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教学设计课题总结我们的认识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五学习目标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3.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4.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5.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6.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难点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回顾和梳理本单元知识。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现在就让我们对所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学生搜集、整理前面学过的知识。旨在点明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讲授新课探索: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1.观察我们的活动记录表,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会改变地形和地貌。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内部的力量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可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外部的力量如流水、冰川、风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都在缓慢改变地球表面,形成海蚀崖等地形地貌。(2)人类的活动改变地形地貌。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会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壳变化、地形变化等。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也会造成灾害。比如乱砍滥伐会导致树木减少,加剧水土流失,加剧洪水灾害;过度放牧,不合理灌溉土地等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加重旱灾;山区植被减少,会加剧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产生地面沉降,诱发地震或塌方。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植树造林来防治水土流失,通过修筑堤坝、疏通河道等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2.重新观察第1课的5幅图片,根据我们的所学,对每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并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1.探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材料:湿润且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有植物生长的土壤、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小铲子、喷壶(饮料瓶,在瓶盖上扎孔)、水、接水容器、高度相同的木块。实验步骤:(1)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2)用喷查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3)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实验分析:(1)从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长方形塑料水槽中流出的水,泥沙较少,水有一些浑浊。从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的长方形塑料水槽中流出的水,泥沙较多,水非常浑浊。(2)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雨水”流过后,与“下雨"前无太大的变化。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雨水"流过后,与“下雨”前相比,变化较大,土坡变“矮”了,变“长”了,还留下了“沟塑”。实验结论: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受到的侵蚀严重。2.侵蚀。地面的岩石、沙士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土地侵蚀有两种。风力侵蚀:由于强风吹过棵露的地面,将土壤水分以及土壤颗粒带走,使土地快速变干、颗粒变小、逐渐沙漠化,而地上的岩石则会被侵蚀成其他形状形成风蚀地貌。水流侵蚀:水流带走泥土,产生沟壑,沟壑越来越深、越来越大,有时可将大量泥士带走而改变地貌。侵蚀会破坏土壤资源、使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破坏水利和交通工程设施等。观看视频资料。研讨: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分析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而且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促使地球表面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的力量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的活动两个方面。自然界的各种内力和外力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地层的升降、造山运动(来自地球内部板块相对运动的力,使地层变形,从而造成了地壳的抬升、隆起,形成山地),以及地震和火山喷发等都是由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而引起的。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再如风、流水、气温变化(太阳的能量)、冰川、海浪等自然力量、以及物体重力和生物破坏活动引起岩石的风化搬运与侵蚀,进一步使地球的表面变得千婆百态。此外,人类的活动,比如开荒造林、乱砍滥伐等,也影响着地表的变迁。当水流过有植物圈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流下来的水相对比较清澈,里面泥沙较少。这是因为植物通过根系将土壤固定住,避免了地表土壤被水流侵蚀。学生先分析自己的活动记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对每一幅图中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并根据解释记录和完善班级大记录表。学生讨论。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实验。学生认识及交流实验想法。强化学生的科学概念。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猜测,修正自己的认识。旨在要进行对比实验,必须设计两组实验,并且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侵蚀,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通过回忆模拟实验以及采取不同的方式总结交流,知道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以及人类的活动使得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斜坡上有无植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作用,拓展对侵蚀作用的认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培养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科版五年级上新知导入回顾和梳理本单元知识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现在就让我们对所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新知讲解1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1.观察我们的活动记录表,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会改变地形和地貌。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内部的力量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可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外部的力量如流水、冰川、风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都在缓慢改变地球表面,形成海蚀崖等地形地貌。新知讲解1(2)人类的活动改变地形地貌。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会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壳变化、地形变化等。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也会造成灾害。比如乱砍滥伐会导致树木减少,加剧水土流失,加剧洪水灾害;过度放牧,不合理灌溉土地等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加重旱灾;山区植被减少,会加剧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产生地面沉降,诱发地震或塌方。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植树造林来防治水土流失,通过修筑堤坝、疏通河道等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新知讲解12.重新观察第1课的5幅图片,根据我们的所学,对每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并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1.弯曲的岩层(位于香港地质公园内)新知讲解12.长白山天池3.敦煌的雅丹地貌新知讲解1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新知讲解1新知讲解2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1.探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材料:湿润且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有植物生长的土壤、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小铲子、喷壶(饮料瓶,在瓶盖上扎孔)、水、接水容器、高度相同的木块。新知讲解2实验步骤:(1)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2)用喷查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3)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下雨”的量也要相同。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实验新知讲解2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实验要检查两边的地形是不是一样的。要从同样的高度“降雨”。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新知讲解2实验分析:(1)从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长方形塑料水槽中流出的水,泥沙较少,水有一些浑浊。从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的长方形塑料水槽中流出的水,泥沙较多,水非常浑浊。(2)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雨水”流过后,与“下雨"前无太大的变化。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雨水"流过后,与“下雨”前相比,变化较大,土坡变“矮”了,变“长”了,还留下了“沟塑”。实验结论: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受到的侵蚀严重。新知讲解12.侵蚀。地面的岩石、沙士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土地侵蚀有两种。风力侵蚀:由于强风吹过棵露的地面,将土壤水分以及土壤颗粒带走,使土地快速变干、颗粒变小、逐渐沙漠化,而地上的岩石则会被侵蚀成其他形状形成风蚀地貌。水流侵蚀:水流带走泥土,产生沟壑,沟壑越来越深、越来越大,有时可将大量泥士带走而改变地貌。侵蚀会破坏土壤资源、使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破坏水利和交通工程设施等。新知讲解2水土流失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到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这与土壤侵蚀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新知讲解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新知讲解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分析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而且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促使地球表面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的力量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的活动两个方面。自然界的各种内力和外力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地层的升降、造山运动(来自地球内部板块相对运动的力,使地层变形,从而造成了地壳的抬升、隆起,形成山地),以及地震和火山喷发等都是由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而引起的。新知讲解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再如风、流水、气温变化(太阳的能量)、冰川、海浪等自然力量、以及物体重力和生物破坏活动引起岩石的风化搬运与侵蚀,进一步使地球的表面变得千婆百态。此外,人类的活动,比如开荒造林、乱砍滥伐等,也影响着地表的变迁。新知讲解2.当水流过有植物圈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流下来的水相对比较清澈,里面泥沙较少。这是因为植物通过根系将土壤固定住,避免了地表土壤被水流侵蚀。新知讲解黄河浊浪黄河流过黄土高原发生严重的侵蚀作用,河水携带了大量的黄土和泥沙,才呈现如此的黄色。黄土被侵蚀产生大量的泥沙,使流经这里的黄河变成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黄土高原的原始环境是森林草原,高原上茂草丛生,比较低洼的地方则生长着小片的森林。经过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原始草原被破坏了,森林也随之消失,高原上形成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冲沟,土地支离破碎。新知讲解奔腾的黄河新知讲解黄河壶口瀑布课堂练习判断题。1.河流对土地只会产生不利的作用。()2.模拟降雨对土壤的作用时,可以在土壤的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3.雨水的流动带走了土壤,改变了地形地貌。()4.雨水流动带走了泥沙,并汇聚到一起形成径流。()5.只有流水能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6.鹅卵石的形成与河流的作用有关。()7.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丘陵。()×√×√√√×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雨时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是土壤中的()。A.小石子B.植物种子C.黏土和沙2.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主要目的是()。A.人们需要木材B.人们需要粮食C.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况3.下列选项中,()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A.地震B.修路架桥C.火山喷发4.下列自然条件中,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蚀的是()。A.有植被B.无植被C.有坡度CCBA课堂总结总结我们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通过回忆模拟实验以及采取不同的方式总结交流,知道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以及人类的活动使得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斜坡上有无植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作用,拓展对侵蚀作用的认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培养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设计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同步练习(含答案)填空题。地表发生的变化有的比较迅速和猛烈,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的比较缓慢,不易察觉,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作用。地表的岩石、沙土在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等的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__________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凸起的地方__________,而__________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这两种现象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判断题。1.降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与降水量的大小无关。()2.在河流的下游,河水主要对土地产生侵蚀作用。()3.人类活动如果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就会带来灾害。()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5.降水量越大,山坡的土壤被破坏得越严重。()6.人类的活动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三、选择题。1.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有植被的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小,是因为()。A.植物的根系对土壤有固着作用B.植物能把土壤中的水分吸干C.有植被的土壤颗粒更大2.下雨时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是土壤中的()。A.小石子B.植物种子C.黏土和沙3.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主要目的是()。A.人们需要木材B.人们需要粮食C.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况4.下列选项中,()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A.地震B.修路架桥C.火山喷发5.下列自然条件中,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蚀的是()。A.有植被B.无植被C.有坡度6.海岸边的悬崖、石柱、拱桥和礁石都是()形成的。A.河流的作用B.雨水的作用C.风的作用D.海浪的侵蚀7.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会形成断裂谷。A.碰撞B.相互拉张C.挤压D.移动8.以下地形不是缓慢形成的是()。A.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B.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C.通天河蛇曲D.地震后的弯曲岩层9.改变地形的力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还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如图所示的蘑菇石是()形成的。A.水的作用B.火山喷发的作用C.地震的作用D.风的作用10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地形是()。A.盆地B.峡谷C.山地D.高原11.我国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如图)是()形成的。A.人类长期劳动改造的成果B.河流中泥沙沉积的结果C.海水倒灌,海沙堆积D.海浪的侵蚀作用四、连线题。请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对应的成因连线。弯曲的岩层风的作用敦煌的雅丹地貌河流的作用通天河蛇曲海浪侵蚀长白山天池地震海岸边的悬崖石柱、拱桥礁石火山喷发材料分析。下面是某地封山育林前后水土流失面积对比情况统计表,请根据统计表回答相关问题。封山育林前133000平方米封山育林后50000平方米封山育林后增减83000平方米封山育林后增减率一62%(1)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沙土会被水的_______________作用带到其他地方而_______________下来。(3)比较封山育林前后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实验探究。下面是小科所在的小组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的实验过程。(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科所在的小组在探究()对侵蚀的影响。A.植物B.土地的坡度C.雨量大小(2)喷水时,最先被冲走的是()。A.细小的泥沙B.小石子C.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3)比较甲、乙容器中的“径流”,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甲容器中比较浑浊,乙容器中比较干净B.甲容器中比较干净,乙容器中比较浑浊C.两个容器中浑浊程度一样(4)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在斜坡上种植植物,那么()可以减弱土地被侵蚀的程度。A.横向种植B.纵向种植C.横向或纵向种植参考答案一、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水风沉积变得平坦沉积二、××√×√√三、ACCBADBDDBB四、五、缺乏植被搬运沉积(合理即可)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比有植被覆盖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六、AAAA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7人类活动改变地表.mp4 奔腾的黄河.mp4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案.doc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课件.pptx 黄河壶口瀑布.mp4