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
②协约国为正义方
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
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以下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个军事集团
②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③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战转折点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A.宰割中国
B.削弱英国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了局面。下面不属于“三人会议”的人是(

A.克里孟梭
B.罗伯斯庇尔
C.威尔逊
D.劳合·乔治
5.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新秩序”(

A.没有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秩序
B.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
D.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6.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是因为它是(

A.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7.
在学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后,有位同学奇思妙想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国人却垂头丧气,与此漫画反映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巴黎和会
8.
下图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份和约。以下条文中,体现该会议分赃性质的一项是(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0.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下列旗帜的变化反映的是(

A.中国领土的变化
B.民族观念的变化
C.文化观念的变化
D.国家观念的变化
12.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从而引发了(

A.黄花岗起义
B.实业救国的热潮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13.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C.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报纸上刊登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消息
14.1907年至1911年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用新式戏剧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东亚风云》等剧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这里的“政治情绪”主要是指(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马克思主义
15.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活动是
A.上书清政府,反对立宪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16.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是
A.君主立宪
B.武装斗争
C.三民主义
D.变法革新
1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如图是其曲折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18.上海是一座历史名城,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20.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A.在电话局任职
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21.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22.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

A.平等观念
B.科学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
23.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24.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A.清朝统治的腐败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25.“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这场"革命”(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位同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探讨:
甲:一战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或许不会爆发。
乙:一战前德国人认为自己是欧洲最勤劳、最诚挚、最有教养的民族。俄国代表反动,英国代表自私和背信弃义,法国代表堕落,只有德国代表进步。德国文化将照耀全球,战后不会再有其他文化了。这种思想是加速战争的爆发重要原因。
丙: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材料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关系示意图
(1)材料一中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丙同学观点的合理性。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考虑……”
材料二
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白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1)李鸿章说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哪一事件?
(2)这一事件对中国有哪些积极作用?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代表了哪两个派别?
(4)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8.(12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在学习了“辛亥革命”内容后,某校学生开展了“历史伟人孙中山”的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
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完备的意思),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孙中山全集》
(1)为将革命党拧成一股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2)材料二中这场意外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将中国扳到了哪一个轨道上?
(3)材料三中“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
②协约国为正义方
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
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一战中凡尔登战役惨烈,被称为“绞肉机”。一战后召开了处理战败国的巴黎和会,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①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所以②错误。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2.以下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个军事集团
②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③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战转折点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②正确;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③正确。因此B正确;一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④错误。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A.宰割中国
B.削弱英国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国
【答案】A
【解析】《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宰割中国,因为《凡尔赛和约》将一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地位。故A符合题意;而两个条约并没有削弱英国,也没有瓜分德国,但是《凡尔赛和约》有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九国公约》有限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排除B、C和D。故选A。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了局面。下面不属于“三人会议”的人是(

A.克里孟梭
B.罗伯斯庇尔
C.威尔逊
D.劳合·乔治
【答案】B
【解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的总统威尔逊操纵,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物,不属于“三人会议”的一员,故选B。
5.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新秩序”(

A.没有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秩序
B.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
D.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D正确;一战后俄国通过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德国受制,一战前的世界秩序被打破。A错误;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反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错误;巴黎和会确定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势力范围。C错误。综上故选D。
6.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是因为它是(

A.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亲自领导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战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即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因此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是因为它是十月革命的发生地,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圣彼得堡,即彼得格勒被称为“革命的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十月革命的发生地,而不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彼得格勒被称之为“革命的城市”,而不是因为俄罗斯的政治中心,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彼得格勒被称之为“革命的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十月革命的发生地,与是否俄罗斯经济中心无关,C项错误。
7.
在学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后,有位同学奇思妙想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国人却垂头丧气,与此漫画反映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巴黎和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德国遭到了严厉制裁。在山东问题上,列强决定把山东转让给日本,因此日本得意而德国沮丧。D正确;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被打破,利益受损,与题不符。A错误;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与题不符。B错误;雅尔塔会议决定三国将共同击败德国,迫使它无条件投降;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与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D。
8.
下图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份和约。以下条文中,体现该会议分赃性质的一项是(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答案】D
【解析】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根本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主要大国都希望在此次会议上分得更多的殖民地,因此对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属于经济领域的成就,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属于思想领域,故C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可知,“国体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错误,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描述错误。故选A。
11.下列旗帜的变化反映的是(

A.中国领土的变化
B.民族观念的变化
C.文化观念的变化
D.国家观念的变化
【答案】B
【解析】从国旗的变迁上能看出中国政体和国家性质的变化,湖北军政府的十八星旗,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体现五族共和的思想,二者旗帜的转变说明是民族观念的变化,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领土并没有变化,排除A;文化观念和国家观念与材料中旗帜变化的信息不符合,排除C和D。故选B。
12.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从而引发了(

A.黄花岗起义
B.实业救国的热潮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故C正确;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的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故排除D。故选C。
13.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C.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报纸上刊登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消息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排除。故选B。
14.1907年至1911年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用新式戏剧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东亚风云》等剧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这里的“政治情绪”主要是指(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7年到1911年之间,革命形势高涨,最终促成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故C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洋务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故B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活动是
A.上书清政府,反对立宪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28岁那年,即1894年。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故B符合题意;A项是在1906年之后;C项是在1905年提出来;D项是1911年武昌起义。排除A、C和D。故选B。
16.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是
A.君主立宪
B.武装斗争
C.三民主义
D.变法革新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C正确;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来救中国,AD错误;武装斗争是斗争手段和途径,不是救国救民的道路。B错误。综上故选C。
1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如图是其曲折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日本侵华战争,民族工业萎缩,解放战争,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制民族工业的因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减少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18.上海是一座历史名城,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庆内军械所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②错误,BCD排除;①③④均属于近代中国发生于上海的事件,A符合题意。故选A。
19.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D符合题意;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因此A不合题意;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不合题意;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C不合题意。综上故选D。
20.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A.在电话局任职
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答案】C
【解析】依据“生于1850年,60岁去世”可知小说主人公生活的时间是1850——1910年。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发生在辛亥革命(1911年开始)后,故C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电话局清末已出现,申报创刊于1872年,京张铁路开通1909年。故ABD他的经历中可能有。故选C。
21.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
故B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时期不符合,排除A;C和D晚于20世纪初期,排除B和C。故选B。
22.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

A.平等观念
B.科学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将等级森严的称谓改为平等的称谓,这些规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平等观念,故排除D,A符合题意;材料中无关崇尚科学和科学思维的观念,排除B;材料无关自由观念,排除C。故选A。
23.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是社会旧习俗,B符合题意;“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反映的是社会新习俗的易服,A排除;“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反映的是废止缠足等,C排除;“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反映的是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D排除。故选择B。
24.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A.清朝统治的腐败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17年山西某县的县长仍然存在旧官僚的行为,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有限,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统治在1912年就已经结束,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员的旧式行为,与新文化运动无关,C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发生时间是1919年,D选项排除。
25.“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这场"革命”(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材料“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体现的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D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确立的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A选项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位同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探讨:
甲:一战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或许不会爆发。
乙:一战前德国人认为自己是欧洲最勤劳、最诚挚、最有教养的民族。俄国代表反动,英国代表自私和背信弃义,法国代表堕落,只有德国代表进步。德国文化将照耀全球,战后不会再有其他文化了。这种思想是加速战争的爆发重要原因。
丙: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材料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关系示意图
(1)材料一中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丙同学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
(1)甲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仅仅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乙: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这是极端民族主义该思想,使欧洲陷入战争的狂热中,推动了一战的爆发和扩大。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中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尖锐,其中英德矛盾最为突出(是最主要的矛盾)。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1)据所学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的导火线,因此甲同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乙同学的观点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该思想使欧洲陷入战争的狂热中,推动了一战的爆发和扩大(欧洲民众支持战争,促使一战范围和规模的扩大)。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存在着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三对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随着矛盾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考虑……”
材料二
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白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1)李鸿章说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哪一事件?
(2)这一事件对中国有哪些积极作用?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代表了哪两个派别?
(4)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案】(1)洋务运动
(2)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4)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
【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依据材料二“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白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可知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主张依靠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依据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可知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他们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4)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仿效英日等国,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仿效美法等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28.(12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在学习了“辛亥革命”内容后,某校学生开展了“历史伟人孙中山”的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
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完备的意思),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孙中山全集》
(1)为将革命党拧成一股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2)材料二中这场意外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将中国扳到了哪一个轨道上?
(3)材料三中“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组织上:成立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把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走资本主义共和道路。
(3)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解析】(1)依据材料一“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同认可与尊重。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意外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第二问:依据材料“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及所学知识可知,“另一个轨道”指的是通过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以农为经……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及所学知识可知,“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以变革旧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以避免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第二问:依据材料“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及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答案】(1)服饰变化,男子剪掉了辫子。
(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解析】(1)根据材料“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的信息可知,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服饰变化,还有男子剪掉了辫子。
(2)结合所学知识,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这一事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接受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