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法律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身边的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辨别身边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基本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必然受到法律制裁。【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环节】一、事例导入【多媒体呈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佩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主动出示健康码,并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健康负责。然而2021年1月9日,刘某某在阜新南站进站时,因拒不出示“辽事通健康通行码”及相关证件被地方防疫人员劝阻进入,刘某某对防疫人员进行辱骂、殴打。刘某某因阻碍执行职务、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5日,并处200元罚款处罚。教师点拨: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谁都不能置身事外。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激励,而不是谩骂、殴打防疫人员。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则,更离不开更严厉的行为规范——法律。违法无小事,违法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纪守法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二、探究新知(一)违法无小事活动1 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六条 擅自进入铁路防护网或者火车来临时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抢越铁路,影响行车安全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第一款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九十九条之一:“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问题:(1)从上述三部法律文献条文规定的内容来看,法律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规范?(2)三部法律文献条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三部法律文献的条文都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不违法。【多媒体呈现】结论1.法不可违的原因结论(1)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结论(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活动2 材料探究 交流分享【多媒体呈现】材料一 一家照相馆将某著名影星的照片用于虚假宣传,该影星将其诉至法院后,法院判决该照相馆停止使用其照片并赔礼道歉。材料二 一名旅客在乘坐动车时烟瘾难耐,躲进列车卫生间吸烟,造成列车降速。该旅客最终被公安机关处500元的罚款,并被铁路部门限乘180日。材料三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赖某某受贿、贪污、重婚一案,依法应当以受贿罪、贪污罪、重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问题:(1)上述三则案例中的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三则案例中的行为分别触犯了哪一类法律?根据所触犯的法律判断应分别属于什么行为。(3)从社会危害性来看,上述行为中哪个社会危害性最严重?哪些社会危害性相对轻微?要求:仔细阅读材料,认真分析案例,在小组内分享交流答案,达成共识后在班级分享。教师小结:上述三则案例中的主人公都缺乏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都做出了违反法律的事情,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都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三种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都产生了社会危害性,但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不同。某照相馆和吸烟旅客的违法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赖某某的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多媒体呈现】结论4.违法行为结论(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结论(2)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②根据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结论(3)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3 案例探究~想一想,说一说【多媒体呈现】案例一 八年级学生梁某,为了试探“有困难,找警察;有案件,请拨110”是否真实,多次用不同的公用电话拨打“110”,导致110次次紧急出动,次次扑空。案例二 一名网友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表了针对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的侮辱性文章,该地公安局及时调查取证并依法对其实行制裁。案例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宋某某出入某小区时,不按要求携带出入通行证被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劝阻,但宋某某执意前往。返回后,工作人员再次告知其疫情的严重性,提醒他少出门,一次多采购,在劝解的过程中,宋某某对工作人员进行殴打,造成恶劣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公安机关给予宋某某行政拘留七日的行政处罚。问题:(1)上述三则案例都触犯了什么法律?你身边的人做过类似的行为吗?(2)你知道这些行为都是哪一违法行为吗?(3)这些案例给你什么警示?要求:请三位同学朗读案例,思考问题并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小结:三个案例中的主人公都触犯了行政法律规范,都受到了行政处罚,承担了行政责任。现实生活中,谎报险情、辱骂他人等行为都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构成了行政违法。也许,有些人可能对自己违法感到莫名其妙;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是犯点小错,甚至有时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别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有些人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却浑然不知。【多媒体呈现】结论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活动4 探究分享~看一看,议一议【多媒体呈现】案例一 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作者将该出版社告上法庭。案例二 徐女士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导致高先生无法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拿到首付款。案例三 某小区居民肖某因拒不交纳物业管理费,拖欠多年费用被物业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问题:(1)上述三则案例都违反了哪一类法律?其行为都属于什么违法行为?(2)上述行为都产生了哪些危害及后果?要求:请三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分享。 教师小结:三则案例都触犯了民事法律规范,都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这些民事违法行为都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参与民事活动时要遵守民事法律规定,自觉履行民事法律义务,营造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多媒体呈现】结论2.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活动5 法律知识连线【多媒体呈现】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法不可违) 问题:(1)根据所学法律知识连线。(2)这个连线小游戏给我们哪些启示?要求:独立完成问题后,参与班级展示分享。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交流分享。教师小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多媒体呈现】结论3.遵章守法的要求(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还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活动6 合作总结 梳理知识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在课堂上展示分享。本课小结: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民,遵纪守法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