企业,该企业主被行政拘留;北京丰台区环保局针对一食品企业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开出了北京市有史以来单笔最大罚单,罚款额达390万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存在哪些水资源问题?
(2)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哪一项措施?分析该工程能够建成的原因
(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治国方略?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污染;水资源局部短缺。
(2)跨区域调配。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沿线人民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等。
(3)依法治国。环保法的修订和实施,体现了有法可依的要求;宁波、北京环保部门依据相关法律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体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两家违法企业都受到处罚体现了违法必究的要求
【解析】本题涉及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依法治国等多个知识点。
第(1)问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反映了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材料二新《环保法》实施反映了水污染的问题。
第(2)问前半题很简单,是跨区域调配措施,后半题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建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科技的进步等等。
第(3)问前半题是问治国方略,那么就只有依法治国。后半题要注意概括材料,并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一一对应分析,比如环保法的修订和实施,体现了有法可依的要求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同学通过网上学习绘制的思维导图
材料二:
材料三:“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环境署主导的全球活动,每年6月5日举行。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应对空气污染,主场活动将在浙江杭州举行。
(相关链接)


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全面消除污水直排现象;


PM2.5浓度年均值低于35ug/m3;灰霾天气出现频率下降60%左右。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C、D、E、F对应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人类面临哪一环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无论是在环境问题、还是在疫情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独自应对。启迪国际社会应如何正确应对?
(3)结合相关链接,说说政府和市民该以怎样的行动来助力世界环境日。
【答案】
(1)A两极格局;B一超独霸;C世界多极化;D经济全球化;E发展;F和平。
(2)生态环境问题;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或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3)政府: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执法
市民:积极宣传,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门,标志着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为了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在美国的操纵下,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争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一超独霸,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材料二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当前,面对众多的全球挑战性问题,各国应同心维护世界和平,着力推进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政府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执法。作为市民应该去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宣传,植树造林,不乱扔垃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