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
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
对犯罪基本特征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非洲夏夜的草地上,一头强壮的驴子正在安静的吃草,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的落在驴子的身上,用它细小的舌尖轻轻的舔着驴子。起初驴子不断用蹄子或尾巴来回扫动,渐渐的它觉得被舔的很舒服,便不再烦躁,仍继续安静的吃草,就这样,驴子被麻痹了,蝙蝠一会就咬开了一个小口子,与同伴轮流喝干了驴子的血。“吸血蝙蝠”仅仅施以舒适而致命的诱惑,便在驴子陶醉沉迷之时杀死了比自己大千倍的对手。
不良诱惑有时候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的接近你,慢慢的腐蚀你,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吸血蝙蝠”吗?你是怎样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呢?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清单,学生自主预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1、刑法的含义?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最本质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刑罚?如何分类?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二、探究与分享
(一)了解罪与罚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 (P52)
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点拨:图片中的三种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刑罚处罚。
刑法的含义: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教材53页)
1、试着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点拨:行为一和行为二在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违法的性质等方面是不同的。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点拨:事例:某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物资,事发后却不被认为是犯罪,仅以一般违法处理。这两名职工的行为虽然同属于盗窃,但由于前一名职工的社会危害性大,且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犯罪。而后一名职工的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不大,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
犯罪的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P54)
思考:查找资料并与同学讨论: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点拨:王某对杜某进行殴打致轻微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般违法行为;王某开走杜某的出租车是一种侵犯他人合法财产的犯罪行为。
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罚的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四:(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点拨:1、陈某经常旷课,偷拿同学东西,打骂同学是违反校纪的行为,陈某在社会上偷盗财务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陈某持刀抢劫属于犯罪行为。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若不能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使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活动五: 
思考: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点拨: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拓展空间: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P57)
查阅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打架、赌博、偷窃等,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污染校园的清新空气。让我们寻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共同制定整改措施。
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
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并填写在下表中。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行为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认清犯罪的危害,杜绝不良行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防患于未然。
【随堂检测】
1、抖音是一款社交类软件,通过抖音,可编辑短视频分享生活、认识朋友、了解歌曲和奇闻趣事。央视曾曝光某些短视频出现未成年人禁忌内容。因此,青少年应该(
)
A.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B.
提高辨别能力,拒绝不良诱惑
C.
改进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D.
防微杜渐,远离网络
2、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录像制品的占31.9%。这警示我们(  )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③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④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某中学生因在网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造成严重后果,受到刑罚处罚。据此判断该中学生
①已年满16周岁
②触犯了刑法,其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没有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④缺乏法治观念和意识,没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
①受到民事处罚
②受到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
③被判无期徒刑
④刑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录像制品的占31.9%。这警示我们(  )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③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④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市民赵某因长期向境外间谍机构泄露国家秘密,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从刑罚的种类看,赵某被“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属于(  )
A.主刑
B.附加刑
C.行政处罚
D.民事处罚
7、格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启示我们
(
)
①人的一生不能犯错误,更不能违法
②犯罪是违法行为发展的结果
③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由犯小错发展的违法犯罪
④只要不出现小过错,就永远不舍违法犯罪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2019年4月11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王三运受贿案,对被告人王三运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400万元;对王三运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请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王三运的行为最本质特征是什么?(2分)
(2)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4分)
答案:
1——7
B
C
B
C
B
B
A
8、(1)严重社会危害性。
(2)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④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办事的习惯。
【板书设计】
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
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法律为我们护航
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感受法的关爱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对未成年人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