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
2、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能力目标:
1、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能够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明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行为。
知识目标:
1、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教学重点】
法治的意义、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难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到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万人同唱法治歌》
视频表明了什么?
小结: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清单,学生自主预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3、什么是良法?什么是善治?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5、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二、探究与分享
(一)选择法治道路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
看图思考:
1、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2、法治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相关链接:
谈谈:1.你对这四段话的理解?
2.如果不实行法治,政治问题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如何解决?
点拨:法治的作用: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法治的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要求实行善治
活动三:探究分享
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思考:1.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2.有了良法就一定能够实现法治吗?
(二)描绘法治蓝图
活动四: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活动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利于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对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遵循原则,确保了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了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确保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修改宪法建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引领善治。
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点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总结(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三、拓展空间:
教材P5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查找资料,说一说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还有那些。制作一份“法治与市场经济”的手抄报,在学校或班级的“法治长廊”中展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法治道路,从法治的意义、认识良法、选择法治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认识到了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堂检测】
1.法治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是(

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④法治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2.
“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重点,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全球抗疫公益短片《2020使用说明书》一经播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态度、中国行动引起强烈反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来,下列名言与上述中国态度、中国行动相承继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C.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D.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3.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说明我国
(
)
①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③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就能建设平安中国
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在民法典编撰过程中,立法机关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次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这体现了
(
)
①严格执法
②民主立法
③科学立法
④全民守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
A.
以德治国
B.
依法治国
C.
以人治国
D.
依宪治国
6.
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保障民事权利宣言书”,它的出台,将有利于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有效规范民众的一切民事行为。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
)
A.
《民法典》的诞生,标志我国已经实现了法治
B.
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C.
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D.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7.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全国人大网公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某班师生以“法治,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对民法典的亮点展开讨论。
小王同学说:过去“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围扰公众,而今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而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小李同学说:数字化时代,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将有效遏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乱象。
小张同学说: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规定,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不能明确责任,那该楼业主都有可能要被追究赔偿责任。这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保障。
……
老师说: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全国人大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并以民法典为例说说法治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为此,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案:
1——6
B
B
B
C
B
A
7.

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青少年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