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2份)

资源简介

学案9 气压带和风带
[目标定位]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掌握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 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__________,冬季 __________。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
(1)北半球: ________分布。冬季:亚欧大陆存在 ____________;太平洋存在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
(2)南半球: ________分布。原因: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___气候 ____________、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____________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__________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__________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____________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____________、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问题思考】
1.是不是受信风(带)影响的地方降水一定稀少?为什么?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何意义?
 
 
3.议一议:与撒哈拉地区相比,我国东南地区为何能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探究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下图甲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乙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图甲中1、2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简述图乙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反思归纳】
1.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______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______分布。(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______带风向相反,与__________带风向相同。
2.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这是太阳直射点随______变化而南北移动的结果。
3.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________________、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4.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读“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
(2)填写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此时D点盛行__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过半年,该地又盛行________风,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根据气压中心分布判断季节:若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北太平洋上形成低压中心,说明此等压线分布图应为____月份。
2.北半球的高、低气压中心分布:北半球海陆______分布,使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具体如下表所示:
月份 被切断的气压带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1月 北美高压 冰岛低压
7月 夏威夷高压 北美低压 亚速尔高压
3.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区别:东亚季风受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南亚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一、选择题
1.(2011·潍坊模拟)读“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形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B.P处因热力因素作用气流下沉
C.F气流形成西南风
D.E、P两处附近的气压带的位置基本不变
2.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A.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下图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试分析甲地所在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4.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5.若图中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图中甲地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6.读“某假想区域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某季节的盛行风向。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
B.E、F两地所在位置为赤道低气压带
C.A地和C地全年都能受到西风带影响
D.该季节,B、D两地的风向及其成因都不同
7.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
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C.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2011·徐州质检)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9.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  )
A.德干高原一年中最凉爽的时候
B.农田干枯,土地龟裂
C.乞拉朋齐降水最多的时候
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10.(2010·浙江文综)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
A.风带南移 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 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二、综合题
11.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一年中,受C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受地震影响,3月12日到15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相继发生化学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且放射性物质明显随风向变化而转移。当前日本核电站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包括碘131和铯137。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铯137会造成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为保护当地居民,日本政府已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应对辐射的药物——碘片。17~18日,我国东部沿海城乡居民出现了碘盐抢购狂潮。
材料二 17~18日亚太地区大气环流形势图
(1)亚洲东部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日本季风气候的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地震发生时,本州岛日本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
(3)日本此次地震引发的核泄漏,17~18日我国会受到污染吗?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气压带、风带及其影响
三圈环流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低纬度环流 ②中纬度环流 ③高纬度环流 ④赤道低气压 ⑤副热带高气压 ⑥副极地低气压 ⑦极地高气压 ⑧低纬信风 ⑨中纬西风 ⑩极地东风  太阳直射点
偏北 偏南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块状  亚洲高压  带状  热带雨林 
亚马孙平原  欧洲大西洋 西风带 地中海 好望角地区 大气环流
问题思考
1.不一定。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3.撒哈拉地区地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的控制,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我国东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东岸,面临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气候,夏季风和台风都会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降水,形成“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A是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多雨。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1图气压带位置比2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
(4)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反思归纳
1.赤道 相间 西风 极地东风
2.北移 南移 季节
3.热带沙漠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探究点二
(1)1月 (2)亚洲高压 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集聚,形成冷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寒冷干燥 (4)东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1月份,亚欧大陆上气压中心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气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1月份,亚欧大陆迅速降温,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强烈的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C点位于东亚,1月(冬季)吹西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图中D点位于南亚,1月(冬季)吹东北季风,半年后,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反思归纳
1.1 2.相间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课后练习区
1.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P处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E处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该气压带是冷暖空气交汇上升,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的。E处多锋面雨;从P处流向E处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西南风;全球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2.C [丙气压带两侧气流流出,应为高气压带,甲、乙风带风向都是左偏,因此丙气压带应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3.A [如果黄赤交角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不再移动,在纬度40°附近,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将不存在,即甲地最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应位于北半球。]
4.C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同纬度的大陆西、东岸,两地大气环流的不同造成了其气候特征的差异。]
5.B [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结合其所在的纬度在40°附近,可知某风带应是西风带,甲地位于40°~60°S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6.A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A、C两地受西风影响且位置偏南,故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A、C两地不同的是,A地全年受西风带控制,C地只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E、F两地所在位置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该季节,B、D两地的风向不同,但成因相同。]
7.B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陆地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因此大气活动中心形成的根源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活动中心既存在于陆地上,也存在于海洋上,其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8.D [由图可以看出,北纬60°附近的亚欧大陆上形成了高压中心,应为北半球冬季,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9.A [P地的亚洲高压最强盛时为1月份,东北季风不断南下,影响印度半岛地区,德干高原处于一年中最凉爽的时候。]
10.A [根据图示资料可判断出耶路撒冷属于地中海气候,根据其地理位置(位于32°N的大陆西岸)可知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而多雨;根据图示资料可判断出喀布尔和德黑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冬雨较多(通常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雨较多)的原因也主要是受冬季南移的西风带影响。故选A。耶路撒冷远离印度洋,几乎不受印度洋影响;信风来自大陆内部,不能给西亚带来降雨天气;喀布尔深居大陆内部,不受暖流影响,故B、C、D三项均可排除。]
11.(1)冬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空气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B地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 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
(5)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12.(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洋性显著
(2)差异:日本海沿岸降水量多于太平洋沿岸
原因:地震发生时(3月11日)日本受西北季风(冬季风)影响;日本海沿岸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日本海对西北季风有增温增湿作用及受低山丘陵抬升作用的影响,故日本海沿岸降水多。本州岛太平洋沿岸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3)17~18日我国不会受到核污染。
原因:由图可知,17~18日东亚地区(日本)近地面和高空均为偏西风,核污染物向东扩散,不会污染我国。学案18 山地的形成
[目标定位]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2.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a.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①____________,叫做褶皱。
b.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②________,两翼③______ 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④______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⑤______,两翼⑥______ 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而形成⑦______
(2)规模: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⑧__________,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⑨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a.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方向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 ________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 ______为主, ______为辅 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和河谷地带 ______前进
原因 修建 ______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 ______ 地势 __________,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问题思考】
1.是否能根据地貌是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
 
2.议一议:开凿隧道时需要避开向斜部位吗?
 
3.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而成的?
4.判断:岩层发生断裂是否就一定形成断层。
 
探究点一 褶皱山、断层山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哪一处属于背斜?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的现象,试解释其原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什么?
 
 
(2)③处地形属于什么类型的山地?试列举出我国属于此类型的名山。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何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说出其判断依据。
 
 
【反思归纳】
1.题中提供的信息有:给出了岩层的______关系;呈现了岩层的__________情况;地表水平方向上岩层的分布状况。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背斜、向斜、断层的岩层特征。岩层上拱,应为______;岩层下凹,应为________。背斜在构造上属于中间岩层____,两翼岩层____;同一年代的岩层出现__________,明显属于断层;构造断裂下陷形成________,渭河谷地属于______,而泰山、庐山属于______;地层中最佳储水构造为______。
探究点二 山区交通线的选线原则与原因
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公路在a、b两处弯曲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说出该公路在A处穿过的地形部位是什么?为什么该公路线路选择在此处,请说出你的理由。
 
【反思归纳】
修建公路的一般原则: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复杂的地段,如沼泽地、陡崖、地质灾害多发区等;②山区公路受______影响很大,一般沿__________修筑,呈“____”字形,避开____________;③______地区的公路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④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____、线路________
(工程量最小)、占用耕地 之间寻求平衡。
一、选择题
(2011·成都五校摸底)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2.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
A.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011·银川考情分析)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反映甲中的P地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中的河流(  )
A.位于南半球,由北向南流
B.位于北半球,由南向北流
C.位于南半球,由南向北流
D.位于北半球,由北向南流
4.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  )
A.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湖泊水
B.泉水涌出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
C.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D.湖泊为咸水湖
(2011·南京下关区调研)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6.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
①水平挤压 ②水平拉伸 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 ⑤外力侵蚀 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读图,回答7~8题。
7.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  )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
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2010·安徽文综)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10~11题。
10.“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11.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二、综合题
12.(2011·连云港期中调研)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在地貌上B表现为__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处地貌(填字母)。
(4)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铁,则地铁隧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A、B两处中的________处,试说明理由。
 
 
(5)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储存于A、B两处中的________处,它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是什么?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属__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应为(  )
A.240~250米 B.250~260米
C.260~270米 D.270~280米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__处,理由是什么?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波状弯曲 ②较老 ③较新 ④谷地 ⑤较新 ⑥较老 ⑦山岭 ⑧压力和张力 ⑨断裂面 ⑩谷地或低地 山岭或高地  火山口  公路  铁路  公路  铁路  山间盆地  相对和缓  迂回
问题思考
1.不能,应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2.要避开,向斜是储水构造,若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隧道有可能透水变为水道。
3.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而成。
4.不是。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一要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要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不是有明显的位移。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侵蚀。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2)断块山。庐山、泰山。
(3)绘图略。
(4)①处。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反思归纳
1.新老 弯曲变化
2.背斜 向斜 老 新 错位 地堑 地堑 地垒 向斜
探究点二
(1)a处不正确,在地势平坦处应缩短距离,减少运输时间。b处正确,在山区陡坡上的公路要呈“之”字形弯曲。
(2)鞍部。鞍部地区相对两侧地势较低。
反思归纳
地形 地质 水文 地形 等高线 “之” 陡崖、陡坡 平原 最大 最短
最少
课后练习区
1.B 2.C [第1题,沉积岩的岩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第2题,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地为断层,断层构造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往往形成低地或谷地,因此,该地河谷地形是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3.B [从等高线弯曲状况判断该地湖泊地势较高,而根据剖面图中,较陡一侧的侵蚀作用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那么该河是右侧受侵蚀,为北半球,由南向北流。本题要求综合读图判断,涉及等高线的判读、根据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来判断南北半球等。]
4.B [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丰富,转化为地下水多,泉水涌出多。湖泊是其水源之一,但降水是主要的,从地层弯曲状况看,该地质构造为背斜,降水较多的地中海气候区,湖泊应为淡水湖。]
5.B 6.A [第5题,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的地质年代不同,化石由老到新依次为三叶虫化石、大羽羊齿化石、裸子植物化石,由此可以推断甲处岩层从中心向两翼由新到老对称分布,甲处为向斜构造。第6题,甲处的向斜构造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形成的,随着这一地区地壳的上升运动,向斜抬升出露地表受到外力侵蚀;这就是甲处向斜构造形成及上部缺失的原因。后来这一地区又可能发生了地壳下降运动,在甲处的上面又固结成岩形成了沉积岩。]
7.C 8.A [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为背斜构造。]
9.D [读海岛地貌示意图,可知戊处为山谷,地质剖面图显示该地岩层向上拱起。故可确定其地质构造为背斜。]
10.C 11.A [第10题,从地质成因看,渭河平原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由于渭河平原断裂下陷使地势低于周围地区,河流汇集形成“八水绕长安”的现象,故本题选C项。第11题,秦岭北坡是陕西省(包括西安市)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历史上古长安有“陆海”之称,主要是因为秦岭北坡森林茂密,而森林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发源于秦岭北坡的河流给古长安带来丰沛的水源。但后来随着历朝宫殿的建设、人口的大量增加等原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河流水源枯竭,“陆海”今日不复存在,故本题选A项。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不会减少水的数量;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与否同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原因关系不大;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与位于北坡的西安市水资源减少无关,故B、C、D三项均可排除。]
12.(1)背斜 断层
(2)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3)D
(4)A 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又能使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小渗漏。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大,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难度较小,也可降低工程成本。
(5)A 背斜中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第(2)题,从地貌上看B为山岭,从地质构造上看属向斜部位。第(3)题,汾河谷地是断层构造地貌,D处为断层地貌。第(4)、(5)题,隧道工程选址应位于背斜地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结构。
13.(1)江南丘陵 B
(2)做图略。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 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属江南丘陵,根据选线原则应选建在起伏最小、250~260米之间的平坦地区。第(2)题,从图中可知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第(3)题,山区交通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第(4)题,由①②③④的地质构造可知应建在④处,背斜顶部被侵蚀后,剩余部分为拱形结构,较稳固。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学案13 自然界的水循环
[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水体的三态变化及存在形式。2.了解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存在形式
(1)水圈:由气态、液态和①__________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是一个②________但③________的圈层。
2.陆地水体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④________、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具有⑤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⑥________、⑦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⑧__________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
(1)类型:图中A表示⑨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又称大循环;B为海上内循环;C为⑩________循环。
(2)环节:图中a为蒸发,b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为降水,d为 ____________________,e为 ________________,f为地下径流,g为 ____________,h为蒸发(或蒸腾)。
3.意义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修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
【问题思考】
1.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为何还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成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3.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探究点一 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网2008年8月12日电: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对青海湖监测对比结果显示,今年青海湖的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38平方千米,较2004年增加了131.69平方千米,是面积增大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
(1)它与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所示的湖泊水循环性质相似?
(2)试推测近几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反思归纳】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________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__________补给____________的情况。
探究点二 水循环及其意义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9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一周年的日子。
材料二 水循环示意图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和________。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
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三类水循环比较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作用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________、降水、________、下渗、地下径流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________得以更新,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数量____,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________、______ 携带水量______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题
(2011·三明月考)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据此回答1~3题。
1.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下渗 ②蒸发 ③降水减少 ④灌溉等引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3.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011·阜新期末)下面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5.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海陆间大循环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
(201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济南市“趵突泉”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水循环原理知识,判断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污水是导致趵突泉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B.城市地面硬化,导致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
C.南部山区降水量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
D.图中所示径流量增大,可导致城市内涝
7.前些年,趵突泉一度断流,但自2003年趵突泉实现复涌以来,趵突泉已实现连续多年持续喷涌的局面。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最关键的因素是(  )
A.区域降水增加 B.城市环境改善
C.南水北调工程 D.地下水位上升
(2010·北京文综)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8~9题。
8.乍得湖流域(  )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流域面积缩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2009·广东地理)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11.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二、综合题
12.(2011·福建厦门质检)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约旦河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流经以色列、约旦,注入死海,全长360多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约旦河每年平均流量约为6亿立方米,是沿岸国家最重要的水源。
材料二
地区 年份 缺水量(亿立方米) 水源
以色列 2010 3.6 约旦河
约旦 2010 2 约旦河
约旦河西岸 2010 1.4 约旦河
材料三 死海附近地区略图(甲图)和海水淡化示意图(乙图)
 
(1)约旦河的年平均流量仅为黄河的1/80,简述其流量小的原因。
 
(2)水资源争夺是该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材料分析该地区水资源争端的原因。
 
(3)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途径之一。某中学生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的方案(乙图)。该装置设计所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4)死海近年来水位逐年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加强
B.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C.沿岸地区从该水域大量引水灌溉
D.注入该水域的水量减少
13.(2009·广东地理)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资料一 见下图。
资料二 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mm,蒸发量大于3 500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200~300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资料三 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 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资料四 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固 ②连续 ③不规则 ④土壤水 ⑤水源相互补给 ⑥岩石圈 ⑦生物圈  ⑧连续运动 ⑨海陆间 ⑩陆地内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降水  动态平衡  转化  地表形态
问题思考
1.自然原因:①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所占比重极小;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水量增加,使水资源的数量减少;②生产、生活排放废弃物增多,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污染了河流和湖泊,使水资源的质量下降;③水资源浪费严重。
2.大气降水。海陆间水循环。
3.①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水);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A。
(2)导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有:①年降水量偏多;②湖面蒸发量可能有所减少;③全球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④退耕还湖,生态恢复,使入湖水量增加。
反思归纳
高于 低于 调蓄 河流水 地下水
探究点二
(1)蒸发 降水 甲 乙(或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 下渗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利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反思归纳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水资源 植物蒸腾 凝结降水 少 蒸发 降水 最大
课后练习区
1.D [下渗、蒸发和沿河灌溉可使径流量减小。]
2.B 3.A [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
4.C [水库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微弱。]
5.A [海水淡化流程可看作海陆间循环的微型展示。]
6.C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趵突泉补给区位于南部山区,若补给区受到污染,泉水的水质就会变坏;同时南部山区降水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到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
7.D [只有地下水位上升,趵突泉才可能喷涌,因此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的各种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地下水位。]
8.D [结合图中乍得湖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此地位于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从图中该湖泊的流域范围可以看出该流域为内流区域,水汽蒸发参与陆地内循环。]
9.B [由乍得湖不同时期的湖岸线变化可以判断出该湖水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0.B 11.D [本题目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水循环环节的前后联系解答。第10题,据图可知,上部代表上空,下部表示陆地。箭头①方向朝下,表示降水,箭头②为水平方向,是地表径流,箭头③表示地表水体的蒸发,④表示跨流域调水。第11题,排水时不仅要防止当地(即排出区)的水污染问题,还要防止其他地区(即排入区)的水污染问题。]
12.(1)流经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域面积小。
(2)约旦河流量小,而其沿岸地区需水量大,水资源短缺严重;约旦河流经多个国家,水资源分配难以协调。
(3)温室效应
(4)D
解析 第(1)题,约旦河的年平均流量很小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流域面积大小有关。第(2)题,该地区水资源争端的原因一方面是约旦河流量很小,而需水量很大;另一方面也与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有关。第(3)题,该海水淡化装置设计所依据的是温室效应的原理。第(4)题,死海近年来水位逐年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国用水不协调,导致注入死海水量减少。
13.(1)固定的。判断依据: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整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③本地降水。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相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本地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解析 (1)本地的沙山是固定的。这从资料三中可以找出判断依据:考察队员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沙丘内部含水量较高,也有利于抑制沙山的移动。(2)该湖泊位于38°N以北的高原地区,从气候条件上看,湖水冬季不可能不结冰,因而只能与湖盆独特的地质条件有关,而且材料主要包括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和降水补给,从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地下水补给。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目标定位] 1.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河谷不断①__________,形成“②____”型谷
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③______ 河谷④______,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⑤______”型
堆积地貌 山前 泥沙堆积 洪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三角洲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a.提供充足的⑥________________。
b.方便对外联系和⑦______。
c.提供丰富的⑧__________。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 __________状分布。
b.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 __________向 ______过渡的地带。
【问题思考】
1.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想一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3.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4.讨论: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总是由粗到细吗?
探究点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
②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
③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
④c河段外力作用以搬运作用为主(  )
(2)a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段河流以________(外力)作用为主。
(3)c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的外力作用以___ _____作用为主。
(4)c处河流往往在______岸侵蚀作用明显,在________________岸堆积作用明显。河流在c处形成的堆积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溯源侵蚀,侵蚀方向为________方向,指向河流的______;下蚀是指沿______向____侵蚀,方向为________方向;侧蚀是指向河流__________方向侵蚀,方向为__________方向,与河流的流向大致__________。
2.侧蚀情况: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解释,北半球________侵蚀,________沉积,南半球______侵蚀,______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________侵蚀,________沉积。
3.河流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及横剖面:河流上游,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横剖面呈______型;河流中游,以______为主,形成________;河流下游,以________作用为主,形成______型河谷。
探究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
 
(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反思归纳】
1.山麓洪积扇的形成:河流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流出山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______,搬运物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________。
2.沿河、沿海是聚落分布密集的地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一、选择题
(2011·上海静安区调研)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2.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3.(2010·广东文综)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4.(2010·广东文综)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2011·广安质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据此回答5~6题。
5.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流向西
C.水位A处低于B处 D.不能确定
6.关于乙图的河床剖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2009·广东地理)“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8.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读下图,回答9~10题。
9.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大,图中四城市相对处于不利区位的是(  )
A.A B.B C.C D.D
10.受地形、河流等条件影响,B城市地域形态和下列哪一城市最接近(  )
A.上海 B.重庆 C.西安 D.兰州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综合题
11.(2009·四川文综)阅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____ ____。
(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12.(2010·镇江模拟)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加深和延长 ②V ③堆积 ④拓宽 ⑤U ⑥生产、生活用水 ⑦运输
⑧农副产品 ⑨相对较小 ⑩规模大 沿河成线  冲积平原  山坡
问题思考
1.河流的上游,河底纵坡较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
3.有没有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水的含沙量和水的流速等因素有关。黄河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水含沙量大,在流速减缓时泥沙容易淤积下来。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是黄河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条件。
4.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河流流速减缓,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但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上述规律并不正确。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①正确,其余都错。
(2)上宽下窄,呈“V”型 河流在此处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延长 侵蚀
(3)宽广,形成“U”型河谷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沉积
(4)凹 凸 河漫滩平原
反思归纳
1.水平 上游 河床 下 垂直 两岸 水平 垂直
2.右岸 左岸 左岸 右岸 凹岸 凸岸
3.溯源侵蚀、下蚀 “V” 侧蚀 河湾 沉积 “U”
探究点二
(1)洪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2)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反思归纳
1.减慢 洪积扇
2.地形 土壤 水源 水陆交通
课后练习区
1.B 2.C [第1题,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面状分布,是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山前冲积扇。第2题.河流流量最大时,夹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根据图中显示的30°纬度、洋流流向及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等信息,运用中低纬洋流分布知识,可推断该处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则7月为雨季,河流流量较大。]
3.B [流水的搬运作用与流速有关,三峡大坝的建设,使三峡大坝下游流量稳定,搬运能力增强,从而减少了粒径较小的泥沙堆积,故选B。]
4.C [弯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平直河道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反之。所以A、B错。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内陆河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减小,所以D错,故正确答案是C。]
5.A 6.D [由图可知B水文站水流量较稳定,说明受到上游湖泊的调蓄作用,故AB段的河流则由A处流向B处,即由西北流向东南。北半球河流应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E岸对应D岸。]
7.B [从图示可看出河湾处出现凹岸和凸岸。这是由于在河流发育成熟期,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的缘故。因为该河地处北半球,由等高线凸出方向确定,河流流向应自北向南流。右岸冲刷较强烈,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就应位于地势平坦的堆积岸。]
8.A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并形成高山和盆地。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
9.A 10.B [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水,二是运输。析图可知,A、B、C、D四城市所处的位置,A处区位不佳,位于山前河流出口处,易有山洪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B位于河流交汇处,如重庆、武汉等;C为过河点,铁路与河流的交会处;D为入海口处。]
11.(1)流水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解析 (1)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南岭。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事物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2)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12.(1)安全: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
(2)我国多数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解析 在流水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题干和插图可知“汭位”是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深厚,地基稳定;水面围绕,有利于古代军事防御。凹岸受侵蚀水位比较深,利于修建港口,因此一些港口城市布局在凹岸。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且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坐北朝南”的房屋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防御寒冷的冬季风。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
  学案1 地球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① 、赤道② 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③ 。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④ 的线 地球仪上同⑤ 平行的线
特点 形状 ⑥ 圆
方向 指示⑦ 方向 指示⑧ 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⑨赤道最长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⑩ 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
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 所有纬线都相互
4.经度与纬度
经度 纬度
图示
划分 从 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 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 ,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 ,南纬的度数愈向南
划分半球 20°W~0°~160°E为 ,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 (1) 为东西经界线;(2) 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 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 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2) 是热带、温带界线, 是温带、寒带界线
5.经纬网及其意义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探究点一 经纬线的特点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确定M、N两点的地理坐标。
(2)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位于M点的什么方向?
(3)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请比较三者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
【反思归纳】
1.经纬网中经度、纬度确定方法
纬度值自南向北递增的是 ,纬度值自北向南递增的是 ;经度值自东向西递增的是 ,经度值自西向东递增的是 。
2.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
不同的纬线上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 ,不同的经线上间隔的纬度数只要相等,则长度 。
3.利用经纬网判定范围大小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 。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 。
(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 。
探究点二 经纬网的应用
一天,位于M地(60°N,110°E)的咸蛋超人决定去远方拜访他的两位朋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咸蛋超人驾驶飞机从M地出发,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地(60°N,150°E)拜访勇者超人,请说出飞机飞行时的飞行方向,M、N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2)拜访完勇者超人,咸蛋超人再决定遁地前去拜访神者超人,于是他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着直线前进并穿过地心,当他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正好到达神者超人的家,请说出神者超人家的地理坐标。
【反思归纳】
1.经纬网图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 km,两地纬度相差
N度,其距离为 km。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km。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 ;同在南半球,先向 ,再向 。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 ;同在南半球,先向 ,再向 。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 的,但所在南北半球 ,二者经度数是 的,但东西经相反。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关经纬线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gk=hf B.dk>fe C.ad=bc D.ad=be
2.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取最短航线应(  )
A.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B.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C.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D.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2010·天津六校联考)人们通常以经度0°,北纬38°为极点,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如图,P点为“陆半球”的极点,阴影代表“陆半球”)。据此回答3~4题。
3.“水半球”的极点应为(  )
A.北极点 B.(0°,38°S) C.南极点 D.(180°,38°S)
4.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A.经度0°向西至20°W B.20°W向西至90°W
C.90°W向东至90°E D.20°W向东至90°E
(2011·苏州调研)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5~6题。
5.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6.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
A.①区域和②区域 B.③区域和④区域
C.①区域和③区域 D.②区域和④区域
7.读“经纬网图”,图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  )
A.实际面积相同,比例尺不同 B.比例尺相同,面积不同
C.实际面积:甲>乙>丙 D.比例尺:甲>乙>丙
8.读下图,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9.某测绘局要绘制新开发镇的平面图,采用2种比例尺绘制,其中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1∶10 000
B.甲图的图幅面积一定是乙图的9倍
C.乙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详细
D.甲图中1 cm表示的实际距离是乙图的3倍
10.(2010·北京文综)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3° B.5° C.8° D.10°
二、综合题
11.(2011·成都期中)根据图中经纬网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1)经纬度位置:甲 ,丙 。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 ,位于寒带的是 ,位于温带的是 。
(3)甲位于乙的 方向,丙位于甲的 方向,某飞机由甲飞往乙,沿最短路线,合适的航向为 ,其最短距离应 (小于、等于、大于)2 222.2千米。
(4)丙、丁之间的距离 (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
12.读甲、乙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岛屿:甲是 ,乙是 。
(2)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其所示区域范围较 ,图示内容较 。
(3)图甲区域位于图乙区域的 方向。
(4)图甲国家南北距离大约是(  )
A.290 千米 B.190 千米 C.400 千米 D.600 千米
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题能力培养(一)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方法技巧】
要准确、快速、全面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2)掌握好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解读方法。?
(3)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4)加强迁移能力的培养。?
(5)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经纬线特点
经纬网的应用
最短航线
对趾点
答案
课前准备区
稍扁 ②略鼓 ③北极星 ④南北两极 ⑤赤道 ⑥半圆 ⑦南北 ⑧东西 ⑨赤道
⑩赤道 相等 南北两极 平行 本初子午线 赤道 愈大 愈大 愈大 愈大 东半球 赤道 本初子午线 180° 30° 60° 回归线 极圈
问题思考
1.大约是111千米。
2.甲不能回到原地,因为甲向北行,最北只能到达北极点;乙能够回到出发点。
3.0°经线是经度划分的起点,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以西为东经,以东为西经;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3°26′N、23°26′S是有无太阳直射的分界线,也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66°34′N、66°34′S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也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30°N、30°S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N、60°S是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M(60°N,80°W);N(60°N,40°W)。
(2)M点的正东方。
(3)丙>乙>甲。
反思归纳
北纬 南纬 西经 东经
2. 递减 相等
3.(1)相等 (2)越小 (3)越小
探究点二 经纬网的应用
(1)飞行方向应是先东北再东南。 2 220千米。
(2)(60°S,30°W)。
反思归纳
111×N 111 cos φ ×N
西北 西南 西南 西北 东北 东南 东南 东北
相同 相反 互补
课后练习区
1.C 2.C 3.D 4.B 5.A 6.A 7. D 8.C 9.B 10.B
11. (1)(60°S,170°W) (70°S,170°E) (2)乙、丁 丙、丁 丙、丁 甲、乙
(3)正东 西南 先往西南,后往西北 小于 (4)小于
12.(1)冰岛 马达加斯加岛
(2)甲 小 详细
(3)西北
(4)A专题学案16 河流水系及水文特征分析
[目标定位] 以流域为背景的区域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形式之一。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应熟练掌握河流水系图、河流径流过程曲线图等图表的判读技巧,形成分析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的一般思路。
            
一、河流流域图的分析
例1 根据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A、B两河水文基本概况表
河流 A河 B河
长度(千米) 6 670 4 640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280 369
河口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2 200 39 000
(1)图中A河名称为________,注入________;B河名称为________,注入________。
(2)A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____________。由于该河下游河水流速________,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______________。B河流经________盆地中部的河段,具有____________价值;穿过峡谷的下游河段,水流湍急,具有丰富的________资源。
(3)B河长度不及A河而流量超过A河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降水类型来看,B河所在流域的降水大多属于________雨。历史上,A河下游河段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农业生产提供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A河上游①与支流②中,与该河泛滥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____(填写数码),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分析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一般思路
(1)河流的水系特征:水系特征要注意对照流域地形图进行分析;阐述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方面入手。
①长度:可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的____________位置、__________等判定。
②流向: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因而可通过分析__________来判定河流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______;河流干流与海岸线的交点多为河口,河口所在的方向也是河流的流向。
③水系形状:河流干支流分布形状有树枝状、格子状、平行状、辐合状、放射状、网状等,前四种水系形状的河流,因为各支流能很快将水汇集到干流,所以易引起__________,是重点治理的对象。
④河网密度:与气候、地形有关。一般地说,地形平坦、降水丰富的地区,河网密度______。
(2)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水文特征要与流域地形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结合起来。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______________的水量变化,应主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由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________。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__________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____纬度流向____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流经地区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____________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____游,特别是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的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很重要,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______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能资源较丰富,峡谷地区适于________。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状况。
二、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例2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地一条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的补给水源,则A是__________,B是____ ____,
C是___ 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补给量在河流汛期比枯水期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虚线表示该河上游修建大坝后的流量曲线,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期了解______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________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1)流量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2)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________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__________补给。
(4)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补给。
(5)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__________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____________,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6)曲线变化和缓,多是________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
3.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方法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量,特别是对纵坐标应更加注意,要看清它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______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注意过程曲线弯曲变化的时段、峰值的流量,确定汛期、枯水期。
(3)统计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补给图确定河流补给的形式。
                  
一、选择题
(2011·武汉调研)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两水系的支流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地势因素
C.纬度因素 D.降水因素
2.乙河所在地形区突出的地理特征是(  )
①气候湿热 ②人口稀疏 ③城市密集 ④种植业发达
⑤台风多发 ⑥下游不能通航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3.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发源于赤道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流下游形成绿色走廊,灌溉农业发达
C.因为由低纬流向高纬,所以有凌汛现象
D.由于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所以为季节性河流
(2011·福州质检)读下图,其中图3为“甲河不同年份的水量变化图”,完成4~6题。
4.如图1所示,若甲河与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则甲河流域(  )
A.此时盛行西南风
B.此时河流携带泥沙量增多
C.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5.甲河河口附近海域洋流流向及对沿岸影响是(  )
A.向北流 降温减湿 B.向北流 增温增湿
C.向南流 降温减湿 D.向南流 增温增湿
6.据图判断,保护该河流域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B.限制对水资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
C.进行跨流域调水
D.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2011·潍坊模拟)下图为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水库可能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
C.西北内陆 D.横断山区
8.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5月 B.6月 C.9月 D.10月
(2011·衡阳质检)下图是“一观测站测得的某河流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9~11题。
9.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大气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10.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1.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下图是“我国某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分布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
A.台风雨 B.快行冷锋的暴雨
C.地形雨 D.准静止锋的阴雨
13.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2010·杭州质检)读“我国不同湖泊入湖水量年内变化图”,其中a、b、c所表示的湖泊分别是鄱阳湖、洪泽湖、太湖,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中a湖泊入湖水量峰值出现在5月份的原因是(  )
A.南岭地区进入汛期
B.鄱阳湖地区进入梅雨时期
C.长江水大量倒灌
D.该时期内农业用水少
15.若仅考虑入湖水量与湖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则a、b、c三个湖泊最容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a B.b C.c D.不能确定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泉州市水系图(甲)、泉州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乙)和河谷形态图(丙)
材料二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东麓,干流上游俗称西溪,在南安双溪口汇入大支流东溪后始称晋江,最后在丰泽区注入东海,全长182千米。晋江是泉州市最主要的河流,也是福建省的第三大河,它可以说是泉州市千百万人民的“母亲河”。
(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晋江的流向是____________,其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________。
(2)图甲中晋江上游M处的河谷形态应是图丙中的____(填A或B),此处河流的外力作用以______为主。
(3)从晋江上游到下游,沿岸城市(聚落)的疏密程度是越来越________(密集或稀疏),试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发展的有利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17.(2010·厦门检测)下面是“甲、乙两河流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
 
 
(2)阐述N水库的建设给其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因
河流水系、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
专题突破区
例1 (1)尼罗河 地中海 刚果河 大西洋
(2)撒哈拉沙漠 减缓 尼罗河三角洲(三角洲) 刚果 航运 水力
(3)B河地处热带雨林地区,A河位于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地区(B河所在地区的降水量比A河丰富);B河位于世界最大盆地刚果盆地,A河流域面积相对较小(B河流域面积大于A河)
(4)对流 灌溉水源(水源) 肥沃的淤泥(淤泥) ② 支流②所处地区降水具有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解析 (1)根据题目所给图文信息判断A、B两河的名称是回答本题的关键。从图中看出,A河为尼罗河,注入地中海;B河为刚果河,注入大西洋。
(2)尼罗河下游流经撒哈拉沙漠,由于地势较为平坦,水流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尼罗河三角洲。刚果河中游流经刚果盆地,地势较为平坦,水流平稳,利于航运;下游切穿山地,形成峡谷,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3)尼罗河与刚果河相比,流程虽长,但流经地区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因而流域面积相对较小,且流量较小。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多对流雨,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
(4)尼罗河有两大支流,图中①为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多雨地区;②为青尼罗河,发源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径流的季节变化也大,造成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反思归纳
(1)经纬度 比例尺 地势 相反 洪水泛滥 较大
(2)流域集水面积大小 主要补给水源
0°C 春、秋 低 高 植被覆盖 下 中上 筑坝
例2 (1)季节性积雪融水 大气降水 地下水 我国北方,冬季的降水以降雪为主,加上气温较低,形成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汇入河道,形成春汛。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形成夏汛。全年水量变化较小,稳定可靠的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2)少 汛期时,河水水位高于两岸的潜水位,因而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
(3)受上游水库的调节,全年的流量变化比较平稳
反思归纳
1.汛期 枯水期
2.河水来源 地中海 冰川融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河水封冻 气温低 地下水
3.时间
专题提升区
1.D [甲处为热带草原气候区,支流密度小;乙处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因降水多,支流密度大。]
2.D [乙河下游流出盆地,落差大,不能通航。③④⑤明显错误。]
3.B [分析各选项可知,B项正确。]
4.B [本题主要考查水源补给关系及其对河流的影响、河流地貌与地转偏向力、河流特征与气候分布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根据河流北面泥沙多、南面泥沙少,即河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的现象可知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再根据图2可判断出该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由此可判断出该河流域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季受西风控制,盛行西北风。因此A、C、D三项错误。]
5.A [本题考查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难度中等。由甲河流域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即大陆西岸中低纬度海区可知,此处的洋流为自高纬流向低纬(南半球向北流)的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6.D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难度较小。图中显示该河流泥沙堆积逐渐增加,且洪水期水位与枯水期水位变化幅度加大。针对这一现象,保护该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应是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防治水土流失。]
7.B [由图可知,该河流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此河7月份水库流入量突然变小,即大气降水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月该地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选项中,只有江淮地区会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8.D [水库的最高水位应出现在流入量刚刚低于流出量时,这时水库水量才由盈变为亏,水量最大。结合图可以看出,10月份水量最大。]
9.A 10.D 11.C [第9题,结合降雨量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第10题,结合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推断为东南地区的河流。第11题,结合选项,如果①流量曲线测得的时间早于②曲线,有可能是流域内大面积开荒种田,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流量变化加剧。如果②早于①,有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或大面积植树造林,使流量得到调节。]
12.B 13.B [读图可知,该河流夏汛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快行冷锋的暴雨。由于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大,可推知该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14.A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湖泊水量的因素,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梅雨主要出现在初夏季节,因此B项错误;长江水大量倒灌是在长江的汛期即夏季出现,因此C项错误;该时期正值春季,农业用水不会减少,因此D项错误;a湖泊为鄱阳湖,鄱阳湖在5月份进入汛期主要是由于此时雨带到达我国南岭地区,所以A项正确。]
15.C [本题主要考查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条件,难度不大。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条件是水域相对封闭,气候温暖,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高。结合本题分析,c湖入湖水量变化不大,说明水域相对封闭,容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所以C项正确。]
16.(1)自西北向东南 大气降水 (2)B 侵蚀作用 (3)密集 河流的下游多地势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利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合聚落的发展。
17.(1)①甲河下游支流少,水系不发达,乙河下游支流多,水系发达;②甲河自南向北流,乙河自北向南流;③甲河下游比乙河下游长;④甲河下游流域面积小于乙河;⑤甲河下游流量小于乙河下游流量。
(2)①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地区因缺乏饵料导致水产资源减少;③甲河三角洲泥沙淤积减弱,海岸遭侵蚀后退;④三角洲盐碱化加重。专题学案12 气候类型的判读
[目标定位] 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中地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更是高考的必考点。许多综合性问题的突破点立足于气候类型的判读,根据图文信息准确判读气候类型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气候类型的判读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更要熟悉各种气候类型资料图的命题形式和解读思路。气候类型考查的图式多种多样,但判读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首先,要搞清图名及图中有效信息;其次,要获取气温和降水信息(一般选择最冷月与最热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按照“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联系相关知识确定气候类型。
一、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读
例1 (2010·广东文综)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反思归纳】
1.判定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的依据:6、7、8月份气温较高说明是____半球,12、1、2月气温较高说明是____半球。
2.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弯曲程度与气温年较差的关系:整条曲线的弯曲状况反映了全年气温变化的幅度,弯曲越大,说明各月气温变化越______,气温年较差______。
3.分析降水分配状况的方法:观察各月降水柱的长度,结合各月对应的气温与月份,可判定所属的降雨类型(即________型、________型、________型和________型),进而确定气候类型。计算各月降水柱高度之和,可知__________数值。
二、点状折线图
例2 下图为某地12个月的气候资料,下列国家中,具有该图所示气候类型的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巴西
【反思归纳】
1.点状折线图判读方法:横、纵坐标分别代表气温和降水量,在图中用点表示月份。判读时先从图中读出每一个点对应的______坐标和________坐标,即为该月份的________________,然后选取________月和______月对应的点进行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2.点状折线图中的点分布集中或分散与气候的关系:表示月份的点在坐标图中的分布越集中,气温年较差越______,降水的季节分配越______。表示月份的点在坐标图中的分布越分散,气温年较差越____,降水的季节分配越________。
三、气温降水变率范围图
例3 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④⑥⑦ 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反思归纳】
1.气温降水变率范围图判读方法: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示气温和降水量的__________进行思考。判读时要分析纵向或横向的________点、________点以及它们的__________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特点,然后再进行气候类型的判定。
2.气温降水变率范围与气候的关系:某种气候类型范围的纵向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气候类型的____________就越大。某种气候类型范围的横向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气候类型的__________差别越大(即降水季节分配越不均匀)。
四、气温降水玫瑰图
例4 下图表示临太平洋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所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反思归纳】
1.气温降水玫瑰图表示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多少的方法:玫瑰图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图中12条半径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各月的________________,据图可读出每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
2.判读玫瑰图的技巧:明确坐标中心点的数值为0,离中心点越远,气温或降水的数值就越____;注意月份的排列以及气温、降水单位的标注;选取____月和____月的气温、降水数值来进行分析判断。
五、气温降水单元格图
例5 读“a、b、c三地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
(1)图中a地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气候类型受两种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b地气候类型最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C.c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
D.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b、a
【反思归纳】
1.气温降水单元格图特点:上、下坐标轴或左、右坐标轴对应的________是统一的,用四个坐标分别表示1月和7月的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按一定间隔将坐标图分隔成方格状,用阴影方格表示某地1月和7月的________和__________。
2.气温降水单元格图的判读技巧:分析气候特点时要按“先______轴,后______轴”方式进行。
一、选择题
(2011·江门质检)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
5月~10月 11月~次年4月
平均气温(℃) 降水(mm) 平均气温(℃) 降水(mm)
甲地 27 1 650 25 22
乙地 27 890 26 77
1.两地的纬度约在(  )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
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011·吉林省十校联考)第十六届亚运会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间为2010年11月12日。据此回答3~4题。
3.下图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
4.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广州11月份温和多雨,气候宜人
 读“气候要素材料图”(如图1和图2所示),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B.乙图与图2反映的气候类型相同
C.丙图气候类型在非洲和南美洲均无分布
D.丁图气候类型只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6.图2气候条件下的典型水果有(  )
A.苹果、梨 B.猕猴桃、柠檬
C.葡萄、柑橘 D.哈密瓜、荔枝
7.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扇形百分比图”,其气候类型最可能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009·江苏地理)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8~9题。
8.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9.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10.(2009·重庆文综)读图,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11.下图所示为某地12个月的气候资料,图中各点代表各月的气温及降水量,关于该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盛行西南风
B.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适宜发展橡胶种植业
(2011·绵阳模拟)下图为“某地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13.N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二、综合题
14.图1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候
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
生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图,回答问题。
(1)甲为________气候,能否判断甲地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
 
 
(2)乙为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气候类型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丙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
但这种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的某些地方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______(填“东”或“西”)岸,例如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_____,非洲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______________。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由气温、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答案
专题突破区
例1 C [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甲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4~10月为当地雨季(降水多,超过100m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冬冷夏凉,5~9月降水较多,应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故选C。]
反思归纳
1.北 南 2.明显 越大
3.年雨 少雨 夏雨 冬雨 年降水量
例2 B [读图可知,图示气候最冷月(1月)气温约为12°C,最热月气温(8月)约为27°C,据此可知该气候为北半球的亚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情况来看,气温较高时降水少,气温较低时降水多,雨热不同期,应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中国、印度无该气候类型,巴西位于南半球,可排除;美国西海岸洛杉矶、旧金山一带有这种气候类型,故B项正确。]
反思归纳
1.气温 降水量 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 最热
2.小 均匀 大 不均匀
例3 (1)C (2)A (3)C [第(1)题,图示纵坐标表示月平均气温,图中某种气候类型范围的纵向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年较差就越大。由图可以看出,纵向范围较长的有④、⑥、⑦,最小的为①,故C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①气候最低气温在15°C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且年降水量在1 500毫米~3 000毫米之间,可判定其为热带雨林气候,故A项正确。第(3)题,⑦最高气温小于10°C,最低气温在—20°C以下,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故可判定其为苔原气候,该气候带发育的自然带为苔原带,故C项正确。]
反思归纳
1.范围变化 最大 最小 变化幅度
2.气温年较差 降水
例4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多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解析 第(1)题,据图中气温曲线可知,该地1月气温最高(25℃),7月气温最低(约为7℃),故该地应为南半球的亚热带气候类型;该地最热月1月降水稀少(约为20毫米),最冷月7月降水丰富(约为84毫米),雨热不同期,故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联系教材关于地中海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论述即可解答。
反思归纳
1.圆的半径长短 降水量和气温
2.大 1 7 
例5 (1)A (2)C [据图可知,a地1月气温在0°C以下,降水在50毫米以下;7月气温在20°C以上,降水在150毫米以上。显然a地应为(北半球)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推知b地为热带雨林气候,c地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
反思归纳
1.月份 气温 降水量 气温 降水量 2.上下 左右
专题提升区
1.B 2.D [第1题,据表格数据显示,两地两时间段的平均气温较高(25°C以上),并且5月~10月的平均气温高于11月~次年4月,可以推定两地应位于北半球的热带;两地降水量在当地的夏半年较为丰富,明显多于冬半年,干湿季明显,可大致推定两地气候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结合两种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B项正确。第2题,两地位于同纬度地区,但甲地夏半年降水明显多于乙地,从地形角度看,只能是位于山地的两侧而致,即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
3.D [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超过800 mm,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且雨热同期。]
4.A [11月份为北半球深秋季节,此时广州受亚洲高压影响,秋高气爽。]
5.B 6.C [甲图雨热同期,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图雨热不同期应为地中海气候;丙图各月降水均匀,且各月气温都在0~2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丁为热带草原气候。图2反映的是地中海气候,结合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7.C [由图可知,该地有3个月左右的均温低于0℃,故应位于温带;又知该地有2个月左右的降水量均大于100毫米,故该地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8.D 9.B [本组题提供了“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地理原理的探究能力。照片上树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
10.B [甲地各月气温都在20°C以上,并且6月份气温最低,故甲位于南半球的热带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配看,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甲气候类型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巴西高原符合。]
11.B [根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1月均温最低但大于0℃,雨热同期,应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气候的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种植橡胶的需要。]
12.D 13.C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大西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M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N处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影响。N地受西风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14.(1)
气候特征 相同点 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不同点 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受不同季风环境影响(甲地主要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甲地因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15.(1)地中海 不能。因为横坐标上没有标注出月份,不能比较1月和7月气温的高低。
(2)亚热带季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 东部受海洋影响冬季气温高,西部受大陆影响冬季气温低。
(3)热带雨林 马来半岛的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 东 巴西东南沿海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 东北部沿海学案11 全球气候变化
[目标定位] 1.掌握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能结合一些气候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寻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①__________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前 时间跨度大,周期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②________趋势
近代 近一二百年③__________时期 ④__________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适应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⑤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⑥________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⑦________加重, 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⑧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2.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⑨__________、⑩________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 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
1.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2.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对吗?
 
3.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温度的变化,据图分析其变化规律。
 
(2)在M时期,试推测其海平面的变化特征。
 
 【反思归纳】
1.树木的年轮疏密与气候的关系:树木的年轮密,说明生长______,气候______或降水________;树木的年轮疏,说明气候______或降水______,树木生长快。
2.地球寒冷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世界上冰雪量________,冰川面积______,海平面______。
探究点二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与对策
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冰岛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岛所有冰川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可能将在下世纪全部融化。除了冰川融化加速,气候变暖还造成了冰岛的生物种群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材料二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1)结合材料分析,冰岛大陆冰川融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冰岛经济遭受重大打击,冰川融化更使冰岛自然、经济“雪上加霜”,试分析冰川融化对冰岛的影响。
 
(3)对比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关系。
 
 
(4)根据材料三,分析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及相关应对措施。
 
 
【反思归纳】
1.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冰川融化;海水__________引起的海水上涨。
2.折线坐标图的读法:先看____轴,再看____轴,曲线表示纵轴随横轴的变化关系。
3.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呈现不断____________趋势。
一、选择题
(2011·南昌统考)由于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条件、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在不停地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理事实能说明某一时期地球气候正处在冰期的是(  )
①冰川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②冰川由平原向高山后退 ③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的大 ④黄河流域出现凌汛现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①引起地壳下沉,海水淹没陆地 ②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受热膨胀 ③极地温度升高,造成冰川融化 ④造成降水增加,入海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4.(2010·安徽文综)《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图分析,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2009·浙江文综)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6.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2009年9月17日尼泊尔《喜马拉雅时报》报道:全球变暖给尼泊尔的冰川湖带来威胁,增加了一些冰川湖决口的危险。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该地区冰川湖有决口危险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冰川快速融化,使湖水水位大幅上升
B.冰川湖的湖岸结构比较脆弱
C.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地区气温逐年上升
D.人类对冰川湖的不合理改造产生的影响
8.为了抑制冰川消退,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C.控制人口数量 D.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据此完成9~10题。
9.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10.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独立报》近日报道:几十名气候学家进行的国际调查发现,诸如北冰洋冰层融化和亚马孙雨林消失等九大气候变化的“爆发点”都可能在100年内发生。尽管许多潜在的“爆发点”可能会发生在本世纪,但只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爆发点”仍然是可以避免的。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
材料三 2000年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国家 美国 巴西 俄罗斯 日本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人口 2.83 1.69 1.45 1.27 13.0 10.0 2.03 1.3 1.24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中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哪国?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0·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在本次气候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并宣布中国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节能减排等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________。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峰的海拔高度
(3)气候、石油、粮食成为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填写出下列框图中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地理坐标图解读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坐标图解读型选择题是常见的题型,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图像。坐标图有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图、三维坐标图和多维坐标图。二维坐标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要素,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点和线的不同,二维坐标图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和点状图等。三维坐标图是用三维空间反映三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将三个地理要素统一放在一个平面内,最常见的多维坐标图是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幅图上,常见的有雷达统计图、风向玫瑰图等。坐标图解读型选择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反映出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因而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
【答题技巧】
解读坐标图,首先要能正确判读、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读清坐标轴上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尺度等,明确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正确读取坐标图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势,准确判读出各坐标对应的时间与数值;同时特别要注意峰值和谷值,分析数值的谷峰变化与地理事物的相关性。
解读坐标图,可灵活采用以下方法:
(1)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如“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图”中的盐度曲线就表示了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某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中的降水柱就表示了各月降水量的数值大小。
(2)解读坐标图时,与相关地理图像对照,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更容易挖掘图像所蕴含的地理规律。如解读“洋流分布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对照,解读“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对照。
(3)要重视对地理图像内容的综合分析。如钢铁工业的布局不但与原料、燃料紧密相关,也与交通、科学技术、劳动力等因素相关。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深刻理解地理内涵。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要看清纵、横坐标单位数值;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的不同。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变暖原因
全球变暖影响、对策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冷暖干湿 ②波动上升 ③有气象观测记录 ④气温上升 ⑤海拔较低的沿海 ⑥积温 ⑦干旱 ⑧降水极端异常事件 ⑨二氧化碳 ⑩甲烷  未来气候变化
问题思考
1.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是滥伐森林,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迅速减少。
2.不对。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3.略(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低碳生活方式都可以)。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2)海平面下降。
解析 第(1)题,树木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而树木生长的快慢通过树的年轮就能体现出来。由图可以看出,M时期树木生长缓慢,可能这一时期气候寒冷或降水稀少,而其前后气候却温暖或降水丰富,呈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第(2)题,M时期为寒冷时期,世界上冰雪量增加,由于大量水受冷结冰,海平面下降。
反思归纳
1.缓慢 寒冷 稀少 温暖 丰富
2.增加 扩大 下降
探究点二
(1)全球变暖
(2)①对冰岛地区的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②对冰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③沿海低地被淹没等。
(3)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4)影响: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量,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采取工程措施,加强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解析 第(1)题,冰岛冰川融化与全球变暖有关。第(2)题,冰岛冰川融化对冰岛局部气候及旅游业产生影响。而旅游业是冰岛的重要经济来源。第(3)题,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气温波动上升。第(4)题,气温升高会对农业、气候、气象灾害等产生影响,可针对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反思归纳
1.热膨胀 2.横 纵 3.上升
课后练习区
1.A [地球处于冰期时,气温较低,冰川应向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推进;由于全球的冰川数量增多,海平面下降,会使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的大。]
2.B [全球变暖会使极地冰川融化,大量的冰雪融水汇至海洋,使海平面上升;也会使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3.B [太阳黑子增多、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等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大等人为原因都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
4.C [本题以全球变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延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5.B 6.A [本题以全球变暖对全球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以及对策,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第5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许多地区的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全球变暖对非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自然带因为温度的上升会相应北移。第6题,首先要明确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公众参与的含义。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
7.D 8.B [冰川湖是由冰川消融产生的融水汇集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冰川的末端,其湖岸结构比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湖水大增,易决口成灾。冰川湖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人类有意识地进行了保护。目前,化石能源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禁止使用是不现实的。]
9.A 10.B [第9题,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能源,从而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限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必然受到的冲击最大。第10题,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国家间交易温室气体形成的市场称为碳市场。]
11.(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呈正相关。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3)中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第(1)题,联系教材知识及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即可完成。第(2)题,由图中曲线可知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城市化水平高,说明该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第(3)题,由材料三表中人口数据对应材料二图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可知,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结合中国能源利用状况回答措施。第(4)题,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原料为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际增加较少,可知植被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重要作用。
12.(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原因: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 (3)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石油资源的短缺
(4)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等。
解析 本题结合热点,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图可直接读出后果,其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第(2)题,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海水蒸发加强,影响到海陆间水循环;由于海平面上升,台湾海峡的宽度将加宽;珠峰海拔高度因海平面变化及峰顶冰川融化也会发生变化;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并不会发生变化。第(3)题,由框图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可确定甲为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乙为石油资源短缺。第(4)题,“节能减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节约资源或能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趋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与地理环境
学案17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目标定位]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3.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和分布。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②________和巨大的③__________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④__________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⑤__________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⑥____________。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⑦____ 使岩石发生⑧______________;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⑨____________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⑩____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是 ________,B是 ________(或变质岩),C是 ________(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a ____________;b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c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______作用。
【问题思考】
1.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
 
 
2.比较: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4.辩一辩: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探究点一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形成这些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2)F图景观在我国________高原分布最广泛,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B图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G图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H图中①是________;C图中岩层发生了____________,引起了地势的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上述八幅图从地貌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应如何分类,说出你的理由。
 
 
 
【反思归纳】
1.判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区分两者要抓住关键的两点:一是二者都是自然作用;二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外力作用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在对内外力形成的地貌进行判断时,应用二步法逐一分析:第一步,首先结合地貌形态的__________特征,确定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如看火山关键看__________的外部特征;看断层主要看岩层______________。第二步,应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方式,在这四种方式作用下会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以______作用为主,多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______作用显著,多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地貌;高山地区多______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______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探究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④和⑤ B.①和⑥
C.②和④ D.③和⑥
(2)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页岩、石灰岩 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 D.石英岩、花岗岩
【反思归纳】
1.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______冷凝而成;三大类岩石中只有______岩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形成______岩;已形成的岩石在______作用下都可以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最终都可能重熔再生形成______。
2.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此类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一是自______始,到______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______;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______;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
框比为 ;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一、选择题
(2011·韶关调研)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a B.b C.c D.d
(2011·哈尔滨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4.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洋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阅读材料,完成5~6题。
5.分别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6.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2009·江苏地理)下面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9.(2010·上海地理)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10.(2010·北京文综)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分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二、综合题
11.(2011·扬州阶段测试)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4)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如上图)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___________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5)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12.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放射性元素衰变 ②断裂带 ③褶皱山脉 ④海陆变迁 ⑤喷出地表 ⑥太阳辐射能 ⑦生物 ⑧崩解、破碎 ⑨侵蚀 ⑩平缓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问题思考
1.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2.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3.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
4.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地壳运动 D风力沉积作用 E岩浆作用(火山作用) F流水侵蚀作用
G风力侵蚀作用 H冰川侵蚀作用
(2)黄土 流水侵蚀而成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西北干旱半干旱 “U”型谷 断裂下陷 高低起伏
(3)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A图、B图、D图、F图、G图、H图中的地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即外力作用引起的;C图、E图中的地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即内力作用引起的。
反思归纳
1.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外部 外部结构 火山锥体 断裂并有明显错位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2.风力 风力侵蚀 风力沉积 流水 流水侵蚀 流水沉积 冰川 海浪
探究点二
(1)D (2)A
反思归纳
1.岩浆 沉积 沉积 变质 岩浆
2.岩浆 岩浆 岩浆 岩浆岩 岩浆
课后练习区
1.A [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
2.B [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3.B [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③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从断层右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③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触高温岩浆而变质形成大理岩。]
4.A [据图可确定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层,而不能确定该地段是否发生过水平拉伸作用。]
5.C [由材料可判断“血迹石”属于沉积岩,“千人石”属于岩浆岩。选项中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因而C选项正确。]
6.A [“血迹石”形成于海洋沉积环境中,后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才被人们发现,因此A选项正确。]
7.D 8.A [第7题,学生可能对“昆仑玉”的形成过程不太了解,但从题干中的“与大理岩同属”可知其为变质作用形成。而图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凝固,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的外力作用。第8题,含有化石的应是沉积岩,此过程属于沉积过程。]
9.D [峰林、石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10.C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运动与循环过程,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过程,选项C正确。]
11.(1)岩浆岩 变质岩 (2)AC (3)③ ②
(4)海水侵蚀 ②
(5)甲:花岗岩;乙:大理岩。
解析 根据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台湾的“女王头”玉颈是在海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不断变细的。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
12.(1)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甲 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为主 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或答具体类型)
乙 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为主 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或答具体类型)
(2)流水侵蚀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型;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4)沉积 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
(5)东西走向 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流动沙丘。
解析 该地形剖面图是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乙应为青藏高原,外力作用以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为主,对应相应地貌,甲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风力堆积为主,对应相应地貌。①河应为雅鲁藏布江,其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说明在地质时期应为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②山应为天山,东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多流动沙丘,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降水稍多,多半为固定沙丘。学案2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目标定位]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①________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②________、③__________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 , (带状)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⑨________,
(1)由赤道到两极 形成基础:⑩________,
的地域分异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 ____方向延伸,南北方, 
向更替
(2)从沿海向 _影响因素: ________,
内陆的地 形成基础: _______
域分异 分布规律: __________
方向延伸, __________方向更替
规律:地表景观随 ______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________越低,,
垂直地  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域分异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 ________条件、 ______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 、 、_____ 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探究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是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____,其雨季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______。
(4)没有画出序号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__________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即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________延伸(东西延伸),沿着_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________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影响,即以______为基础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______延伸(南北延伸),沿着_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探究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反思归纳】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方法
1.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______。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______。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______。
2.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____,在高纬的山地海拔____。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____、阴坡____。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____;纬度高,雪线海拔____。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____,阴坡雪线海拔____;迎风坡降水____,雪线海拔____;背风坡降水____,雪线海拔____。
探究点三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读图甲“世界陆地自然带理论分布示意图”,图乙“46°S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实际中,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试分析其原因。
 
(2)图乙中A处的自然带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处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什么?
【反思归纳】
主要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原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__________阻挡了海洋水汽;受秘鲁寒流的______作用的影响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高原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了____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高原东南的热带雨林带 地处东南信风____坡,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沿岸暖流________作用的影响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____,无______分布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______或________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一、选择题
(2011·徐州模拟)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造成图中7、8、9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2.下列地区中,其自然带与图中3自然带相一致的是(  )
A.江南丘陵 B.伊朗高原
C.巴西高原 D.撒哈拉沙漠
3.关于图中9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相同
B.大陆东西两岸植被类型相同
C.各处均为常绿阔叶林
D.大陆西岸植被叶质较厚
(2011·盐城模拟)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4~5题。
4.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湿度减少 B.沿X方向热量减少
C.沿Y方向湿度增加 D.沿Y方向热量增加
5.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芜湖质检)读下图,回答6~7题。
6.a图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与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地震将频繁发生
B.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低
C.华北地区旱情将加重
D.黄河三角洲将向海洋推进
(2010·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8~10题。
8.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9.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10.该山可能位于(  )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综合题
11.(2009·上海地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________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图中C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自然带,西部形成A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组合 ②物质 ③能量 ④纬度 ⑤海陆 ⑥水热 ⑦植被 ⑧土壤 ⑨太阳辐射 ⑩热量  东西  降水  水分  平行于海岸  垂直于海岸  高度  纬度  山体  水分  热量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
问题思考
1.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5)地形起伏、洋流、海陆分布
反思归纳
1.太阳辐射 热量 纬线 纬度
2.降水量 水分 经线 经度
探究点二
(1)甲、乙、丙
(2)甲地位于荒漠地区,南坡为向阳坡、背风坡,水分条件差,不具备形成森林的水分条件,北坡为迎风坡,随山势海拔升高,水分凝结,具备了形成森林的水分条件。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反思归纳
1.复杂 复杂 复杂
2.高 低 高 低
3.高 低 高 低 多 低 少 高
探究点三
(1)无。该纬度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
(2)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反思归纳
安第斯山脉 降温减湿 西风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迎风 增温增湿 海洋 陆地 地表水 地下水
课后练习区
1.B 2.C 3.B [第1题,7、8、9自然带差异符合中纬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基础为水分条件。第2题,3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巴西高原由于地势高而形成了热带草原带。第3题,9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在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4.B 5.A [第4题,如图可知,X方向为南北方向,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Y方向为垂直方向,随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湿度变化无明显规律。第5题,照片景观为热带雨林的典型植被。]
6.A 7.C [根据图中有针叶林、苔原植被,可判断a图所示地区不在南半球,南半球没有这两种植被,而非洲大陆的赤道以北地区由于纬度较低也没有这两种植被。a图中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a到b的变化说明自然带北移,是因全球气温升高引起的,与此相关的是华北地区蒸发量增大,旱情加重,阿尔卑斯山雪线升高,黄河三角洲逐渐被海水淹没,而地震的发生与此没有直接关系。]
8.B 9.D 10.A [第8题,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自然带分布都为东坡低于西坡,这说明东坡的温度要低于西坡,而东西两坡的光照条件相同,其温度偏低的原因应与降水多有关。第9题,由于上下温度的差异,在幽深的河谷地带很难形成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而会形成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因此干旱河谷的空气运动只能由下沉气流形成。第10题,由于该山地东坡底部分布着常绿阔叶林,说明其所处的纬度较低,只有四川和安徽符合条件;且该山地海拔很高(7 500米),因而只可能位于我国西部的四川省。]
11.(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
解析 本题是对世界重点区域的考查,综合性较强。第(1)题,甲地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2)题,高山冰雪灾害应在地势较高的安第斯山脉上(乙地)。丙地位于巴塔哥尼亚沙漠。第(3)题,山地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为海拔最高的乙地。丙、丁为背风坡但丁位于沿海降水稍多于丙,丙地为温带荒漠带,乙地为温带草原带。第(4)题,由以上三题可知导致四地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置。注意掌握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延伸方向、更替方向和形成基础。
12.(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两极 热量
(3)太阳辐射
(4)受沿岸加那利寒流影响
(5)B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形影响,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A自然带的形成受赤道低
气压的影响,终年高温多雨。区域地理部分
自然带
④____位置
,⑤____位置
⑥____状况及其组合
代表性⑦____和⑧____
(带状)
分布       学案2 地图
[目标定位]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测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以及五种主要地形。3.掌握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方法。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
(2)大小: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① 。
(3)表示形式:② 、文字式和线段式。
2.方向
(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③ 。
(3)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定④ ,经线定⑤ 。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所示)
(1)等高线:图中各条实线,是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部位 A B C D E F G
地貌 山顶 ⑥ 山脊 ⑦ 缓坡 陡坡 鞍部
2.地形剖面图:直观地显示某条剖面线上⑧ 和⑨ 状况。
【问题思考】
1.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缩小一半,则图幅面积应为原来的多少倍?
2.在下图中,甲、乙两点的海拔分别为多少米?二者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
3.如何确定下图中闭合等高线中心A、B的海拔高度?
探究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 为什么?
(2)若该区域计划建一水库,坝址应选在A、B、C中的________处,为什么?
(3)①处陡崖顶部海拔约为________米,陡崖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反思归纳】
1.判断坡度陡缓: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 ,坡度越 ;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等高距越 ,坡度越 ;③不同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
2.开辟梯田的条件:开辟梯田应考虑 、 等条件。
3.水库坝址选择的条件:修水库的地形条件是河流的上游山区并具有“ ”的地形区。“肚子大”利于储水,“出口小”利于建坝。
4.陡崖高度计算方法:(n-1)×d≤陡崖高度<(n+1)×d(其中n为相交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探究点二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迎接2011年新年旅游旺季的到来,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材料二 旅游规划图
(1)在观景台M、N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路”,在Ⅰ、Ⅱ两种方案中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
(2)在观景台M处能否观赏到山下的湖泊全景?试作图说明。
【反思归纳】
1.等高线地形图中,路线选择原则:山区修建公路要遵循沿 修筑的原则,选择坡度 、距离 、 的线路。
2.通视的基本条件:通视问题可通过作 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 )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 (填可或不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
(填可或不可)通视。
3.判断所绘地形剖面图是否正确的方法:抓住剖面线的 、 、经过的
和 、 的海拔高度、相对位置来综合分析。
一、选择题
                  
(2011·珠海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  )
A.比例尺甲大于乙 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2.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正北后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下图是“某湿润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可能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两地间能够开凿渠道自流引水的是(  )
A.从乙到丙 B.从丁到乙 C.从戊到甲 D.从丁到戊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5~6题。
5.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与甲城镇的相对高度以及 M处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
A.508米 跳水运动 B.264米 飞行运动
C.198米 滑雪运动 D.369米 攀岩运动
6.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
A.图中两城镇 B.隧道口F处
C.陡崖的崖顶 D.山坡D处
(2011·湘潭质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有一公路沿河兴建。据图回答7~8题。
7.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西北向东南流 B.东南向西北流
C.东北向西南流 D.西南向东北流
8.若河水暴涨,最可能被水冲毁,使行车受阻的路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9~10题。
9.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RQ线
10.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同时也是世界观测史上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读图完成11~12题。
                  
11.地震源位为于北京的(  )
A.东北 B.东南 C.正东 D.西南
12.中国援助的救灾物资由北京机场运往地震灾区,其最短航线的航向是(  )
A.飞向正东 B飞向东南
C.飞向东北 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白水河干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甲村与龙山之间的温差范围是__________。
(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3)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答出三点即可)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点设在A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使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能力培养(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已有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核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认识”和“说明”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多采用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形式,比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要运用多种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技巧】
要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既要认识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又要认识不同地理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形成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
(3)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块?
对高频知识或问题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并进行有效地开发、分解或聚合,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题“模块”。?
(4)针对现实问题整合文科综合知识?
结合当前的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等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组合,将书本知识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体现政、史、地三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行规范的针对训练?
通过仿真训练总结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经验,摸索、感悟并形成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规律,从而更加自如娴熟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提高单位时间的解题效率。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图三要素、面积估算、陡崖高度计算
地貌类型判读及描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通视问题
答案
课前准备区
小 ②数字式 ③北 ④东西 ⑤南北 ⑥山谷 ⑦陡崖 ⑧地势高低 ⑨坡度大小
问题思考
1.比例尺缩小一半,为原来的1/2,图幅面积应为原来的1/4。
2.甲的海拔为1 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3.A的等高线数值比100米还要低,但不会低于0米,即“小于小的”。B的等高线数值比200米还要高,但不会高于300米,即“大于大的”。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乙。乙处坡度比甲处平缓,且靠近河流,灌溉方便。
(2)A 洼地的河流狭窄出口处,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
(3)300~400 50~150
反思归纳
密 陡 大 陡
坡度 灌溉水源
肚子大,出口小
探究点二
(1)Ⅱ方案 充分考虑了坡度条件,走向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使道路坡度小,施工难度小;通行较为轻松和安全。
(2)如下图,由剖面图可知,由于视线阻挡,在M观景台不能看到湖泊全景。
反思归纳
等高线 平缓 较短 弯路较少
地形剖面图 山地或山脊 可 不可
起点 终点 最高点 最低点 转折点
课后练习区
1.A 2.C 3.B 4.D 5.D 6.B 7.A 8.C 9.B 10.D 11.B 12.D
13.(1)自东向西 3℃~4.2℃(3℃(2)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
(3)①海拔高度在300~400米之间;②位于山麓谷地中;③有河流流过;④位于白水河北岸。(任答三点即可)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以下为两组答案:
①合理。理由:两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近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高度相近。
②不合理。理由: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14.(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发生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坡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发生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学案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目标定位] 1.理解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3.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
(1)方向:①__________。(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
(2)周期:一恒星年:②________________。
(3)速度:近日点A点,最③________;远日点B点,最④________。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⑧____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规律
a.⑨______日
b.⑩______日
c.春、秋分日: ______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的更替
(1)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 ________________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 ________、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 ____、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是 __________的过渡季节。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4.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规律。
【问题思考】
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同吗?
 
 
2.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如何变化?
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
 
探究点一 昼夜长短变化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甲处时,①摩尔曼斯克港、②开普敦、③开罗、④北京四城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____________;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②、④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B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图你能说出该图所示日期以及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哪条纬线上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吗?
 
【反思归纳】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________;另一半球(冬半年)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则__________。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差______,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______。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______,夜________,北极圈内出现______;而南半球则昼______,夜______,南极圈内出现______。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__________,春、秋分日全球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分析
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1)他们认为:在当地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图”。该图表示是否正确?为什么?
 
(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左下图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右下图中。
(要求:在右上图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反思归纳】 
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的变化规律:在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________升起,________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____,日落时日影朝____。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______方升起,________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________,日落时日影朝向________。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______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____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______方升起,______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______,日落时日影朝向______。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______;从冬至日至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______,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一、选择题
(2011·昆明学情分析)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2.2011年2月3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2011·广州重点中学联考)某年7月1日中午12时30分52秒,广州市花地大道时间园里的九根铁柱瞬间失去黑影,出现“立竿无影”的天文奇观,引得现场观看的数百名广州市民啧啧称奇。据此回答3~4题。
3.此景象发生时(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
D.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
4.此景象在一年内会出现两次,另一次可能发生在(  )
A.4月18日前后 B.6月11日前后
C.8月11日前后 D.10月6日前后
(2011·贵阳质检)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2010·大纲全国文综Ⅱ)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据此完成6~8题。
6.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10时 B.13时 C.16时 D.19时
7.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8.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
A.9月21~30日 B.10月1~10日
C. 10月11~20日 D.10月21~30日
(2010·四川文综)图甲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9~10题。
9.若图甲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
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10.若图甲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  )
二、综合题
11.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空白部分代表白昼,此时北京时间为10时。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有极昼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点此时的地方时分别是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时,从两地看来,太阳都位于其________方向。
(3)若图示日期为12月初,则此后至我国春节前后,图中经线与晨昏线的夹角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1·重庆质检)读图,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角中与目前黄赤交角相等的是(  )
①XOF ②XOT ③E′OY ④FON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和EF与E′F′之间分别为______带和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什么?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球公转的特征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自西向东 ②365日6时9分10秒 ③快 ④慢 ⑤赤道 ⑥黄道 ⑦23°26′ ⑧南北回归线 ⑨夏至 ⑩冬至  赤道  昼夜长短  长 短  冬夏两季
问题思考
1.不相同。远日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位置,发生在每年7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而夏至日是指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近日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离太阳最近位置,发生在每年1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而冬至日则是指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且无季节变化。
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例如,6月22日,40°N的地方昼长14小时51分,夜长9小时09分;而40°S的地方夜长14小时51分,昼长9小时09分。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①④③② 昼变长夜变短 昼变短夜变长 (2)14小时 12小时 (3)8:00 16:00 (4)该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曲线A、B、C、D分别代表北极点、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上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反思归纳
(1)昼长夜短 越长 昼短夜长 越短
(2)越大 越大 最长 最短 极昼现象 最短 最长 极夜现象
(3)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探究点二
(1)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照进房内。
(2)不正确。正午旗杆影长应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 (3)见下图。
解析 第(1)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的地区才符合题目要求,而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第(2)题,冬至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影子朝向相反,图中绘制正确;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旗杆影子朝向正北,且影子应是一天中最短的,图中绘制不正确。第(3)题,绘制时应是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且20°W位于昼半球最中间。
反思归纳
正东面 正西面 西 东 东北 西北 西南 东南 北 南 东南 西南 西北 东北 南移 北移
课后练习区
1.A 2.B [甲 乙 丙 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2月3日地球离开近日点(1月初)1个月,故靠近乙点。]
3.A 4.B [“立竿无影”反映太阳直射现象。此景象发生在7月1日,是在夏至日过后10天左右,故另一次可能发生在夏至日之前的10天左右。]
5.B [a地全年昼夜平分,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快;b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c地,即纬度较c地低,自转线速度较c地快;d地为北极点,自转线速度为零。]
6.D 7.C 8.B [第6题,由题中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可以得出此时黄河站为12时,再根据经度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9时。第7题,由于黄河站是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所以日出和日落都是在正南方且时间短暂(此时的视运动为太阳在正南地平线上刚刚升起便马上落下)。第8题,当黄河站极夜开始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同,不同的是当极夜刚开始时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而极夜消失时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此时为3月9日,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还需约12天时间,则可推算前一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9月23日)到此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也需约12天时间,即大约在10月5日,因此选B。]
9.A 10.D [第9题,因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故右上曲线为正确曲线,则北纬40°~50°地区的日出时间为3:50~4:30,所以北纬40°~50°地区的夜长为7小时40分~9小时,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则为15小时~16小时20分。第10题,若图示表示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排除B、C,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150°W为18时,赤道与150°W交点位于昏线上,所以应选D。]
11.(1)(20°S,150°E) 从20°S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70°S及以南地区(70°S到南极点之间) (2)12 24(或0) 正南 (3)(至12月22日前后)先逐渐增大至23°26′,再逐渐减小
12.(1)C (2)北温 热 (3)从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4)ABD学案2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与表现。3.结合实例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3.意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⑦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特点:主要依赖于⑧____________。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⑨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⑩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1)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______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变化: __________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______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问题思考】
1.说一说: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探究点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010·锦州模拟)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2) 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高向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③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________(高或低)于其他两个自然带,主要原因是什么?
 
 
(3) 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反思归纳】
1.图示反映的是__________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生物循环的活跃程度随纬度升高而递____;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土壤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____________的交换。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主要阐明两点:①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______;②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________,对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探究点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反思归纳】
1.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______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______状态。
2.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立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___的能力;________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探究点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多选)(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反思归纳】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______存在的,某一地理要素变化,会引起______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__________环境状况的改变。
2.结合对三幅示意图的分析可知,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从而导致了______的变化;这种地理环境的演变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形这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了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差异性(同一地区不同坡向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和复
杂性(地理环境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选择题
(2011·柳州质检)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读下表,回答3~4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1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 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3.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4.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2011·南通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5~6题。
5.“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6.“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10.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综合题
11.(2011·北京宣武区期中)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幅区域图
材料二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江汉平原 宁夏平原
自然带类型 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根据当地问题、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图乙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下降
12.“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1)甲、乙、丙、丁四幅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运动图和相应的大气环流图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请将下列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a.西 b.东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下降 e.升高 f.降低 g.干旱少雨 h.湿润多雨
(3)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选)(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影响海冰的分布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生物 ②水循环 ③生物循环 ④岩石圈物质循环 ⑤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⑥光合作用 ⑦合成有机物 ⑧光合作用 ⑨稳定 ⑩协调一致  环境  生物、水  岩石
问题思考
1.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地貌,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
2.水循环跨越了各大圈层,蒸发、蒸腾使水变为水蒸汽,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水蒸气在大气圈中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降水被生物截留和利用;降水形成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改造,然后流入海洋;在高山、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水圈的组成部分;当冰川融化,水又参与生物的生长、岩石的风化,然后再次被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
3.某一地区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发生变化。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气候条件。
(2)①②③ 低 纬度低,气温高,生物循环强烈。
(3)A
反思归纳
1.生物循环 气候 减 物质和能量
2.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基础 性质 形成和演化
探究点二
平衡功能。
反思归纳
1.环境 平衡
2.合成有机物 平衡
探究点三
(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2)ABD
(3)①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森林;②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③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为荒漠。
反思归纳
1.整体 其他 周围区域
2.地形抬升 气候 整体性
课后练习区
1.A 2.B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受气候影响明显,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之一。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3.B 4.C [第3题,各类湿地的面积变化幅度可以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然后根据结果可得变化幅度的大小顺序。第4题,据上题结果可知湿地总面积上升,水鸟栖息地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5.A 6.D [“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粒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伐、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7.D 8.B [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D 10.A [第9题,从湖泊消亡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第10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1.(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即可)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解析 第(1)题,甲为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气候,气候干旱,为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第(2)题,湖泊在调节小气候、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突出作用,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凌汛出现的条件:①具有结冰期;②从低纬流向高纬。第(4)题,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即可。其关系是: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增大—干旱加剧—湿度下降—降水减少—荒漠化加剧。
12.(1)甲 丙
(2)如下图
(3)BC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海面异常增温,导致原有的大气环流减弱或被打破,原秘鲁西岸下沉气流减弱,盛行上升气流,由原来少雨转变为多雨,南太平洋西岸则相反,由多雨转变为干旱少雨。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海流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海平面高低升降。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太阳辐射削弱,到达海面的
赤道西太平洋气候( )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 )
赤道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太平洋暖海水向 流
( )
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 )
赤道西太平洋气候( )
赤道西太平洋( ),海水上泛
赤道东太平洋( ),海水下沉
赤道西太平洋气候(h)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e)
赤道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太平洋暖海水向 流
(b)
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f)
赤道西太平洋气候(g)
赤道西太平洋(d),海水上泛
赤道东太平洋(c),海水下沉学案14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目标定位] 1.理解并解释洋流的概念,识别洋流的性质类型。2.分析并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①______地沿着一定方向做②______的流动,叫做洋流。
2.按性质分类
3.影响因素
4.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⑦________、E北太平洋暖流、F⑧________________、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⑨__________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 __________
大西洋 J⑩__________、K北大西洋暖流、L  ___________、M _________、N ________、P ___________
印度洋 Q ____________、R ________________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的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 ________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
____________和水分平衡。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有 ________作用;寒流有______________作用。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________分布有显著影响
(1)寒暖流交汇:________渔场、日本的__________渔场。
(2)上升流:________渔场。
4.对海洋航行影响
(1)顺流可节省________,加快________。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________,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__________;扩大__________。
【问题思考】
1.寒暖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3.澳大利亚东西两岸的气候有何差异?
 
探究点一 世界洋流的分布
 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中a、b、c三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____渔场,它位于d和________________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种原因形成的大渔场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______________,依次利用的洋流有哪些?
 
(5)若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图示环流方向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 ②开罗正值少雨时节 ③正是北极科考的良好时期 ④新疆天山牧民在海拔高处放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反思归纳】 洋流的分布规律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 南北半球 环流方向 模式
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______,西部为______;大陆东岸为____,西岸为______ 北半球 顺时针
南半球 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______,西部为______;大陆东岸为____,西岸为______ 北半球 逆时针
北印度洋海区 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
冬季
40°S~60°S附近 西风漂流
探究点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平均水温(°C)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海区位于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
(2)用洋流符号(暖流→,)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如果该海域位于东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附近的洋流对该气候的形成起了________________作用。
(4)地球上具有此种洋流分布模式的海区是________(双选)。
A.欧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B.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C.非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D.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5)图中A附近的海域是否会形成世界大渔场?为什么?
 
 
 
【反思归纳】 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
1.根据海水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若其海区等温线的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则表明该海区位于____半球,如甲图所示;反之则位于____半球,如乙图所示。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水温高低
若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即低温)凸出,则表明该海区水温____于同纬度海区,反之则____于同纬度海区。如图丙所示,该海区位于____半球,A点水温____于B点。
3.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和流向
洋流的流向即等温线的______方向,如图丁所示,即可知:A处洋流从水温______处流向水温____处,是______,而B处洋流从水温____处流向水温____处,是______。
(2010·江苏地理)图1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C范围示意图,图2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1~2题。
1.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C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2.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2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10·上海地理)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回答3~4题。
3.在下列世界著名的渔场中,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的是(  )
A.纽芬兰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 D.北海渔场
4.当“拉尼娜”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读“太平洋的洋流分布略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B.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
C.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
D.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6.关于甲、乙两地附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为沿海地区,甲地的降水较少
B.乙附近地势较高,常常有地形雨形成
C.厄尔尼诺现象源自乙海区
D.乙地没有寒暖流交汇,难以形成渔场
(2010·山师附中二模)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回答7~8题。
7.若该海区位于大西洋,则该海区可能位于(  )
A.西南部海区 B.西北部海区
C.东大西洋中部海区 D.东南部海区
8.图中①、②表示的洋流名称可能是(  )
A.①加利福尼亚寒流、②秘鲁寒流
B.①墨西哥湾暖流、②北大西洋暖流
C.①巴西暖流、②西风漂流
D.①拉布拉多寒流、②墨西哥湾暖流
(2010·上海十三校联考)读“世界四大渔场与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序号所示的大渔场中,位于太平洋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图中洋流b流经水域,海水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  )
①向高纬度凸出 ②向低纬度凸出 ③向北凸出 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1.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了8.8级特大地震。读“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洋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它的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B洋流在性质上是______。
(3)C河流为亚马孙河,其河水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___。
(4)秘鲁和智利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2.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的是______半球,判断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D、E、F、G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A、B、C三支洋流中,最强大的洋流是____(填字母),该洋流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4)E洋流沿着________大陆______(东或西)岸流动,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常年份,__________(填字母)洋流经过的海域渔船云集,渔获量巨大。但也有些年份,因海面水温上升,海面常常漂浮着大量的死鱼,渔船稀少,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
(6)洋流G每年的6、7、8三个月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稳定 ②大规模 ③暖流 ④寒流 ⑤盛行风 ⑥地转偏向力 ⑦日本暖流 ⑧加利福尼亚寒流 ⑨千岛寒流 ⑩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加那利寒流  巴西暖流  本格拉寒流  厄加勒斯暖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西风漂流  热量  全球热量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渔场 纽芬兰 北海道 秘鲁 燃料 速度 海雾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问题思考
1.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南半球40°~60°海域为寒流。
2.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广义的西风漂流是指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洋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分别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故属暖流性质。在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了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但其性质却为寒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海水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上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北 此图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2)a c (3)纽芬兰 拉布拉多寒流 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4)东北信风和西风 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5)D
解析 本题考查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第(1)题,由纬度及洋流环流分析此海域为北半球海域。第(2)题,a、c属风海流,处于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第(3)题,该环流位于大西洋时,①处为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渔场,与此成因相同的还有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第(4)题,结合图示分析风带、洋流。第(5)题,当北印度洋洋流是顺时针时,表示北半球为夏季,明确该点后做进一步分析即可。
反思归纳
顺 逆 寒流 暖流 暖流 寒流 暖流 寒流 寒流 暖流 顺 逆
探究点二
(1)北 (2)图略(14°C~16°C间画向右的暖流、A附近海域画向北的暖流和向南的寒流) 阿拉斯加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3)温带海洋性 增温增湿
(4)AB (5)不会。因为世界级的大渔场一般分布在寒暖流的交汇处或冷海水上泛的地方,而A附近的海域为洋流遇到陆地后分支的地方。
反思归纳 1.北 南
2.高 低 北 低
3.凸出 低 高 寒流 高 低 暖流
课后练习区
1.C 2.B [第1题,从图中看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C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22°C等温线明显向低纬(北)弯曲,说明该海域温度比同纬度其他海域低,是受到寒流的降温作用所致。故本题选C。第2题,根据图中气候资料可知,该地的气候属于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而图中甲地位于撒哈拉沙漠,丙地位于南亚,丁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分别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只有乙地位于非洲东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故正确选项为B。]
3.A [纽芬兰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故选A。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与秘鲁沿岸的上升流有关,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而形成。]
4.D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水温持续反常偏冷的现象。A、B、C三项所述现象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理解本题主要抓住以下关键点: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上空的热力环流进一步加强,即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进一步增强,受其影响,亚洲东部台风、暴雨增多。故排除A、B、C三项。]
5.A 6.C
7.B [据海水温度和洋流流向可判断出该海区可能位于西北部海区。]
8.D [大西洋西北部海区相交汇的洋流是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9.A 10.C [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分布、渔场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①是北海道渔场,②是秘鲁渔场,③是纽芬兰渔场,④是北海渔场。故第9题应选A。②是秘鲁寒流,其流经水域水温低于同纬度其他水域的水温,等温线应该是向北凸出,即凸向低纬度。故第10题应选C。]
11.(1)秘鲁寒流 此处为上升补偿流,把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
(2)寒流 (3)雨水 (4)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12.(1)南 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 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中低纬存在着三个大洋环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A、B、C、G (3)A 秘鲁寒流 (4)澳大利亚 东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5)A 厄尔尼诺 (6)6、7、8三个月正值南半球冬季,高低纬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特别强劲。在强大的盛行西风作用下,西风漂流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
解析 第(1)题,根据洋流系统的流动方向可以判定该图为南半球。第(2)题,流向赤道方向的为寒流,反之为暖流;需要注意的是,西风漂流为寒流。第(3)题,因为南美洲南端陆地对强大西风漂流的阻挡作用,使得汇入秘密寒流的水量大增、流速加快,故秘鲁寒流显得强大。第(4)题,E洋流大致位于150°E附近,且流向高纬,应为澳大利亚暖流;沿岸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第(5)题,A洋流所在海面水温偏高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第(6)题,由于冬半年高、低纬间温差大,西风强劲,故西风漂流强大,海面风浪大。学案6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②____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③____ ④______________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⑤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⑥____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 地下2 900千米处 ⑦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⑧____
(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为 ______(由E ______和F 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 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 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 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 ___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即__________、水汽和固体杂质 厚度2 000~3 000千米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 分布于岩石圈上部、大气圈底部和______中;最______的圈层
             
一、选择题
(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
(2011·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9.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排序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传播速度 ②慢 ③快 ④固体、液体和气体 ⑤莫霍界面 ⑥明显增加 ⑦完全消失 ⑧下降 ⑨地壳 ⑩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地壳  大气圈  氮和氧
  水圈  连续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问题思考
1.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2.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平均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3.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改变。
(2)对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进行研究
反思归纳
岩石 薄 厚 岩浆 很高 很大
探究点二
(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反思归纳
干洁空气 水圈 活跃
课后练习区
1.A 2.B [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 7.B [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 9.D [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9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0.A [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 [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 13.B 14.C 15.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6.(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7.(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学案10 常见天气系统
[目标定位] 1.掌握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2.掌握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3.掌握锋面气旋的特点,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准确判读。4.学会分析气压场图,结合实际分析天气变化剧烈。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特征
(1)锋面自地面向高空b①________一侧倾斜,其上侧一定是a②________。
(2)锋面两侧③______、湿度、④______差异很大。
(3)锋面附近⑤______变化剧烈。
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1)冷锋
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较⑥____,气压较⑦____。
过境时:常出现阴天、⑧______、⑨________、降温等天气现象。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⑩______,气压 ______,天气转好。
(2)暖锋
过境前: ________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过境时:多云和降雨天气,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 ________,气压 ______,天气 ________。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天气系统(北半球)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气压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水平气流(低空) 由四周流向中心 由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气流 ________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 ________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 ______ 长江流域7、8月份的“ ______”;冬季的寒潮;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2.高压脊:从 ________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高压或高压脊控制之下,多______________天气。
3.低压槽:从________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低压或低压槽控制之下,多____________天气。
【问题思考】
1.冷锋过境时风速大,还是暖锋过境时风速大?为什么?
 
 
2.“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3.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假如上海东部洋面上形成一比较稳定的反气旋,上海的天气一定晴朗干燥吗?
 
探究点一 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2010·哈师大附中模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7月下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伏旱严重。下图是“我国7月下旬伏旱地区状况图”。
材料二 台风“圣帕”于8月18日在图示地区登陆,给几乎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带来强降水天气。下图为“圣帕”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台风路径示意图。
(1)材料一中持续的高温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当台风中心位于A地时,B地吹什么风?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请绘出台风过境A地时气压变化情况。
 
(3)台风在给所经地区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试回答此次台风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
 
 
【反思归纳】
1.副高控制下天气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旋中风向判定
北半球气旋各个部位所吹的风向:东部——__________,南部——____________,西部——____________,北部——__________。
3.台风利弊
利: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降低高温,带来丰沛降水。
弊:带来狂风暴雨、__________等。
探究点二 锋面气旋与天气
图1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此天气系统所在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1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L1为_______锋,那么A地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L2为________锋,B地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3)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现象,那么目前主要雨区是图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_。
(4)在图2中,绘出B地未来几天气温、气压变化的曲线。
【反思归纳】
1.如何判断锋面气旋所处半球、近地面还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说明受到________的影响,为近地面,风向右偏在____半球,风向左偏在____半球。
2.如何判定冷锋、暖锋所处位置:锋面出现在________中,锋线往往与________线重合;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中心____侧形成暖锋,____侧形成冷锋。
一、选择题
(2011·绍兴联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地区某日气温水平分布模式图”(图中等温线之间的距离相等)。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可能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两地盛行偏南风 B.②③两地可能出现降水
C.④⑤两地气压最高 D.③地风力小于⑥地
(2009·山东文综)下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 D.气温较低
4.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
A.8日13时 B.8日23时
C.9日13时 D.9日23时
(2011·汉中质检)读“天气系统图”,回答5~6题。
5.图A的天气系统剖面是沿图B中(  )
A.①线绘制的 B.②线绘制的
C.③线绘制的 D.④线绘制的
6.图B所示天气系统(  )
A.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
B.P处气温高于Q处气温
C.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
D.多出现在海洋上,陆地一般不会出现
(2010·青岛模拟)在锋面气旋中,由于冷锋的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追上暖锋而形成的天气系统称为锢囚锋,读下面“锋面气旋与锢囚锋的剖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以下关于图中锢囚锋符号的绘制,正确的是(  )
8.图中P处未来几日的天气情况可能是(  )
A.气压会持续降低 B.气温会升高
C.持续晴朗 D.出现阴雨天气
(2010·苏州模拟)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
①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②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③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④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 ③雨滴梧桐秋夜长 ④清风细雨湿梅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1.(2010·烟台模拟)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按气压状况,①地为______中心,③地为______中心。
(2)图中②地吹________风,②与④相比,________风力较大,原因是__ ________ _________。
(3)图中④地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试简述其成因。
 
(4)预报图中⑤地的天气变化过程。
 
(5)③地周围形成的锋面,会不会在①地周围存在?为什么?
 
12.2009年11月初,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了明显降水过程;华北某些地区降雪量更达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值。下图为“我国及周边地区11月6日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图中甲地的气压值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M、N表示的两个锋面中,表示暖锋的是__________,表示冷锋的是____________。
(3)若图中锋面N快速移向乌鲁木齐,未来48小时乌鲁木齐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为该日武汉、太原、沈阳和海口四个城市的风的状况,根据图表中的信息把四个城市的名称填入下表。
城市 ____ ____ ____ ____
风向 西北风 无风 偏东 偏北
风力 1级 0级 2~3级转3~4级 1级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锋面与天气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锋面气旋与天气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冷气团 ②暖气团 ③温度 ④气压 ⑤天气 ⑥高 ⑦低 ⑧下雨 ⑨刮风 ⑩下降  升高  冷气团 上升  降低  转晴  上升 晴朗  台风  伏旱  高气压 晴朗 低气压 阴雨
问题思考
1.冷锋。冷锋锋面移动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暖锋锋面移动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
2.前者是指春季暖锋过境后气温逐渐回升的现象,后者是指秋季冷锋过境后气温逐渐下降的现象。
3.上海东部洋面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气旋,应是暖性反气旋,在其西部及西北部,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会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因此上海可能吹东南风,出现湿热多雨的天气。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在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期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造成大范围天气晴朗和持续高温。
(2)偏北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如图。
(3)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高温,缓解伏旱。
解析 第(1)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原因是在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造成大范围天气晴朗和持续高温。第(2)题,台风属于气旋,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辐合,台风中心气压很低,台风过境,气压要急剧降低。第(3)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台风,它既会给所经地区带来灾害,也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深受伏旱之苦时,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降低温度。
反思归纳
1.高温、晴朗、干燥
2.偏南风 偏西风 偏北风 偏东风
3.风暴潮
探究点二
(1)北半球。 风向向右偏。
(2)冷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暖 连续性降水
(3)甲、丁 (4)如下图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根据锋面气旋中,锋面位于低压槽位置,判断冷锋、暖锋,根据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判断锋面前进方向,北半球为逆时针。据图可知,空气逆时针辐合,可判断此图为北半球的气旋。在气旋的低压槽中,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由于逆时针辐合,可推知二者的前进方向。暖锋的降水在锋前,而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引起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反思归纳
1.摩擦力 北 南
2.低压槽 低压槽 右 左
课后练习区
1.C 2.B [第1题,锋面附近的温度变化显著,从图中可以看出③附近变化最大(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温差大)。第2题从图中温度的变化情况看应为冷锋,降水出现在锋面附近及锋后。]
3.A 4.B [第3题,从图中看出,飓风在由海洋向陆地的移动过程中,其东北部受到陆地的阻挡,气流被抬升,上升速度加快,导致降水量增多。第4题,A地位于80°W~82.5°W,其所在时区为西五区;图中显示时间为世界时9月6日6时,即零时区的区时。由此计算出飓风中心位于图中位置的西五区的区时为9月6日1时,70个小时后,A地区时为9月8日23时。]
5.D 6.B [由图B中的气流运动状态及两侧云层,可知该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由图A可知该剖面图穿过了两个锋面,只有沿④线作剖面图和左图相符。锋面气旋多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因P、Q同在暖气团一侧且P纬度较Q低,故P处气温高于Q处。]
7.B 8.D [根据题干中的锢囚锋的概念和图示可以看出,m侧空气最冷,势力最强,冷锋前的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n侧空气较冷,势力较暖空气弱,锋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运动,P处将出现阴雨天气。]
9.B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
10.B [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①、④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
11.(1)高压 低压
(2)西北(偏北) ② ②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3)低温晴朗 冷锋过境后,气温较低,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
(4)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
(5)不会。因为①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
解析 此图是北半球近地面天气图,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③为低气压,①为高气压。②地等压线较④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因此②地风力较大。④地正处于高压脊控制之下,天气晴朗,且冷锋刚刚过境,气温较低。冷锋逆时针运动,⑤地位于冷锋前,即将经历冷锋天气过程。①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不会形成锋面。
12.(1)1 030 hPa~1 035 hPa或1 020 hPa~1 025 hPa (2)M N (3)天气转阴,出现大风、降雪天气,随后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4)沈阳 武汉 太原 海口
解析 第(1)题,根据同一图上相邻等压线差值相等的规律,可确定甲地周边封闭等压线的气压值为1 025 hPa或1 030 hPa,然后再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定甲地的气压值范围。第(2)题,根据锋面气旋气流运动特点可确定M、N表示的锋面类型。第(3)题,随着中亚地区锋面气旋的移动,冷锋N将使乌鲁木齐未来48小时天气发生变化。第(4)题,根据风力大小和风向判定城市。太原附近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强;海口北面气压值高于南面,为偏北风;沈阳为西北风;武汉可能处于两条1 030 hPa的等压线之间,没有明显的风。专题学案7 光照图的判读
[目标定位] 1.光照图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各种光照图的判读技巧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内容。2.按照呈现形式的不同,光照图可分为半球光照图、全球光照图、局部光照图等。通过光照图的判读,掌握对地方时计算、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晨昏线的判断等的方法和技巧。
            
一、半球光照图
通过地球球心的平面将地球切成两半,其中任一半球的光照图都属于半球光照图。半球光照图最外圆为通过地球球心的大圆,如果大圆为经线圈,则为侧视光照图;如果大圆为赤道,则为极地俯视光照图;如果大圆既不是经线圈也不是赤道,则为斜视光照图。
例1 (2009·福建文综)读下图,完成(1)~(3)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
【反思归纳】 
在光照图上,挖掘图中的隐含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光照图上的隐含信息如下表所示:
直射点信息 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是距离太阳光线最近的经线,也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②太阳直射纬度的确定:可利用晨昏线与相切纬度来计算: 直射纬度=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信息 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_,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_;②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的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即经线平分昼弧,则该经线时间为________;切点所在经线通过的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即经线平分夜弧,则该经线时间为______________;切点所在纬线圈为极夜时,切点所在经线时间为__________,切点所在纬线圈为极昼时,切点所在经线时间为__________
太阳高度信息 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②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③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④任一时刻,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圆心向四周______
二、全球光照图
全球光照图是指能完整表示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的投影图。此类图一般将极点、极圈和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因而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
全球光照图由于缺乏立体感,图上的晨昏线与昼夜分布不像半球光照图那样清晰,所以判读难度较大。判读全球光照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和极夜的分布情况,以及赤道上日出、日落的时间。
例2 读“某季节某日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表”,完成下列要求。
纬线 23°26′S 66°34′N 90°N
正午太阳高度 43°08′ 46°52′ 23°26′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请在下图中画出该日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图中虚线为南北极圈)
(3)该日,当太阳直射西十区的中央经线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全球光照图的判读方法:(1)根据图中的晨线或昏线判断出昼半球和夜半球。如下图,若AB为晨线,BC为昏线,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则根据晨线是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昏线是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这一特点,可以判定AB线以东和BC线以西为______,两线之间为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__,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______。
(2)根据极昼、极夜的范围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如上图所示,整个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南极圈内为极夜时),日期为________,太阳直射____________;如果整个南极圈内为极昼(整个北极圈内为极夜),则日期为__________,太阳直射__________;如果晨昏线和经线重合,全球________,则太阳直射________。
如果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发生极昼(南极圈内部分地区发生极夜),则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如果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发生极夜(南极圈内部分地区发生极昼),则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直射点的具体纬度可通过切点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互余关系计算。
三、局部光照图
局部光照图实质上是半球光照图或全球光照图的一部分,有的为半球或全球光照图的1/2、1/4,甚至1/12。
例3 下图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点,且与经线OB相交,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的范围,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A是昏线 B.M点的经度是180°
C.太阳直射30°E D.太阳直射23°26′S
(2)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A.A点的地转偏向力大于M点
B.O点正值观察极光的好时机
C.该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该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
【反思归纳】 解答局部光照图的技巧
解答局部光照图的试题时,应树立“全局”观念,即把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判读的关键是晨昏线与纬线圈的________,以及晨昏线与赤道__________的位置和时间。               
一、选择题
(2011·杭州模拟)下图中MA、MC为晨昏线,阴影部分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10°S,180° B.20°N,90°E
C.0°,180° D.20°S,90°W
2.该日上海日出、正午、日落时的日影朝向依次为(  )
A.西南、正南、东南
B.正西、正北、正东
C.西北、正北、东北
D.西北、正北、东南
 (2011·扬州五校联考)读“地球上极昼边界纬度随时间的移动路径(箭头)图”,回答3~5题。
3.a是二分二至中的(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b纬线的纬度是(  )
A.0° B.23°26′
C.66°34′ D.90°
5.造成图中两个阴影面积大致相等的因素是(  )
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黄赤交角 ④地方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11·洛阳质检)下图为“局部区域日照图”,虚线为日界线,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地相比(  )
A.日期相同,区时时刻乙早
B.日期甲早,区时时刻两地相同
C.日期甲早,区时时刻乙早
D.日期甲晚,区时时刻乙早
7.图示时刻,地球上分属两个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1 B.1∶5
C.1∶7 D.7∶17
下图中,虚线ACB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对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③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④BC是晨昏线中的晨线部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如果C处某天文爱好者于7月6日18时观测到正北地平线上45°处有一恒星,当他第二天再次于同一方位观测到这颗恒星时,当地的地方时是(  )
A.18时
B.18时3分56秒
C.17时56分4秒
D.18时56分4秒
(2011·芜湖调研)2011年2月3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有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图中最有可能表示中华民族欢度春节时的光照图是(  )
11.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小华收到了在外国留学的表兄于当地时间2011年2月2日8时发来的短信祝福,小华的表兄最有可能留学在(  )
A.美国 B.印度
C.瑞典 D.澳大利亚
下图中S为南极点,AB为晨昏线的一段,B为晨昏线与某一纬线的切点,这一天B点最大太阳高度为40°,B、C在同一经线上,且C在SB的中点上。读图,回答12~14题。
12.A点位于(  )
A.昏线上
B.晨线上
C.可能在昏线上,也可能在晨线上
D.昏线和晨线的交点上
13.B点的纬度是(  )
A.66.5° B.70° C.75° D.80°
14.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可能是(  )
A.小于0° B.12°
C.10° D.23.5°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A点通过地心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此日的日出时间(地方时)是(  )
A.4时30分 B.5时30分
C.6时30分 D.7时30分
16.假设A点东西两侧日期不同,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0时30分 B.1时30分
C.22时30分 D.23时30分
二、综合题
17.(2011·江苏无锡质检)下图表示东半球经纬网,曲线为晨昏线。读图,回答问题。
(1)若曲线表示晨线,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甲地昼长为________小时,甲、乙、丙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昼长为________小时。
(2)当曲线由晨线变为昏线时,正确的描述有(  )
①甲地的昼长由最短逐渐达到最大 ②乙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变大 ③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④甲、乙、丙三地昼长大小为甲>乙>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读图(图1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已知条件在图1中作(标)出:
①用字母P标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②用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
③用虚线表示南北极圈。
(2)根据图1,在图2中画出:
①晨昏线;
②用斜线标出夜半球。
(3)根据图1,回答①~③题。
①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时全球有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1/2的地区与北京就处于同一日期。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全球光照图中判断日期、时间
局部光照图中判断日期、时间
答案
专题突破区
例1 (1)C (2)A (3)D [(1)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从图中可以看出,若EF为赤道,则P点的纬度为70°N,该地出现极昼,则表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20°N及其以北。(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则表明黄赤交角为20°,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并与南北极圈的纬度数互余,本题表明黄赤交角变小,福州冬季太阳高度变大,则冬季均温升高。由于黄赤交角变小,温带范围扩大,极昼极夜范围缩小,各地昼夜变化的幅度减小。(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有两种可能,假如北极点周围为极昼,即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则E点为6时;如果北极点周围为极夜,即北半球的冬半年,则E点为18点。]
反思归纳
90°-相切纬度 6时 18时 12时 24时(0时) 12时 24时(0时) 0° 90° 递减 递减
例2 (1)23°26′N
(2)答案如下图所示
(3)30°E向东至180°
解析 第(1)题,由9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利用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第(2)题,画图要注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180°经线为白昼最长的经线,而0°经线为白昼最短的经线。第(3)题,该日,当太阳直射西十区的中央经线时,即150°W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30°E的地方时为0时,自30°E经线向东至180°即是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
反思归纳
(1)白昼 黑夜 极昼 极夜
(2)6月22日 北回归线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夜平分 赤道 赤道和北回归线 赤道和南回归线
例3 (1)C (2)D
解析 解答时,如果把局部图补充完整,恢复其整体——半球光照图,试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补充完整后得到的光照图如下所示:
(1)因为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所在经线为0时或12时,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经线与180°经线,从而可知M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OC为180°经线,则OB为150°W,太阳直射30°E;又因OB为0时经线,因而推出MA线以上为夜半球,以下为昼半球,70°S以南出现极昼现象,MA线为晨线,太阳直射20°S。故选C。(2)纬度越低,地转偏向力越小;O点正值极昼期,不能观察到极光现象;此时太阳直射20°S,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太阳直射点向南或向北移动,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故选D。
反思归纳
切点 交点
专题提升区
1.D [由图可知,A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则M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A点所在经线为180°。又因MA为晨昏圈的四分之一,因而其跨经度90°,可推知M点所在经线为90°E,太阳直射90°W。由此可知MA为晨线,70°S以南有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20°S。]
2.C [依据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可判断上海日出、正午、日落时的日影朝向。]
3.C [a时北极地区极昼边界纬度消失,南极地区极昼边界纬度出现,故应是秋分日。]
4.C [图中b纬度最低,极昼时间最短,应为极圈。]
5.D [阴影面积反映了极昼的时间长短和纬度范围。极昼的时间长短主要由地球公转速度和经历的时间决定,纬度范围的大小是由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
6.C 7.D [第6题,日界线东侧的乙地比西侧的甲地晚1天;甲地处于东12区,乙地处于西11区,处于东边的乙地区的时刻比甲地早1小时。第7题,图中昼夜分界线为晨线,其与赤道的交点165°E的地方时为6时,0时所在经线为75°E。75°E向东至180°与75°E向西至180°的日期不同,两个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7∶17。]
8.D 9.C [第8题,根据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以推断OP、OQ为日期分界线即是180°经线或0时所在经线。由于晨昏线ACB是关于OP所在经线圈呈轴对称,所以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OQ则为180°经线的一部分。根据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可知图中极点O 处在极夜状态,又因为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可知该图为南极俯视图。根据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和昼夜分布特点可知BC为晨线。第9题,一个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要在第二天在同一位置看到该恒星,必须提前3分56秒。]
10.A 11.A 12.B 13.B 14.C 15.D 16.A
17.(1)(23°26′S,160°E) 6 丙 24 (2)D
解析 第(1)题,经纬网为东半球,曲线为晨线,可知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23°26′S,160°E)。甲地的昼长为6小时;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南白昼越长。第(2)题,根据曲线变为昏线时为北半球夏至日进行分析判断。
18.(1)答案见下图
(2)答案见下图
(3)①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大于专题学案20 板块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目标定位]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以及进行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
            
一、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
例1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代表________(生长和消亡)边界。
(2)图中③是________板块;④是________板块。
(3)板块的交界地带是世界上主要的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集中分布地带。
【反思归纳】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学界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______________的理论,可以对目前全球地貌形态和__________带的分布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且多火山地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板块内部地壳__________,火山地震比较少。但六大板块内部一些小板块的______处也会发生火山地震,如我国的昆仑山区。
二、板块构造学说与海沟、岛弧的形成
例2 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
(3)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山系。
【反思归纳】
板块的界线分为两类
一类是两个板块相对运动,即为碰撞运动,称为______边界,在消亡边界一般形成山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或岛弧链)及海沟等;另一类是两个板块背向运动,即为张力运动,称为______边界,生长边界一般形成______或海洋。板块的内部地区,相对而言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往往多火山、地震,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三、板块构造学说与褶皱山的形成
例3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为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边界。
(2)试举两例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地貌单元。
 
【反思归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处为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相碰撞形成。
四、地质构造的判定
例4 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说出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
【反思归纳】
图中所示信息为地下的________情况和地表的________分布情况,可以用等温线来判断________,通过地下的岩层来判断__________。从图中可知,甲处为低温中心,应为________,岩层向下弯曲,为________;乙处为高温中心,地形为______,岩层向上拱起,为______。
五、地质构造与生产生活
例5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什么?
 
【反思归纳】
a处位于背斜顶部,是________的构造,易发生____________。b处为向斜槽部,是______构造,易发生________。
六、由地质构造图推测地质过程
例6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请你描述一下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
 
 
【反思归纳】
首先图示下层存在部分沉积岩层,说明曾发生________作用,岩层存在褶皱、断层,说明岩层曾受到挤压,褶皱、断层顶部受侵蚀,是抬升后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上层又存在水平沉积岩,说明曾__________后,由__________作用形成。
  一、选择题
(2011·佛山五校期中)下图中a、b、c是沿某纬线分布的三个板块。据此回答1~2题。
1.海岸山脉多分布在(  )
A.a板块上的东侧,c板块上的西侧
B.c板块上的东西两侧
C.a板块上的西侧,b板块上的东侧
D.a、b板块上的东侧
2.①、②、③三处对应的边界类型是(  )
A.①、②属于生长边界
B.①是生长边界;③是消亡边界
C.①、③属于消亡边界
D.②是生长边界;③是消亡边界
(2011·台州模拟)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  )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
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
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
4.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
B.B为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2011·杭州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①花岗岩 ②石灰岩 ③玄武岩 ④页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C.没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D.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7.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若B为古生代地层,C、E为中生代地层,A、D为新生代时期地层(古生代地层最老,新生代地层最新),则B地的地质构造和A山的成因类型分别是(  )
A.背斜 向斜山 B.向斜 背斜山
C.地堑 断块山 D.地垒 褶皱山
(2011·德州考情分析)读下图,完成8~9题。
8.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山地地下一定有石油蕴藏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
9.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①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  )
A.褶皱运动之前
B.断层运动之后
C.断层运动之前
D.图中④处岩层形成之前
11.图中②处的山地成因是(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12.造成③处易成谷地的内因是(  )
A.岩石破碎 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 D.侵蚀作用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
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里
氏9级地震,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
有的巨浪高达20米。读图完成13~14题。
13.日本是世界多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  )
A.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B.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C.日本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D.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14.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日本海啸形成顺序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乙→丙→丁→甲 D.丙→甲→乙→丁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二、综合题
15.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作为一位地质工程师,试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__力(拉张力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盖有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0·山东实验中学调研)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甲图是图中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 “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图中地区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边界,其边界类型为________边界。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⑥处可能存在的矿产分别是(  )
A.有色金属 石油 B.有色金属 金刚石
C.金刚石 石油 D.有色金属 大理岩
(3)结合材料二和甲图,判断图中①处至少发生过____次地震。
A.2 B.3 C.4 D.5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质构造的判定
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地质构造与生产生活
答案
专题突破区
例1 (1)消亡
(2)印度洋 美洲
(3)地震 火山
反思归纳
地壳运动机制 火山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 太平洋 美洲 亚欧 印度洋 南极洲 比较稳定 交界
例2 (1)海沟 海岭 地幔
(2)喷出(岩浆)
(3)ECD
(4)美洲 科迪勒拉
反思归纳
消亡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安第斯山 岛屿 生长 裂谷
例3 (1)大陆 大陆 碰撞
(2)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反思归纳
大陆 大陆 非洲 亚欧 亚欧 印度洋
例4 盆地,背斜。
反思归纳
岩层弯曲 等温线 地形 地质构造 山地 向斜 盆地 背斜
例5 分别是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反思归纳
储油、气 瓦斯爆炸 储水 透水事故
例6 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反思归纳
 沉积 外力侵蚀 下沉 沉积
专题提升区
1.C 2.B [根据图中经线的提示可判断:c为太平洋板块,b为亚欧板块,a是美洲板块。同时根据经线度数的变化可以看出该图顺时针方向为西方。第1题,海岸山脉是由大陆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隆起抬升而成,对应图中a板块西侧ac交界处和b板块东侧bc交界处。第2题,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判断①为生长边界;②③为消亡边界。]
3.D 4.A [第3题,读图,1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便于储存地下水;因此A、C选项不正确。2处为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4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常常含有化石。第4题,从地表形态看,1处背斜成山,C处为断层构造,抬升的岩块成山,因此A项正确。B处位于河流汇入海洋的位置,常常由流水搬运、堆积形成河口三角洲;D处为角峰,是由于冰川侵蚀而成;图示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B 6.A [第5题,化石形成于沉积岩层中,石灰岩、页岩均属于沉积岩。第6题,该地区有明显的褶皱和断层,可推知该处岩层曾受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而后又发生断裂错动,形成断层。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图示为明显的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不利于储水。]
7.A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此地区B处岩层最老,两翼岩层新,故B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A是向斜山。]
8.C [图中所示的是岩层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的褶皱,向斜中心部位岩层较两翼新。]
9.B [京沪高铁穿过该山区,要注意保护植被,避免引起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当地山区没有断层,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10.B 11.B 12.C [第10题,由图中岩层的分布状况来看,①处的岩浆岩侵入了断层线和④岩层,可知岩浆侵入是发生在断层运动和④岩层形成之后。第11题,图中显示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第12题,③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13.A 14.D
15.(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外力沉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地面隆起或凹陷,接受外力侵蚀,后来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解析 第(1)、(2)题要求据图判断,经过读图可以知道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下凹,应为向斜。a、b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应为断层。且由图示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该地地壳受到了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导致岩层发生了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弯曲变形。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类,其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又由图分析:甲构造属于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风化、侵蚀;褶皱构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发生了下降运动,形成了沉积环境,为外力沉积提供了条件,据此易得出第(3)题的正确答案。对于第(4)题,甲地属于背斜构造,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为修建隧道的选择地点。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下凹缺少支撑功能,稳定性差,且地下水沿岩层向隧道内渗流,导致隧道潮湿,不能修建隧道。另外,甲地为背斜,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16.(1)亚欧 非洲 消亡 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2)A
(3)B
解析 图中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应是消亡边界,题干上明确指出此图是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因此图中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边界;②处为岩浆活动形成的岩层,有可能形成有色金属矿产,⑥处为背斜构造,可能有石油富集。图中①处岩层中有三条断层带,故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学案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明确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熟练掌握光照图的类型并依此进行地方时的计算、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变化的判读。
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③____________,旋转360°。
3.速度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如图)
(1)昼夜现象
a.昼夜半球
b.昼夜界线:AB线所在大圆为⑧________(圈),AOB为⑨____线。
(2)昼夜交替
a.成因:地球的⑩______。b.周期:1个 ________。
2.产生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 ____。
(2)地方时
(3)时区与区时
a.时区:全球划分为 ____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 ______。
b.区时:每个时区 ___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4)日期界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____偏,赤道上不偏转。
【问题思考】
1.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何处?一艘在大海上行驶的帆船,船上何处的线速度最大?
 
2.晨昏线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运动的?
 
3.如果在长江口南北两岸选一处建一个河港,你认为建在哪里比较合理,为什么?
 
探究点一 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这就是昼夜现象,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没有关系。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若有,其周期大约是多长?
 
(2)比较下面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①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________经线,乙________弧,丙________弧,丁________弧。
②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球上,一天中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
③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是________度。理论上地球白昼和黑夜范围应相等,但由于大气散射太阳光线的原因,地球上“天亮”的范围,实际上比“黑暗”的范围________(大、小)。
【反思归纳】
1.晨昏线(圈)的特点: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____;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________;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介于66°34′和90°之间。
2.晨昏线与地方时的关系: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____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______时;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时间计算
 (2010·湖北联考)读“世界地图”,回答下面问题。
(1)若AB为昏线,则乙地的地方时为____月____日____时,H地的区时为_____月____日____时,国际标准时为____月____日____时。
(2)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国2011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已进入2011年的是____。
【反思归纳】
1.求地方时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________。
2.地方时计算
(1)同时发生: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________×4分钟
(2)移动情况: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________×4分钟+行程时间
3.区时计算
(1)同时发生:所求区时=已知区时±________
(2)移动情况:所求区时=已知区时±__________+行程时间
4.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条是自然变更的________。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11·武汉期末)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3.(2009·辽宁、宁夏文综)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
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
(2011·兰州月考)读下图,回答4~6题。
4.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  )
①甲地 ②乙地 ③丙地 ④丁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③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 ④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  )
①4时40分 ②8时40分 ③16时40分 ④20时40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7.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
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现象
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
8.为了让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与日出同步,兰州(103°53′E)春分日升旗的时刻应选在北京时间(  )
A.6点整 B.6时49分44秒
C.4时55分32秒 D.7时4分28秒
9.2010年上海世博会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如果要求全球各国在同一天可以同时收看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电视实况转播,那么开幕式应在北京时间几时进行(  )
A.20时 B.10时
C.15时 D.4时
10.一条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北岸有沙洲形成,而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此河的位置和流向与图示相吻合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1.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添画出太阳光线。
(3) 为________线,其中是________线,是________线。
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
(5)此时,一艘轮船在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__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__分。
(6)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东、西)侧。
12.(2011·沈阳阶段测试)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8级地震。中国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赶赴灾区救援,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伦敦(51.5°N,0°)、莫斯科(55.75°N,37.6°E)、华盛顿(38.9°N,77°W)、堪培拉(35.28°S,149°E)四城市的人们仍在夜晚睡梦中的是________。此时,国际标准时为________。
(2)俄罗斯救援队从莫斯科乘飞机于北京时间5月16日下午3时15分到达成都,如果途中用了3小时,救援队出发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
(3)地震发生时,赤道上处于白天的范围是__________,与汶川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_______ _____。
          论证和探讨问题——解题能力培养(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基本要求是用确切的、已知的、低层次的事物、原理、规律等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主要有三个基本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追求论证观点、表述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贴切主要体现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如“高温”与“炎热”、“温和”与“寒冷”等与“气温”有关的地理术语,“干旱”与“少雨”、“伏旱”与“春旱”等等。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内涵与外延)是用词清晰贴切的前提,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积累并领会这些术语的使用范围,以便在答题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地理素养”。避免以往在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时出现的不能正确地使用地理术语,语言不规范,答题效率低,层次性和逻辑性差,语言叙述前后矛盾,以原理代替答案,不能结合具体的区域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要点不全面,“漏”知识点等问题。
【方法技巧】
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地理概念。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坚实基础。对相近的地理概念,如天气与气候、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等进行准确、快速地区分,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入场券”。
(2)构建高质量的地理知识结构。在理解主干知识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既体现主干基础知识,又反映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可以为提高知识迁移、重组甚至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理论底蕴,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3)要把握地理图形语言。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准确理解和把握图形语言是高效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前提,结合图形语言的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的效率。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的意义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逆时针 ②顺时针 ③23时56分4秒 ④15° ⑤递减 ⑥夜半球 ⑦昼半球 
⑧晨昏线 ⑨晨 ⑩自转  太阳日  早  经度  相同 1  24  15° 
中央经线  0时所在  180° 地转偏向力 右 左
问题思考
1.赤道上,赤道长约4万千米。桅杆顶端。帆船在海上航行,可以看作船体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而运动半径最大的是桅杆顶端。
2.晨昏线(圈)平面经过地心并且与太阳光线垂直,它在地表上有南北两个端点,这两点的位置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变化,会在极点和极圈之间往返移动。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即经过地球的南北极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断自东向西移动。
3.建在南岸比较合理。因为南岸为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泥沙不易淤积。而北岸位于左岸,泥沙易淤积,不宜建港。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就不会有昼与夜的交替。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不再是一日而是一年。
(2)①150°E AC OA AB
②3月21日、9月23日 相反
③180 大
反思归纳
1.0° 垂直 自东向西
2.6 18 0时或12时
探究点二
(1)6 21 20 6 22 6 6 22 0
(2)160°E0°经线 (3)丁
反思归纳
1.1小时 4分钟
2.经度差 经度差
3.时区差 时区差
4.国际日期变更线 0时经线 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课后练习区
1.B 2.D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丙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位于北半球,又由于12月22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小,故甲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乙、丁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位于南半球,又由于6月22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故乙地的纬度比丙地低。丁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比甲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故丁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低于甲地。因此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乙、丙、丁、甲,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递减,故第1题选B。根据前面关于四地所在半球和纬度高低的分析可知,第2题选D。]
3.C [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早于南极中山站(东5区)区时3个小时。]
4.C [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可判断为丙、丁两地。由图可知,甲地昼长为12小时处于赤道上;乙地昼长为24小时可能位于南北极圈以内;若为夏半年,则丙地白昼短于12小时,位于南半球,丁地夜长大于12小时,位于南半球。]
5.D [由图可以判断出甲地处于赤道上,日出地方时为6时,日落地方时为18时,地转偏向力为零,一年中春、秋分有两次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甲地位于赤道,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
6.B [由题意可知,乙地经度为20°W或者160°E。由时差转换可知,若为20°W,则时间为20时40分,若为160°E,则时间为8时40分。]
7.C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日、月将西升东落,南半球河流一般左岸多沙滩,位置相对偏西的地点要比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早。只要存在太阳及地球公转就会存在昼夜现象。]
8.D [兰州(103°53′E)与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的经度差为16°07′,时差应为1小时4分28秒,春分日时兰州日出时间为当地6时,北京时间为7时4分28秒。]
9.A [若全球各国都在同一天收看,则全球应处于同一日期,那么0时经线应与180°经线重合,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北京时间应为20时。]
10.A [根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既可判断。]
11.(1)南 东南 0(24) (2)画图略(光线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逆 (4)12月22日17时 (5)12 21 21 10 (6)东
12.(1)华盛顿 6时28分
(2)7时15分
(3)7°W~0°~173°E
97°W~0°~180°
解析 第(1)题,题干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根据四城市各自经度,计算可知伦敦大约6时28分,莫斯科大约9时左右,华盛顿大约凌晨1时左右,堪培拉16时左右,所以在夜里睡梦中的是华盛顿,国际标准时即中时区区时,为6时28分。第(2)题,俄罗斯救援队到达成都的北京时间为15时15分,路上用3小时,则出发时北京时间为12时15分,莫斯科经度为37.6°E,计算应为东三区,与北京相差5个时区,故莫斯科时间为12时15分-5=7时15分。第(3)题,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日出6:00,日落18:00,算出6:00~18:00的经度范围即可。与汶川同一天的范围是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学案15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目标定位]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2.了解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3.明确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①____________。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②____________和浅层地下水。
2.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1)衡量标准: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地区分布差异:③_____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⑥______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⑦____位。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1)地区分布差异:⑧________水多,⑨________水少;⑩________水多, ______水少。
(2)时间分配差异: ________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 ______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的关系
(1)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1)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主要利用 ________________。
(2)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开发利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__________。
(2)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导致 __________,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1)开源措施
(2)节流措施
【问题思考】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2.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是怎样形成的?
 
 
3.以色列的国土除地中海沿岸外,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但其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分析以色列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探究点一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合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报道,上海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本地区地表水资源的20%,上海市民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比欧洲、日本等国还多20升。35.8%的市民不知道这一情况;9.2%的市民认为,上海有黄浦江作为水源,水费相对便宜,用水并不紧张。请根据上述资料对上海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反思归纳】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时空分布特点 成因 对策
____多、____少,
年际变化大 我国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基本上都是夏季风从海洋上带过来的,因此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甚至还会出现洪涝灾害,危害人身安全和生产、生活;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量很少,水资源缺乏,一些河流还会出现断流现象 通过________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__多__少、__多__少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在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受影响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水资源也就越丰富 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探究点二 合理利用水资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29届夏季奥运会选择天津、秦皇岛、上海和沈阳作为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青岛承办部分水上项目的比赛,马术比赛全部在香港举行。
材料二 北京奥运会部分协办城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南水北调是解决苏、鲁、冀、津、京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的重要工程。山东省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调蓄湖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通后,南四湖蓄水位将抬高34.20米。
(1)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①②④除了具有较高的体育运动水平和完善的相关设施之外,还具备的共同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城市③比城市⑤更适合举办奥运帆船比赛的原因。
 
(3)为解决北京等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国家规划建设了南水北调工程。回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沟通的主要水系(按自南向北顺序)。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水位变化可能对南四湖及其周围地区带来的影响。
 
(5)为了保证调水的质量,南四湖周围地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反思归纳】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种类型。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所示: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______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______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____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____、防治____、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一、选择题
(2011·北京海淀区模拟)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贫水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据此回答1~3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型缺水 ④人口的急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根据该段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水国家应从富水国家直接进口水资源来弥补不足
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
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它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
3.下列哪个国家应大量进口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来缓解本国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
A.美国 B.埃及 C.巴西 D.印度尼西亚
(2010·合肥质检)《史记》中记载的“井渠”,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坎儿井。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多建于山麓、冲积扇地带。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如今仍浇灌着大片良田。读“坎儿井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湖泊水 D.河流水
5.图中暗渠流量最大时(  )
A.驯鹿南迁至针叶林带
B.是南极科考的最佳季节
C.开普敦附近海域风大浪高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2011·济宁期中)读下图,完成6~7题。
6.该图显示的是(  )
A.城市地表径流利用系统 B.城市污水利用系统
C.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D.城市地下水利用系统
7.图中右侧的深井,所发挥的作用是(  )
A.滴灌 B.渗灌
C.回灌地下水 D.抽取地下水
(2009·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9.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10.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二、综合题
11.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外一些大城市中表现尤为突出。读“城市化前后水资源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化后较城市化前在水循环环节中,蒸发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增加、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济南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假设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请简述选题理由。
 
(4)完成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2.(2011·抚顺模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在很多地区都日益紧缺,下图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水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分析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但区内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试分析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3)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这一地区除了水能资源外,还有哪些能源比较丰富?并分析这些能源丰富的原因。
 
(4)分析四川省水资源状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因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淡水资源 ②淡水湖泊水 ③亚洲 ④南美洲 ⑤大洋洲 ⑥巴西 ⑦六 ⑧南方 ⑨北方 ⑩东部  西部  夏秋  冬春  河流和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越来越大  水体污染  地下水  公民节水意识 灌溉技术 重复利用率
问题思考
1.造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风首先在东南沿海登陆,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降水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水资源越丰富,造成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冬春季节我国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水量较少。
2.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就会导致资源型缺水;如果人类利用不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就会导致水质型缺水。
3.由于以色列大部分为热带荒漠,所以限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水源;在发展农业过程中,该国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使其农业得以良性发展。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2)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建议: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反思归纳
夏秋 冬春 修建水库 东 西 南 北 跨流域调水
探究点二
(1)交通便捷,方便与北京联系
(2)城市③为青岛,城市⑤为上海;青岛紧邻胶州湾,水面宽阔,可以同时停靠多艘帆船和其他工作船只;天然良港,港池最低潮能保持4.5米的水深,风缓浪稳,既不会因风力过大引发险情,也不会因风力过小而不足以鼓起风帆驱动帆船前进;帆船运动本身是一项环保型运动,而青岛海域水质及空气质量都较高,固体漂浮物、渔网、渔排等障碍很少。(或从上海角度分析也可。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3)沟通的主要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4)不利影响:淹没农田;沿岸耕地涝渍灾害严重;沿岸土壤盐碱化;影响某些水生植物生长;迁移居民。有利影响:改善航运条件;水域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促进旅游业发展。
(5)退耕还湖,保护湿地;控制养殖规模;控制排污量。
反思归纳
跨流域调水 水库 人口 水源 污染
课后练习区
1.C [世界上水资源数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且水污染严重;随着人口的急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B [根据材料推断即可。]
3.B [四国中只有埃及属于严重缺水国家。]
4.B [本题主要考查著名地理景观的相关问题,难度较大。图中显示坎儿井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属于浅层地下水(潜水),而坎儿井又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景观,由此可知该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故B项正确。]
5.C [夏季时,北半球气温最高,冰雪融化量最大,暗渠流量最大,此时驯鹿北迁至苔原带,A项不正确。此时南半球是冬季,B项不正确。开普敦附近属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附近海域风大浪高,C项正确。北半球夏季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D项不正确。]
6.C [从市政通水管道、道路雨水口等信息,可知该图为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7.C [图中右侧的深井可将串通起来的雨水和地下径流及时回灌地下水。]
8.A 9.C 10.A [第8题,从图中看出,废水经过a供给区内水体和供水系统,说明a表示污水处理;供水系统的水经过利用后通过b指向废水,说明b表示污水收集。第9题,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增大供水量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第10题,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题目所给选项,主要是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方面考虑的,故A选项是正确的。]
11.(1)减少 地表植被减少,植被的蒸腾作用减弱
(2)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3)对济南成为节水型城市(或保泉)有积极意义。熟悉,可操作性强,有兴趣等。
(4)确定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 分析处理资料、数据 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12.(1)华北平原 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造成冬春的干旱;②降水年际变化大;③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对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
(2)主要的区位条件有:①黄河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易造成当地土壤次生盐碱化和黄河下游断流等环境问题。
(3)青藏高原 地热能和太阳能。 水能:河流众多且地势落差大;地热能: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太阳能: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4)四川省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四川省利用水利枢纽(如都江堰)和水利发电站(如二滩电站)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
解析 本题考查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华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从本地水资源状况、人口与经济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题,考查在气候相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易造成的问题。第(3)题,青藏高原是我国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第(4)题,四川省的水资源状况可从农业(灌溉水源)、工业(能源)分析。
自选课题 学案8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目标定位]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
(1)大部分A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⑧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图示
受力状况 只受图中F _________的影响 受图中F1 __________与F2 ______________的共同影响 受图中F1 __________、F2______________和F3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
风向 垂直于 ____________指向 ________ 与等压线 __________(高空风) 与等压线__________(近地面风)
【问题思考】
1.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
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3.议一议: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吗?
 
4.判断:地转偏向力能不能改变风速?
 
探究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云贵高原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反思归纳】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总量除受______影响外,还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______________;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__________,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回给地面,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__________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________作用。
探究点二 热力环流
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据此回答问题。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____(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反思归纳】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______不均—气流的______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______的差异—大气的______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弯曲规律和气压分布特点
近地面气温高,气流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而在高空空气集聚形成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近地面气温低,空气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而在高空由于空气下沉形成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
探究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亚洲东部某日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位:百帕)”,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地此时吹什么风?试在图中绘出甲点的风向。
 
(2)图中甲、乙两处风力较大的是哪一个?说明理由。
 
【反思归纳】
1.近地面等压线图中某点风向的确定: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________的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的方向。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____(北半球)或向____(南半球)偏转__________,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2.风力大小的比较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风力____;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风力____。
(2)在不同等压线图上,要看等压线的疏密、比例尺的大小和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_______ _。一、选择题
(2011·株洲模拟)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3.(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009·广东地理)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5.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2011·青岛质检)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位于欧洲 B.该图可能位于南美洲
C.角aob越大,风速越小 D.ao线与oc线垂直
9.高压位于O点的(  )
A.东南方向 B.北方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10.(2009·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判断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二、综合题
11.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所受的力。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海市区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材料二 上海市郊区、市区及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分析图甲,描述上海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________运动。
(2)请根据图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__________。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整基本的研究思路。
(3)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等值线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1)等值线是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在等值线图上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的特点。等值线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
(2)等值线图将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既科学严谨又简明扼要。
(3)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充分利用图像考查主干知识,
命题取材广泛,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成为高考的重点。
【答题技巧】
解答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看等值线走向特点。如等温线图→读出气温约值→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图→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总之,等值线的判断一般需掌握“五读”,即读延伸方向、密度、极值、弯曲及局部小范围的闭合等。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等压线图判读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太阳辐射能 ②地面 ③吸收 ④太阳短波辐射 ⑤地面长波辐射 ⑥辐射热交换 ⑦纬度分布不均 ⑧温度差异 ⑨冷热不均 ⑩垂直  气压  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成一夹角
问题思考
1.晴天的早晨,天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较阴天的早晨气温低。
2.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
3.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但垂直方向上,则不然。空气的垂直运动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受热膨胀上升等热力作用引起的,并非取决于气压的高低。
4.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2)四川盆地地势低,大气层厚,多云雾,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
解析 太阳辐射总量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天气状况和地势高低的影响,青藏高原比云贵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四川盆地地势低于青藏高原,大气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大气层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因此四川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
反思归纳
1.纬度 天气状况 地势高低
2.地面辐射(长波)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 损失 保温
探究点二
(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言之有理即可)
(4)大体如下图所示:
解析 第(1)题,结合实验过程,电炉处形成一个低压,冰块处形成一个高压,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第(2)题,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炉,故纸片B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第(3)题,纸片A、B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心。第(4)题,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
反思归纳
1.地面冷热不均
2.冷热 垂直 气压 水平
3.垂直上升 低 低 高 高 收缩下沉 高 高 低 低
探究点三
(1)东南风。绘图略。 (2)乙。乙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解析 第(1)题,首先明确图示表示的是等压线图,然后观察甲地附近等压线数值高低的分布规律,即可找到突破口。甲地等压线较为平直,可通过作图确定风向,注意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风向与等压线右斜交,由此可确定为东南风。也可根据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位置判定。第(2)题,甲处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乙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反思归纳
1.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右 左 30°~45°
2.大 大 小 小 气压差
课后练习区
1.B 2.C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不受冻害。]
3.A [由题图可知,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各气温曲线之间的气温差判断,下部明显大于上部,显然选项D错误。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因此,正确选项是A。]
4.C 5.B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一般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特点。第4题,通过分析甲、乙、丙三地附近多年的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介于2 600~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比较选项叙述,只有C项正确。第5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6.D 7.C [第6题,图中等压面向高空弯曲,说明近地面为高气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第7题,该地为谷地,夜晚吹山风,山坡上的冷空气下沉,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降雨。]
8.B 9.B [第8题,从图中可知,与风向垂直的力a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反的力b为摩擦力,另一个力c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了一个角度,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第9题,从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可知,高压位于O点的正北方。]
10.A [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11.(1)B C (2)B (3)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4)
12.(1)由市区向郊区递减 市区人口密集,楼房林立,人类活动释放人为热较多 ① 自郊区吹向市区 下沉
(2)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①城市热岛效应 ②城市热岛效应 ③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3)绿化(或植树种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 减少人为热的排放(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城市的热岛环流。第(1)题,上海市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方向为近地面空气从郊区流向市区,高空则从市区流向郊区。城市市区硬化面积大,绿化面积少,人多、楼多而高,人为热排放多,从而导致市区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第(2)题,课题研究按照: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第(3)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关键在于加大市区绿化面积,减少人为热的排放。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
学案3 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目标定位] 1.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知道主要天体的显著特征,并能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并能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3.能说出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能结合实际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一、宇宙的两大特征
1.物质性:宇宙是由①______、星云、②______、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③__________、相互绕转,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
(1)八大行星分类
(2)运动特征     
     
(3)结构特征:与其他 ______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外部条件:安全的 __________、稳定的 __________。
(2)自身条件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_______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
(2)动力来源:促进地球上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见上图)
2.主要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________,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______”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______”现象。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______、水旱灾害等。
【问题思考】
1.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天体。
①2010年6月2日,发射成功的“北斗四号”导航卫星
②河外星系
③2009年2月15日,美俄卫星太空相撞产生的碎片
④飞行在太空中的“神舟七号”飞船的伴飞小卫星
⑤天空中飘动的云
 
2.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还会产生流星现象吗?
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决议:冥王星被视为太阳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视为行星。其原因是什么?
 
探究点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什么纬度?试分析其原因。
 
 
(2)南北半球相应纬度上太阳辐射随月份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3)我国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家乡太阳能利用状况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该小组应拟订要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反思归纳】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____,获得的太阳辐射量______。(2)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________,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__。(3)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__。
探究点二 生命起源的探索
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我国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开展火星探测活动,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2011年10月搭乘俄罗斯火箭发射升空。读“地球与火星的相关资料表”,分析下列问题。
与日距离(百万千米)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大气密度(地球为1) 大气主要成分 表面均温(°C)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149.6 1.00 1.00 1.00 N2、O2 22 23时56分 1年
火星 227.9 0.11 0.150 0.01 CO2 -23 24时37分 1.9年
(1)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低得多,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2)火星赤道上有一太阳能探测车,在不考虑蓄能情况下,请你分析一下,该车能连续工作多长时间?
 
(3)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反思归纳】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
一、选择题
1.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图中的(  )
(2011·郑州调研)读下表,完成2~4题。
类地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平均密度(g/cm3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水星 0.05 0.056 5.46 87.9天 58.6天
金星 0.82 0.856 5.26 224.7天 逆243天
地球 1 1 5.52 1年 23时56分
火星 0.11 0.150 3.96 1.9年 24时37分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火星(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3.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众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同向性——各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4.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5.下列物质运动过程,主要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为(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大洋环流 D.地壳运动
(2011·丽江模拟)下图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太阳辐射丰富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 ②海拔较高 ③云量少,晴天多 ④上空臭氧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意义非凡,关于我国太阳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太阳能丰富区与经济发达区不一致 ②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不但缺少常规能源,也缺少像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 ③我国太阳能最贫乏地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④由于太阳能分散,利用技术难度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常规能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此时(  )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9.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结构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10.(2009·北京文综)下图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设想在距离地球5×105亿千米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如果贵星球愿意接纳,请给予回复,并告知你们的位置,以便我们寻找。万分感谢你们的援助!”
(1)X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猜想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假如地球愿意接纳X星球上的居民,你将怎样告知外星朋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外星朋友最终能收到地球上发出的援助消息吗?为什么?(提示:①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基本单位是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②远距离传递信息主要靠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2.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说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并简要分析原因。
 
 
(3)试分析丙区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描述和阐释事物——解题能力培养(三)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着眼点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特征,而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具体包括:
(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的定量表述。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要善于概括归纳,抓住实质、形成主线、把握要点。
果(果→果(果→因)、由大→小、由前→后等环环相扣、层层分析,将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切忌思路混乱、语无伦次。
【方法技巧】
强化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前提是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掌握地理规律与原理。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要善于从过程中归纳地理规律和原理,正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做题时要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迁移。特别是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一题多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以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
(4)注意把握描述和阐释的表述技巧。在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审题,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规范,要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术语,要注意仔细推敲文字,准确说明地理特征。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恒星 ②行星 ③相互吸引 ④银河系 ⑤太阳系 ⑥地月系 ⑦水星, ⑧金星 ⑨地球 ⑩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自西向东  近圆  共面  类地  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 温度 大气 水 核聚变 
光、热 能量 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电离层 磁暴 极光 地震
问题思考
1.①③④。
2.流星现象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所以,如果没有了大气层,就不会产生流星现象。
3.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外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的公转轨道为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且其周围有小行星,故把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90°S。南极点1月份均为白昼,日照时数多。(2)相反。 (3)①当地市场太阳能利用装置的种类、性能、价格、普及情况;②市民对太阳能利用的认识、态度;③太阳能利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反思归纳
(1)大 多
(2)稀薄 多
(3)多
探究点二
(1)火星离太阳较远。
(2)约12小时20分钟。
(3)两者运动周期相近;两者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课后练习区
1.B [注意找出关键提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2.D 3.B 4.B [第2题,由表中地球和火星的两组数据对比,最为相近的是自转周期。第3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而共面性指的是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第4题,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5.D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能。]
6.C 7.D [第6题,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原因是两地海拔高、云量少、晴天多。第7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优势能源主要是风能和海洋能源;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但其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太阳能和风能等之所以未能成为常规能源,是因为其分散、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8.A 9.A [第8题,读图可知,此时地球的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此时是地球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我国从南到北,白昼变长,黑夜变短;②为金星,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大行星,但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第9题,地球与其他两行星相比,有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要比金星少;其他两个行星也存在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10.D [由图中经纬网可知Ⅰ为内蒙古高原,Ⅳ为四川盆地。由于内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而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加之是盆地地形,云雾较多,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少。]
11.(1)这颗行星应该离它所在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的距离适中,使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使它的外围形成大气层,大气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成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离中心天体太阳1.5亿千米处,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太阳由近到远数的第三颗行星。
(3)不能。因为1光年相当于9.460 8×1012千米,该行星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即距离地球超过5光年。远距离传递信息靠的是电磁波,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信息从该行星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时间,从地球传到该行星又需要5年多时间,已超过10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的相关知识。第(1)题,针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等知识进行问题设计,分析时应重点从该行星的自身条件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两方面入手。第(2)题,主要是考查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第(3)题,考查了计算能力。
12.(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